Tuesday, August 21, 2012

Chaya

Chaya,希伯来语的意思是生命和动物。

1920年12月10日, 摄氏零下20度, Chaya Lispector出生于 Chechelnyk。她生来带有使命。

 妈妈Mania美丽,聪明,来自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从1918年年底, 乌克兰很多犹太人居住区开始遭受侵袭,匪徒们砸门抢劫杀人,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抢走,即使是死人也难于幸免, 连尸衣都要扒下来。Mania就在这样的一次浩劫中被强奸了,从而染上了梅毒。

在那个时代, 梅毒是不治之症。传说中怀孕可以使女人强健,绝望里,Mania和丈夫决定挺而走险,用一个新生命来战胜死亡, Chaya由此而来。


Wednesday, August 15, 2012

总统和副总统

虽说我是个天下最小的人物,可我很有总统缘。

总统奥巴马是我的邻居,而新提名的共和党副总统Paul Ryan, 则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Miami经常为共和党培养出杰出人才,一百年前还出了一个共和党总统。说不定,Paul Ryan也有希望呢。

两人都是帅哥,都是精英,一个致力于建设富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新美国,一个坚信尼采哲学,以俄国女尼采为启蒙教师,还要求为他工作的人认真读Ayn Rand的语录。

每个人都希望我给他们捐钱,拉选票。嘿嘿,挑帅哥的感觉真好!

Tuesday, August 14, 2012

Chechelnyk, Ukraine



Chechelnyk是乌克兰文尼察州的一个小城镇。它座落在Savranka河畔,Chechelnyk原意是“流亡者”。16世纪初期, 大量的犹太人来到这里定居。犹太人不允许 拥有土地和农田, 所以他们大多是小商小贩, 买卖牲畜或其它物品。

城中心是个大广场,人们在这里交换牲畜,地上到处都是马粪牛粪。 很多人住在窝棚里, 冬天没有衣服穿,也没有厕所。孩子的死亡率非常高, 而出生率也高。街上跑着猪,只有雨才能止住漫天的尘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这里有八千居民,其中三分之一是犹太人。

Sunday, August 12, 2012

清迈的午后

妞妞在泰国一带旅行。而这个夏天,我在酷暑的芝加哥,每天写着写不完的程序。

我没有去过东南亚,却经常在盛夏,阳光耀眼的正午,无端地想到那一片地方,如同渴望一个很多年前爱过的情人。然后,时光倒转,我清秀消瘦黝黑,依着年代久远的老屋的雕花门,朦胧地向往着明天和远方。

那是我少女时代的幻想。。。亚热带总让我怀有一种乡愁般的忧伤和初恋的哀痛。

妞妞说她今天在清迈。现在应该是清迈的午后,房前盛开着芙蓉花吗?街上的小摊上有堆成小山的芒果吗?明亮的黑眼睛的少年骑着电动车吗?还有那层层叠叠的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个清迈的午后。。。

Saturday, August 11, 2012

Fun vonen is a yid?

Fun vonen is a yid? 这句话的原意是:犹太人从何而来?在意绪语里,这是礼貌地问:你从何而来?

Clarice Lispector 一生最渴望的事就是重新书写她从何而来的历史。

她这样写道:

“我将回到我初始的地方。理想的事是在俄国的一个小城,我在另一种情况下出生”。

有一天她梦到在一次公开的审判中,她被驱除出俄国。一个男人说:只有女人才能允许留在俄国,但是她不是女人。

又有一次,她说:我很惊奇我出生的地方依然存在,我好像什么时候已经将它丢失。

谁是 Clarice Lispector ?(2)

1977年,Clarice Lispector 去世了。这时候,她成了巴西的斯芬克司,没有人可以具体说出她是谁。有一个叫Ferreira Gullar的诗人这样描述她:

“第一眼看到她,我惊呆了。她绿色的杏眼,高耸的颧骨,像一只母狼,一只令人想入非非的母狼。”。

今天,巴西的邮票上是她的头像,到处是以她命名的街道,建筑,地铁的出入口的售货机里是她的著作,每个月都会出一本有关她的书。

谁是 Clarice Lispector ?



谁是 Clarice Lispector ?(1)


斯芬克司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拦住过往的路人,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问他们,猜不中者就会被它吃掉,这个谜语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伊底帕斯猜中了正确答案,谜底是“人”。斯芬克司羞愧万分,跳崖而死。

1946年,Clarice Lispector 经过开罗,看见了金字塔,人面狮身像斯芬克斯。。。

后来,她写道:

"I did not decipher her, but neither did she decipher me."

又过了许多年,她说她很想再去看看斯芬克斯:

"I'll see who devours whom."

Saturday, August 4, 2012

5757 BlackStone and Erik Larson

这个夏天芝加哥酷暑干旱,三天两头温度就要到华氏100度,太阳火辣辣地悬挂在天空。热的让人简直失去了生活的欲望。

周末我最喜欢的就是在海德园里漫无边际的走来走去,海德园从不让我失望,我时时都有新的发现。

那天,又走到了57街的书店。自从‘博得’关张后,美国大街上连个像样的书店都没了。原来密执根大街上有两家很大的‘博得’分店,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进去看看, 摸几本书,时间充足还可以要一杯西雅图咖啡,坐在靠窗的椅子上看辉煌一里路上川流不息的人群。现在,书店没了,这里变成了一家英国连锁的青少年服装店。我只能周末在海德园继续逛书店了。

57街的书店不知开了多少年了,从我搬到这里就几乎每周末都要来一次。这是用地下室改装的,比街面低很多,一个很小的门脸,还要下几阶石梯。 里面的房顶很矮,也没有窗户。不过,这里是庭园深深深几许,一小间房子接一小间,书架高达屋顶。这里的书都是最好最新的,更多的是各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性很强的书。这家书店几乎是海德园和芝大的一个象征了。

我第一眼就看见了《Why This World》,这是Benjamin Moser新出的巴西女作家Clarice Lispector 的传记。以后再说她吧,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

在这本书边上,我惊喜地发现了Erik Larson的新书《In The Garden of Beasts Love terror in Hitler's Berlin 》。我是Erik Larson最忠实的粉丝,不好意思地说,现代小说家我只读他。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小说其实都是真实的历史,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可是他可以把历史写成小说,而他的语言似乎有一种魔力,看似平淡,却充满诗意。这是我梦寐以求的语言境界。不过,我相信诗意的语言来自作家的内心和他看世界的角度。只有充满诗意的人才能写出诗意的语言。

我翻了翻书,原来故事的主人公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芝大历史系主任,以研究杰佛逊闻名。1933年被罗斯佛任命为驻德大使,而他的女儿玛莎,美貌,性感,聪慧,风流,和那个时代很多著名男人都有关联,她和父亲一起去了德国,上演了上个世纪最精彩的一出间谍大戏,成为美苏之间最有名的间谍。

我买了书,离开书店,再往前走几步,就是当时他们在海德园的家:5757 BlackStone 。

这是有关这本书的评价:

"By far his best and most enthralling work of novelistic history….Powerful, poignant…a transportingly true story."--The New York Times

"Tells a fascinating story brilliantly well."--Financial Times

"Highly compelling...Larson brings Berlin roaring to life in all its glamour and horror...a welcome new chapter in the vast canon of World War II."--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Terrific."--Los Angeles Times

“A stunning work of history.”--Newsweek

“Larson has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the Dodds’ intimate witness to Hitler’s ascendancy and created an edifying narrative of this historical byway that has all the pleasures of a political thriller….a fresh picture of these terrrible events.”--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Larson has taken a brilliant idea and turned it into a gripping book."--Women's Wear Daily

"Harrowingly suspenseful." Vogue.com

"A gripping, deeply-intimate narrative with a climax that reads like the best political thriller, where we are stunned with each turn of the page."--Louisville Courier Journal

"Electrifying reading...fascinating." Minneapolis Star-Tribune

“Larson’s latest chronicle of history has as much excitement as a thriller novel, and it’s all the more thrilling because it’s all true.”--Asbury Park Press

"A superb book...nothing less than masterful."--Toronto Globe and Mail

“Even though we know how it will end — the book's climax, the Night of the Long Knives, being just the beginning, this is a page-turner, full of flesh and blood people and monsters too, whose charms are particularly disturbing.”--Portland Herald

"Larson succeeds brilliantly…offers a fascinating window into the year when the world began its slow slide into war."--Maclean's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