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6, 2010

悲哀的旅程

我知道,将要开始的旅程是悲哀的旅程,告别的旅程。其实我早有预感,只是暗自希望越慢越好。当生命变成了痛苦不堪的重负时,那些有阳光的日子才成为生命本身的含义。

这是去年秋天写的。也许,那个美丽的秋天里,我已隐约听到了命运的脚步。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的确,那阴沉却不可抗拒的命运正如雷鸣一般逼过来。

我最终的祷告却是:让死亡成为我们甜美的梦乡。

秋天,给
(写给父亲)

不敢再挥霍盛夏了
我安详地守护着
你一寸寸最后的岁月
双臂环绕,目光似水
我们的日子与落叶
堆积成笑容
灿烂又伤感
此刻,天空里鸟儿的剪影
如一颗颗黑色的葡萄
风却固执地吹来
遥远的尘土,气息,还有南方
日影西斜的
青石板路口

而那个柔软的声音
正穿过色彩鲜艳的树
漂着霜的河流

我冰凉的骨头,手掌
漫天飞雪般
落下

在这个凋谢的季节里
我突然怒放

今夜
你是唯一的秋天
我是唯一的花

Sunday, July 25, 2010

Graceful Vs 粪青奋老

当然,首先,我这个标题就非常的不Graceful,中英文乱用。要是被我当了一辈子语言学家,字典学家的老爸看了,要气得吐血。可是,我是在一种非常不Graceful的文化里出生长大,这种文化里没有Graceful这个字,我还真找不到相应的翻译。

到了美国,在基督教的文化里,我第一次发现Graceful这个概念。它的中文字面的意思是“优雅”,但实际上,它真正的含义远比优雅要深奥的多。它是一种哲学和人生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它真正的含义是:感恩,从容,忍耐,不评断人,自尊自爱,积极面对人生,怜悯仁慈。。。还有很多不好用中文来说的意思。我还是找到一个和中文相对应的成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也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哲学文人的最高境界是洁身自好,和世界保持距离。而基督教的哲学更加积极,要与世界零距离,以爱来改变世界。

我在美国近20年了,一直没有远离基督教。所以,潜移默化,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多少受其影响。再加上我自己是个电脑工程师,思维方式也比较客观理性。因此,我对愤青愤老都有点害怕。

愤青们热血沸腾,是8,9点钟的太阳,对一切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愤老们抱怨连篇,指手画脚,如同9斤老太,什么都不顺眼。。。

在我看来,愤青愤老都是聪明的人,他们眼光敏锐,文笔流畅。可是他们缺乏一种冷静的分析能力和对人类对世界的怜悯宽容,过于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

中国社会的愤青很多,网上的评论多入牛毛,却很少有实质性的分析,说话的口气都大得不得了。美国的愤老多,比如共和党,整个一群养老院的老头老太,不知为什么这个党堕落到了这种地步。

我最近看了很多思进的文章和书,最突出的感觉是,这个人非常的"Graceful"。

思进博格

贝克大妈--Christian Healer

Mary Baker Eddy (1821-1910)

Mary Baker Eddy's burial Memorial

400 Beacon Street, Chestnut Hill, Newton, Massachusetts

The front page of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for April 26th, 2009.

玛雅以前写过她的故事,我感兴趣的是她的信仰和动机。她从小多病,后来一生遭受各种疾病的捆绑和折磨。那个时代的人往往信仰坚定,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不太会如痴如醉的寻求精神力量,但在危难中却需要拯救。基督教对她这样的人,是与生俱来的信仰,因为那是美国的国教。耶稣的开始就是通过治病的奇迹,对只读《圣经》的她,当然是最大的安慰。于是,她开始研究圣经中治疗的故事,最后创立了基督教的科学。。。这个老大妈实在是“被传召”的,更证明了《圣经》中神的能力。 (According to Yvonne Cache von Fettweis, in her book Christian Healer, "Mary's religious upbringing had taught her that all men are God's servants." In her discovery of Christian Science, Eddy found that healing the sick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Christian service.)

我是个怀疑主义者。但我的优点是敢于“怀疑”,而不是像那些坚定的无神论者,否定一切。所谓怀疑,就是要考证,观察,研究。。。我虽不坚信基督教,可通过观察,却看到了很多真实的真理。。。于是,我就更靠近它,更认真地观察思索。比如,有神吗?神听你的祷告吗?我自己也许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可别人的故事却告诉我这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小乖的经历就让我相信神是存在的,你求他就给。。。尽管我还是将信将疑,但我要去亲自尝试一下。。。

-----------------

以基督和科学的名义 (玛雅)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是一份经常被国内的《参考消息》引述的美国主流报纸。它以客观报道国际政经新闻和国际形势分析著称于世,是美国第四大全国发行的报纸。他们有自己独家采访的新闻,分社遍布11个国家。创办于1908年,这份报纸的发行人名叫玛丽•贝克-艾迪(Mary Baker Eddy),其时,贝克已是87岁高龄的老妇人了。 1875年,54岁的贝克横空出世,写了一本反理性,洋相百出的《科学与健康》这一“基督教科学”的“圣经”。 自此,“基督教科学”就以疯狂的速度在美国甚至全世界传播开来。说起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当初还是一份不折不扣的“邪教”报纸呢。它由一份邪教报纸转变成为主流媒体的历史是一个精彩的美国传奇。不仅如此,它还是第一份由女人独资创办的信息量大,文化层次很高的报纸。那时的美国妇女甚至连选举权都还没有。可以想见她的能量与其掀起的巨大波澜。贝克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商业集团,用商业的运作形式来经营宗教。玛丽·贝克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矛盾复杂的人物。

朋友们也许不明白“基督教科学”胡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它就是把精神医学、宗教和哲学溶为一炉, 即不用药物的信心疗法 (faith healing)。 其教义可以总结为四个否定:否 定物质、否定罪恶、否定疾病和否定死亡 。它把古代的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泛神论,佛教等混合在一起,更把德国梅斯默尔(Franz Mesmer)早在十八世纪提出的精神治疗和催眠术推广到了一个浅显易懂,易教易学的10星期课程。关于这一教派,马克•吐温曾经写过一篇犀利的讽刺文章揭露它的非理性和利用宗教骗钱的面目。对此,贝克说了一通没有逻辑的话来反驳:“如果基督教不是科学的,而科学又不是神,那么则没有什么不变规律,真理也就变成了一个偶然。” 在二十世纪初叶,整个世界弥漫着消极颓废的空气,各种思潮喧嚣不已,贝克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不容置疑的蛮横引导人们回归内心,把意志精神完全置于肉体之上 ,并且重新展现了基督教藉信心治疗的艺术 ,给许多易受暗示、神经过敏和缺乏想象的人一 种新鲜的、幸福的感觉。

贝克大妈(她成名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妇了)是一个最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最著名的名言是:“即使是一只停摆的闹钟,一天也会对两次”。实际上,贝克大妈的钟不仅可以对两次,对多少次都可以,她的时钟可以正着走,也可以反着走。这个在23岁开始守寡,三次结婚又三次看着年轻的丈夫走进坟墓的“克夫”女人,这个瘫痪了前后近三十年干瘦的老太婆,这个以发作癫痫病和歇斯底里来引人注意的新英格兰农家妇女,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除了《圣经》之外没有读过什么书; 但她从小就会利用自己的意志来主宰左右的人。关于这个女人在外的形象,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她的传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她长着一副瘦骨嶙峋的体形,生硬的男人样的线条…手神经质地颤抖…她的脖颈发号施令地挺直着,似乎披挂着钢盔铁剑。这个女人仿佛像已淬过火的美国钢铁。”

就是这副似乎披挂着钢盔铁剑的躯体,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时常受到神经痉挛,妄想症和歇斯底里的袭击,她脆弱得如风中落叶。 一个错过了青春、而又有旺盛精力的女人,在她的一生中,始终期待着一副可以依靠的肩膀和一个富有智慧、活泼的伴侣。不幸,她的专横霸道的脾气注定了她孤独的命运。

看看她是怎么开始的吧。

1866 年的一天,声称瘫痪多年、陷入绝望的贝克接受了一个钟表匠昆比(Phineas Quimby)神秘的治疗后,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她兴奋不已,到处现身说法,用粗陋不通的文字到处宣讲,可是没有人听她的,她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赶她出门。1868年7月,她在走投无路时,孤注一掷地在一个名声不佳、宣扬招魂术的小报纸上登了一个免费招收学生的广告,24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一个人上门。无奈,她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不足21岁纸盒厂的工人。这一老一小就合作办起了一家诊所。这个名叫肯尼迪的青年长相善良心地单纯,只用简单的头部按摩和催人入睡的念叨竟然治愈了不少病人。不到两年,贝克大妈就掘到了第一桶金。从此后她信心大增,开始办班收徒,宣传造势,以佣金的方式组织起一个庞大的精神治疗传销金字塔。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贝克创建“基督教科学”的根据地麻省林镇(Lynn),在早些年代曾是处决女巫最严厉的美国宗教裁判所(有联想的人会猜她也许是愤怒的女巫还魂)。 1879年,她与学生在波士顿创建母会,后又创办麻省玄学院。一个着了魔的女人在50岁后也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奇迹是信仰最喜欢的孩子。 在一次次的失败、痛苦,被家人抛弃,厄运的打击下,贝克在50岁时才开始生活,只不过这时的贝克已经被痛苦锤炼成一副“金刚之身”, 她不顾一切与阻止她的势力疯狂地搏斗。

说是邪教,可“基督教科学”也没有邪到哪里去。 除了善于敛财外,政治上,贝克并没有其他太大的野心。 也许是因为她在晚年才开始得意,所以没有来得及做坏事。在她86岁时,一只秃鹰的利爪向她扑来。有好事者找到了她年轻时抛弃了的儿子, 并窜唆他向母亲索要财产。 事情闹得越来越大,起诉的人越来越多,她不得不撒了一大把银子与儿子和解。她的精神因这一系列的官司彻底崩溃了。这个意志的暴君,这个一心一意沉湎于权力的女人在倒下之前又创造了一个奇迹。1908年8月,她秘密组织人筹备出版一份日报,她要自己出来说话。 11月25日,第一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创刊号发行,主编是《波士顿环球报》跳槽过来的Archibald McLellan,玛丽•贝克一手创造的帝国才得以巩固。

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到美国新教精神在本世纪初的包容性以及美国式的创业风格在精神领域的体现。 要想在美国获得成功,就必须用棒球棍,用广告的喧哗一再地锤入大众的脑海意识中。有理性的、温文尔雅的思想反而不到呼应。 纵观人类的思想史,难道这不是一个规律吗? 狂热极端的思想往往更能蛊惑人心,非理性一再向理性挑战,在人间创造奇迹。被生活压迫,精神和肉体苦不堪言的大众每天都在呼唤一个新的“救世主”,敢于冒险的“大师”们披挂起各式各样“生命科学”的外衣,正在借尸还魂。

这一切只证明了一句话:世界只有通过极端才有了意义。

快写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在网上发现有人做了考据,称中国古代就有精神疗法,叫做“祝由”。 看来老祖宗的发明真是无所不及。古代也有心理医生,那些念动符咒,会“通灵”的大仙是也。 哪位有志成为“大师”的人不妨挖掘这一国粹,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的精神疗法,再创一个“祝由功”。

乱写

一个星期的酷暑,焦虑,压力,紧张让我麻木和疲倦不堪。这也是不堪回首的一周,我每天要担心,要干的事情太多了。

爸爸终于被诊断为B型淋巴瘤,要在明天开始化疗。我们也要在周二回国。妹妹说爸爸一听说我要回去,就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到。我这些年不在他身边,好在也没有什么大事,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时候,他是非常依靠我,因为他最信任我的头脑和能力。我一直很自责这次他生病我不能在他身边,不然,他也许不会发展这样快,也许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惊吓。可我又能如何呢?走上了父母在,要远游的不归路,就像是上了贼船,身不由己了。要不是最后草叶帮我让他住进了医院,还不知道会如何呢。

B型淋巴瘤还算有办法,有特效药,化疗的效果也相对好。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他岁数大,身体也被折腾了很久,我的担心也像山一样地沉重。

-------
NIC的NHL分类暂行规定(1981)

低度恶性淋巴瘤
A型:小淋巴细胞型。
B型:滤胞性,小裂细胞为主型。
C型:滤胞性,小裂细胞与大裂细胞混合型。

中度恶性淋巴瘤
D型:滤胞性,大细胞型。
E型:弥漫性小裂细胞为主型。
F型:弥漫性小细胞与大细胞混合型。
G型:弥漫性大细胞型。

高度恶性淋巴瘤
H型:大细胞,原免疫细胞型。
I型:原淋巴细胞型(胞核扭曲或不扭曲)。
J型:小无裂细胞型。
其他(低度至高度淋巴瘤)

复合型
蕈样霉菌病
髓外浆细胞瘤
组织细胞型
不能分类型及其他

B细胞系列淋巴瘤

1、 B小淋巴细胞型淋巴瘤
2、 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型淋巴瘤
3、 (大、小)核裂细胞型淋巴瘤
4、 混合细胞型淋巴瘤
5、 大无核裂细胞型淋巴瘤
6、 B免疫原始母细胞型淋巴瘤
7、 浆细胞型淋巴瘤
8、 伯基特淋巴瘤

T细胞系列淋巴瘤

1、 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
2、 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
3、 T免疫母细胞肉瘤
4、 透明细胞型淋巴瘤
5、 多型细胞型淋巴瘤
6、 蕈样肉芽肿瘤-Sezary综合征,皮肤T细胞淋巴瘤
7、 T小淋巴细胞型淋巴瘤
8、 单型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
9、 Lennert T细胞淋巴瘤

Sunday, July 18, 2010

热和孤独

芝加哥这个夏天又热又闷。据说是破了多少年的纪录。我的房顶太高,空调的马力也不够大,更主要的是西晒。一到傍晚,房子就成了蒸笼。

夏天应该是外向的,户外的,在水边和沙滩,人声鼎沸。。。可是,这个夏天我却格外的孤独。

孤独其实不必离群索居,在人堆里的孤独也许是真正的孤独。真正的孤独并不是与人隔绝,而是与自己隔绝。

当古尔德在加拿大的寒冷的北方寻找孤独时,他一定不孤独,尽管他是独自一人,因为他和大自然有血脉的关联,在北方和孤独里他更加强壮。

张纯如举枪自杀时一定是孤独的,尽管她身边环绕着最爱她的亲人。她已经筋疲力尽,被恐惧慑住,全然没有力气继续向前。

孤独的本质是恐惧,是放弃,是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独自一人享受孤独,是强壮有力的。

昨天,给家里打电话。爸爸还在医院里,虚弱无力。我竭力不去想,因为我时时感到他的痛苦和求生的本能,这让我心痛欲碎。

妈妈去看沈伯伯了,医生说就这几天了。我的眼前交替着他和爸爸中年健康时的样子。

今天一天,我把卧室里的空调开足,读思进的博格。他在美国的艰难历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实,我比他容易多了。但是,每次的挣扎和奋斗都消耗很多能量和勇气。年轻时我是那么勇敢,那么自信,尽管是盲目的。。。

这个夏天很热,太阳狂暴地烤着我的孤独。。。

Saturday, July 17, 2010

张爱玲为什么不自杀?

小乖给我看这篇文章。我看了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题目很莫名其妙,如果说张爱玲为什么不吃肉?为什么没孩子?等等,还有情可原,说为什么不自杀就语无伦次,如同见了人就问:你为什么不自杀?

人为什么活着是个无解的哲学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其实很简单,就是本能。本能是生命的核心,人在世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这个本能。。。冒着太阳去上班不是为了任何哲学,而是要活下去。

对人生我是一个悲观到头了的悲观主义者,如果我爸妈不生我,我一点意见都没有。

一代又一代人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可谁能告诉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我为什么认为人最后不得不回归宗教,因为宗教使无解的人生有个归宿,即使是虚构的。

其实这篇文章写得还不错,就是命题不对。

---------------------
张爱玲为什么不自杀

前一段时间看蔡康永谈张爱玲的文章里说,"凡有边界的,既是地狱----,人生是监狱。"

又说" 很多人要被拉出去处决了,就大呼小叫,拼命扳住门框不放,搞得其它囚犯心情都变得很坏。当然也有微笑退场,也有发表激昂演说再赴刑的。

也有人,在大家的注视之下,悄无声息的,越狱了。 ......

张爱玲不见了。
越狱成功。
很多人悄无声息的死了,很多人越狱成功。
可是张爱玲,是人生的重刑犯----
她从人生狠狠劈下几块黄金、犯下几件巨案、再大大留下几调线索,然后,飘然远去。"

看完有所悟,想起当初刚看完《小团圆》的时候,读了篇书评,作者说有一个困扰了她很多年的问题就是,张爱玲晚年为什么不自杀?当时看到这句话,感到很不高兴,只是因为觉得作为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任何人都不该被问这样的问题,哪怕她是张爱玲。任何人也不该问别人这样的问题,要死你自己怎么不去死。但是后来看了蔡生的文章,之前又读了米兰·昆德拉《不朽》(天呀,我又要提这本书啦)。从另外的角度想了想,就对之前的耿耿于怀一笑了之了。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曾经描写过人类的两种灵魂,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要不断的表现自我,突出自我,要让人看到自己走在街上,听到自己的意见,声音,要与这个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的灵魂,人们结婚生子,不断的说话,穿奇装异服走在大街上,拍照片搔首弄姿,都是潜意识里,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自己,为了对世界说,看我,看我,以此来更加强调自我的存在。而另外一种人,他们则有一个做减法的灵魂,他们觉得跟这个世界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希望能过点安宁的日子,不被人打扰,去除和人的关系。在他们的世界里,就像蔡康永说的那样,"凡有边界的,即是地狱,人生就是监狱,"

他们老想逃跑,总想越狱,因此总是自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希望有一天偷偷的挖个去另外一个世界的洞就消失掉而不被人发现。昆德拉说,前一种加法灵魂走向极端的危险之处在于一个人的自我会过于膨胀。而后一种减法灵魂的声音走向极端的危险,就会最后消减为零。这零,并不是死,只是零而已。在昆德拉的小说中,姐姐阿涅斯是减法灵魂。

我从未见过真正的像阿涅斯一样的人物。后来我看到蔡康永说张爱玲的越狱,才突然想到,原来晚年的张爱玲是阿涅斯。她在美国深居简出,没有人能找到她,她的地址连家人和朋友都不会告知。因为身体的缘故,再加上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搬家,世人都在寻找她,有记者甚至住到她家隔壁,但是却毫无头绪,只好翻检她的垃圾想寻得她的一点点蛛丝马迹。这是唯一的一次世人逮到她。但也立刻被她溜走了。在她生命最后的十几年,她把她灵魂的声音几乎削减为零。有一次,她和一直帮助她的林式同先生通电话,抱怨牙痛,林就说:"牙齿不好就拔掉。我也牙痛,拔掉就没事了!"她若有所悟,自言自语地说,"身外之物还是丢得不够彻底。"

既然这样,活着为何,何不干脆自杀?昆德拉说,自杀的人,并不是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是为了让人永远的记住自己。这话不能概括全部,但是的确是一部分的原因。三岛由纪夫是最突出的例子。他暴烈的自杀,是为了永恒的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但是阿涅斯没有自杀,她只是在一次车祸之后,在丈夫赶来之前,自行的放弃了生命,退出了生命,用自然的消逝,终于越狱成功,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的抹掉了自己,这是一个做减法的灵魂得到的最大的平静和幸福,并不是一死了之就可以。张爱玲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过"不自杀"的决定。这个决定,她贯彻了一生。因为她洞彻了生死,也洞彻了自杀这件事。她要活着越狱,要活着抛开这一切。冷眼看这世界,看这世人,翻天覆地的将她找遍,想捉拿她的,观赏她的,利用她的,对她品头论足的,但她就是不满足你们,你们只好拿着她前尘遗事反复咀嚼,嘬点滋味出来。你们在监狱里的自以为是的这些人怎会知一个越狱者的平静满足。你们想看她自杀,但是她才不会死给你们看的,你们想以此来满足自己嚼老婆舌的快感,在她自杀后对她指指戳戳的说,看,我早知道她会自杀的。但是你们休想。

人人都感慨张爱玲晚景凄凉。我始终不觉得。在选择生死的问题上,到底选择了生还是选择了死,都不是悲剧的判断依据,最重要的是,你选择了你想选择的那一个。因此三岛由纪夫的暴烈自杀也好,张爱玲选择的活下来也好,在我来说,都是让我尊重的选择。因为他们都是经过了漫长而严肃的思考做出的选择。最后各取所需,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尤其要说的是,张爱玲对生的选择也让我明白了一点,当一个人,在真正经历过生死的抉择,经历过怀疑和迷惑,而最后依然放弃了死而选择了生的时候。才可以说这是由自己做出的,一种相对自由的选择。那些从来不敢追问自己,想都不敢想活着到底是为什么的人,也不敢认真面对死,从来不敢怀疑人生的胆小如鼠的人,却只因为被人教育了人该活着,就认为活着是天经地义的事,一味否定自杀的人,其实和一时冲动就从楼上蹦下去的自杀者,本质上是一样半斤八两,浑浑噩噩的事。

蔡康永曾经说到过自杀这个问题,说自己"一直都在想这件事,这是我最大的乐趣,一想到可以自杀,就好放松。"看到这句,我就笑,老琢磨着越狱的人,看到同类就会心有戚戚焉。我的普鲁斯特问卷里,对于"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这一道题的答案,就是"不能自杀。"

但是自杀是暴动,技术含量明显不高,比如最近离开的贾宏声,他是一个可怜人,他一定是烦这个世界烦得不行了,但是却没法越狱,因为张爱玲毕竟经济上没问题,人又身在美国,生活要求也降到极低,心无挂碍。但是他却只能依靠他人生活,他人也必须对他负责,这是他和家人的双重的监狱,不暴动就没戏。我相信这世界上肯定在各个角落都隐藏着越狱成功的人,只是他们不像张爱玲这样重罪得惹人注意。所以难度系数也没有这么高罢了。而张爱玲奶奶是肖申克,拿着小勺挖个大洞越狱,剩下的留给你们去扯淡。所以张爱玲这个人,越想越觉得她有意思,她前半辈子灵魂做加法,晚年灵魂做减法,可见加法减法这种事,也不像米兰昆德拉小说里那么绝对。于是我想了想我自己的灵魂,觉得它基本上还是比较倾向于阿涅斯。但也同样不是那么绝对,时而也会摇摆抽风,减减加加。但基本上,还是比较无法忍受自己的灵魂太吵闹了。烦自个儿的时候,就挖个洞把自己埋起来。至于今后如何也挖能个洞越狱成功。这个技术工程,我还没想好做不做,怎么做。反正来日方长,慢慢想也不迟。我也不是劈了金砖的重刑犯,被人遗忘很容易。关键只在于自己扔不扔得彻底,想到这里,就觉得好放松。

慢牛的诗

(也许,宗教的情怀和诗人最为接近?)

The Last Station

Would it mean to depart from the endless cries of one, or many?
During the endless nights you had wondered
pressed by walls of formidable hardness, from either side
Why their merciless vibrations have to penetrate
the tender sorrow buried so deep in a heart, why?

Oh, how autumn leaves freely stamp bright-hued immortality
in the lake, with a reflection of boundless blue
As if nothing has ever changed
lovers still kiss there and marvel their happiness
and a lone soul still finds his consolation
while witnessing another fading year
Surely, it seals the journey of a life birthed out of seeds
One moment of glory, yet everlasting memory
Troubled from within the shell, how could a noble soul find rest
even in the warm and gentle embrace of a rose
withering as it is, beauty it becomes to adore the adoration of
the lost, or the found
Oh, yes, hope means different things for them
Now it turns into another blight winter
extending its reign of ice and snow into a disillusioned heart
With the many stormy nights, hope means a different thing for you
Then you have to choose, it is time to choose,
from the cozy abode of a mansion accessible to your lover only
or a cold motel that would be trampled by strangers, noble or poor
Now, age shouldn’t be the a factor to consider
when eternal vision is to be charted and steered

Train whistle cries for you to leave, a stay was decided
only that it wasn’t by you

诗僧喇嘛

第十七世噶玛巴

我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一直兴趣浓厚。中国的少数民族里,藏族的文化最博大精深,因此,我对藏人一直抱有同情之心。文化宗教都是导致民族纠纷的焦点。

这个第十七世噶玛巴真有意思。zt几段他的故事:

2009年2月,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发表记者帕特里克·赛门斯(Patrick Symmes)的长文《西藏后起之秀》(Tibet’s Rising Son)。文章一开头这样描述噶玛巴:
  
“作为一个神,他是一个精致的年轻男人。身材清瘦、表情自信、穿着红黄相间的袈裟,噶玛巴喇嘛总是像一个儒雅的王子一般接受着他人的鞠躬。他在汉语和藏语间流利自如地切换,晚上会学习朝鲜语,有时候还会礼貌地用英语纠正翻译的一些发音上的问题。印度东部菩提伽耶外的一个新的寺庙是噶玛巴喇嘛的临时住所,黄昏时分,人们常会看到他在高高的台阶上慢行,眺望着下方在焦干的田地里收割麦子的妇人。”

舆论认为,噶玛巴将成为达赖喇嘛的继任者,或西藏未来的摄政王,以便弥补十四世达赖喇嘛身后转世灵童的寻找和主政之前,西藏精神领袖的空缺。——“没有任何一场政治运动经得起20年沉寂”。西藏文化宗教在中国中央政府现行强硬政策下,面临灭绝,达赖喇嘛为挽救这个600万民族的宗教文化和种族,被迫走出佛堂,献出一生大部精力。西藏精神领袖必须后继有人。

1992年3月,七岁的阿波嘎嘎被认定为十六世噶玛巴的转世灵童,6月,中国国务院宗教局宣布认可阿波嘎嘎为第十七世噶玛巴。他由此成为中藏双方共同认可的唯一大宝法王。1994年和1999年,这位十七世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两次访问北京,受到极高尊敬和礼遇。他参加了94年国庆庆典,并在官员陪同下先后参观北京、上海和广州、福建、浙江等城市。他首次到访北京时,还去过五台山和峨眉山等中国佛教圣地朝拜。他对中国官员的印象不错:“虽然他们信仰共产主义,但是他们似乎对佛教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和恭敬。他们的一些谈话内容似乎也能与佛教哲学相契合”。几乎看不出任何理由这位年轻的藏传佛教大法王要背井离乡,流亡印度。但是再次访问归来不到一年,这位年仅14岁的噶玛巴离乡出走了。

中国政府立即散布舆论说,噶玛巴到印度,目的是取回自己的黑宝冠和其它自己的前世物品。然而噶玛巴再也没有返回中国的西藏。在他抵达印度之后首次发表的声明和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把自己出走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他多次要求出国访问,但是从未得到答复;他一再请求中国政府允许大司徒仁波切到他所在的西藏楚布寺为之灌顶、口传和教授佛法,但是这位仁波切不被准许进入中国,原因是这位仁波切与达赖喇嘛关系密切。此外,他虽然到京访问期间可以在官员陪同下参观走动,但是在家乡,他除了呆在楚布寺,没有在西藏境内行动的自由。他的另一个担忧来自班禅喇嘛的前车之鉴:年满十八岁之后,在被授予徒有其名的官位之后,他将被要求违心地攻击达赖喇嘛,并可能被中国政府当作一个传声筒,利用来分化瓦解西藏。为了避免沦为徒有其名的噶玛巴,为了能够接受正规的传承灌顶和法教修行,为了避免成为中国政府的傀儡,为了挽救西藏宗教文化,他只有出走一条路可循。抵达印度之后他说,“我在为我今生的任务作准备,教导及学习佛法,和激发众生心中本具的慈悲和智慧”,“只有在目前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葛玛巴告诉世人,是他自己做出了流亡的决定。他秘密出走前给中国政府留下了一封信,陈述了他出走的理由并事先声明,他的出走既不是背叛国家,更不是要分裂藏汉两个民族。——他对中国政府的欺骗舆论的传统方式完全了解。

噶玛巴流亡印度之前,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三个教派的领袖,均已流亡印度,包括噶玛巴的前世,十六世葛玛巴让烱日佩多杰,也在1959年达赖喇嘛流亡那一年抵达印度。作为一名得到中国官方认可的藏传佛教精神领袖,十七世噶玛巴在其上师们逃亡印度四十年之后,竟步其后尘,重复踏上逃亡之路!消息传来,震惊世界,也震动了中国红朝。中国当局一贯按照世俗观点解读宗教心灵,用现世功利手段处理宗教事务。但就如同他们的唯物主义残暴曾经让达赖喇嘛感到匪夷所思一样——他们曾经派达赖喇嘛的哥哥暗杀达赖喇嘛,这等对佛教信徒的无知,使得持守众生平等理念、连蚊子都不愿打死一个的达赖喇嘛感到荒诞不经——他们的无神论礼遇丝毫不能触动噶玛巴的心。在逃抵印度之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噶玛巴指出了西藏宗教文化面临的灭顶之灾:

“目前世界上仍有许多地方还在发生战争,有些地方失去了自由,我们西藏就是其中之一。西藏是个全民信仰佛教,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但是二、三十年来西藏的宗教、文化遭受严重践踏并正濒临绝灭。”

噶玛巴出走后相当低调。但是他的逃亡本身是一个明确信号:西藏被奴役的状况始终未有些微缓解。他成功抵达印度三个月后的2000年2月,称西藏历史文化现实处于“非常时期”。流亡伊始,这位年轻的葛玛巴就祈愿“在达赖喇嘛的伟大构想和全体西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雪域众生早日获得自由 。”
  
噶玛巴出走前听过达赖喇嘛的讲话,看过达赖喇嘛的照片。但是他出走前几天,破天荒第一次梦见了这位圣者。梦境有如一个预言:

噶玛巴正在草原上散步。达赖喇嘛身穿法衣,走向他。达赖喇嘛握住噶玛巴的手,并对他说:过来吧。“尊者带着我去一间镶着金顶的寺院,金顶闪闪发光”。

接下来, 1999年12月28日,年端时间,深冬季候,噶玛巴在对外宣布严格闭关多日之后,于夜间10点30分开始行动。这是警卫人员不值班的时间段。他和侍从摸黑走出房间,悄然无声,避开门厅,从窗户跳到护法殿屋顶,再从屋顶跳下地面。 登上一辆等侯在那里的吉普。他们一路向西,选择蜿蜒山区小径,昼夜颠簸兼行,以避开道路检查站和军营。新年之际前两天,这位不愿做奴隶的噶玛巴成功进入尼泊尔境内。此后,噶玛巴一路继续祈祷此行平安,并在新旧年交替的之际,完成了他此世生命重要的转折:他用了六天的时间,克服恶劣的路况、气候和健康状况,徒步或骑马、地面乘车或空中飞行,最后乘火车,辗转行进。终于在新年的第五个清晨,他和随行人员抵达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西藏文化宗教汇聚地、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居住地——达兰萨拉。

达赖喇嘛已获知这一重大消息,正在宫邸等后。

噶玛巴抵达后没有片刻喘息,径直奔达赖喇嘛而去。他说:“我直接去觐见尊贵的达赖喇嘛,他是慈悲的化身,他以慈爱和关怀接受了我,我非常地开心。”

宗教与艺术在终极意义和最高境界上无法分家。就我所见,这位年轻人的水墨、工笔技术相当老辣,线条规范熟练,墨意则纵横飞扬,风格在浓妆淡抹,富丽与简约之间自如穿越。而他的隶书则敦厚中透着明显的活泼灵动的气韵。他的作品几乎全部与佛教相关,让人联想起对欧洲中世纪那些无处不在的圣经人物故事的油画,充盈着高远、富丽的天府贵气。
他写诗:

冬季的某日
我独处一隅
然而此时
却不知该真正朝向何方
冷冽中
力竭的人
漫无方向的祈祷着!
故乡啊!故乡
你在何处?
或许
是你不愿见我这漂泊的人
而消失无踪!

他的诗画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是女性、母性、悲悯和爱怜。他的工笔画“妙音天女图”, 以深邃太空中的融融月光为背景,将天女之美丽与庄严,绚丽与圣善,表现的淋漓尽致,整个画风空灵而透明,华丽而典雅,耐人寻味。而他的短诗,能唱易吟:善思如母众,难忍无量苦;忆念苍生情,世世永不离。

十七世噶玛巴的画作:妙音天女图

Sunday, July 11, 2010

有人欢笑有人愁



小乖世足赛的晚饭。一个人吃七个菜,还不在乎谁输谁赢。多大个的葡萄啊 :-)

我老人家明天要去上班,在家呼哧呼哧地装新机器。星期三还要飞到波士顿,去给另一家公司做presentation,生活不公平啊。

我没有葡萄吃,但是吃了半个西瓜。

Saturday, July 10, 2010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

人的天性可能是天生的。有个比方说,有人先吃最大的葡萄,因为吃了最大的剩下的还是最大的,这个人总是在吃最大的葡萄。另一个人总吃最小的,结果最后吃到最大的时候,也成了最小的。第一个人是乐观主义者,第二个人是悲观主义者。

很可惜,我天生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小时候,爸妈给买了好吃的,我就总也舍不得吃,有时候就放坏了。我爸很生气,说这孩子真不像个孩子。但我其实是个很大方的人,对人对己都不苛刻。舍不得吃倒是有怜香惜玉的情结,就是对自己太在乎的东西不愿毁坏。

中国人讲未雨先绸缪,我一定是个龙的传人,对此无师自通。于是,我每时每刻忧虑,一定要把N年后的事情都想好,计划好。当然,和胡吃海花的美国人比,这也是优点。我从不乱花钱,赚10块存6块,决不借钱,先存了足够的钱,才买小房子,再卖了,换大房子。。。反正我不愿意花利息。结果我赚的钱比谁都多,可别人的房子都比我大,我就又替别人操心,这么多利息多冤啊。

像我这样的人,活得不辛苦才怪。

我最近才突然意识到,我这是庸人自扰。我们能预测未来吗?忧虑也不能让我逃脱命运。

小乖曾对我说,她以前总想坏事,后来她意识到这实际是一种负面的能量。现在她要积极,想好事。这才是正面的能量。

她前两天说:

My day turned out much better than I thought. A co-worker bought a GPS holder to put in the car for me, another co-worker recommended me a book that would help grieving, Janet sent me the prayer, here you are with a nice gift... It's all the thoughts that warmed my heart. God always brought something good out of bad。Should I be happy or sad? I should be happy, that's a better choice. So you see, you guys made me happy. Why wouldn't I think God used you all as messengers to send His love to me?

她真是对的。是啊,应该选择快乐,而不是悲伤,选择乐观,而不是悲观。《圣经》实在是一本教人积极解脱的书,它让人放下负担。

我在学习如何先吃大葡萄 :-)

Thursday, July 8, 2010

小鱼的故事

小鱼是个基督徒。我知道她是因为在那里看到一篇她的自传,觉得这个女孩子蛮有意思。我对人信仰的心路历程比理论要感兴趣,可能因为我自己是个半信半疑者,怀疑一切,所以特别渴望知道别人是通过何种途径走进神的。我偏偏又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比如小乖,慢牛。。。这些天小乖成了我的圣经,慢牛成了我的精神导师兼催眠家,我有时紧张得头疼,慢牛就在电话里为我祷告,我很快就会睡过去:-)草叶说是因为慢牛的声音有磁性,我倒觉得那是他的power,他说他当时就是紧张的restless,几近崩溃,这时见到神的。那神大概看我现在也紧张得心力交瘁,通过慢牛来安静我。(小乖说慢牛应该以此发财,世界上失眠的人太多了:-)

我从来不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但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在信仰里平安,谦卑,喜乐的人。我很害怕那些坚定的无神论者,因为我不知道这些人遭遇艰难时如何度过。反正我知道靠我自己的力量不行。

小鱼的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她意外怀孕了,是第二胎,她说:

我自己是长女,有一弟,由于父亲重男轻女,我从小就处在弱势被欺地位。难免会想,当年若不生我弟,作为独生女,即使父亲脾气再坏,我的日子也会好过许多。所以,我大约不知不觉将雅歌看作我自己,对她有某种补偿心理,比如,我特别希望雅歌好好享受“独生女”的权益,如果自己再生一个,岂不是剥夺雅歌的权益吗?一想到这点,我就替雅歌鸣不平;而且我最厌恶的就是姐弟关系的组合了,如果我这次生的是一个男孩,意味着雅歌和他将成为姐弟。作为姐弟的母亲,我是无法忍受的,因为很容易会触动自己对童年时代的灰色回忆。然而,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神做事的法则是,我最害怕什么,他就塞给我什么——目的是为了拆毁和重建我的生命。所以,我有90%的确信,腹中的“胚胎”是一个男孩。神偏偏就要我面对姐弟关系的事实,然后让我在面对中学习医治原生家庭造成的阴影。当然,我非常相信,神更新一切,医治一切。问题是,我拒绝开刀!

一想到父母之责、政府之罚、生养之苦、童年之惧……内心最深处那些被常态生活所隐藏的恐惧、沮丧、破碎和阴影借着怀孕再次暴露出来。我陷入极大的挣扎,很坚决地打算堕胎。

我之所以对这句话很敏感,是因为我的确看到很多这样的事实。比如,小乖给我讲的她的故事,就是这样。我自己也是如此。比如,我最怕的就是生活中有太大的变动,可每次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我都会被雪上加霜,被自杀。像这次,我爸生病把我搞得昏昏沉沉,我做的好好的工作就突然没了。尽管我很自信我能在两周内找到新工作,也就真有人把工作送上门,每天好言好语的请我去,可我没有ready换一个新工作。所以,我时时紧张,沮丧,心思涣散,食欲全无。。。在我走头无路的时候,我只好重新回到神的面前,求神给我平安,拿走我的焦虑。。。

Wednesday, July 7, 2010

无比烦恼

这几个星期,我过得非常辛苦。其实我是一个非常不喜欢很戏剧的人,我只希望我有个平安正常的生活。当然,这几个星期我处在变化之中。

每天我依然像往常一样起床,给家里打电话,然后煮咖啡。。。我就开始坐在我的计算机前,回复各种信件,大多数来自猎头。。。然后,又要准备各种电话会谈,面试。。。接各种电话。。。

芝加哥今年的夏天很热,我是个怕热的人,我的父亲天天生病,北京更热,我又要找工作。。。上帝似乎很会开玩笑,在我最需要安静安慰的时候,他毫不客气地往我身上加压,对我毫无怜悯,让我无所适从,头昏脑涨,自怜自怨,不知东南西北。。。很有点房漏偏遭连天雨的味道。

不错,很快有人又请我去工作。我却迟迟不敢接受,因为我不确定我到底应该如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深知自己无能为力,根本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只好又转回头求神的指引和怜悯。

我每天望着窗外的那块荒草地,在七月的烈日下,一片焦黄,马路上车辆不断,热气蒸腾。。。

我时时在问:神啊,你在那里?你要让我如何?我们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

Monday, July 5, 2010

窗外

这片荒草在雨后
疯长
七月的烈日下
你经过
无人的街道

我从窗户里望你
如何花开花谢
晚风将云吹散
你回身凝听
那曲长笛
断断续续
已随飞絮一起飘远

我们活着
是为了
最后的分别

Sunday, July 4, 2010

我也谈中医

沈睿同学谈中医河蟹把我笑死了,我也忍不住谈谈中医:

我从小病歪歪的,有点像林黛玉。体质弱,心肺还有点先天杂音,心律不齐。看西医看不出病,所以就看中医,主要是调节。我是那种湿热型的体质,冬天从不感冒,大夏天就热伤风。一伤风鼻子就不通,再加上心肺功能差,就总是喘不上气,气短胸闷。。。反正特别难受。我一生中生过的病分两类,这是其一。

我爸经常带我去看各式中医。那时我们住在人大铁一号,离宽街的北京中医院很近,我是常客。中医院在一个老式的四合院内,宽大的游廊,青石板地,红木柱子,一排窗户。屋子里清凉幽暗,我一进去就舒服了。可能我的湿热型体质很需要宽敞,静谧,阴凉的环境来调节。我最喜欢医生开处方,上面的名字都诗意盎然,比如柴胡,总是让我想到北方的山村,碎石的墙上嵌一个矮小的本色的木门。冰片让我想到苏州的园林里一汪汪静滞却清澈的池水。石斛则让我想到武侠小说里的奇人异士,飞檐走壁,隐逸山林。。。每次拿着我的三五剂药,就如同握着一卷古籍,里面全是神秘奥妙。我还喜欢在煤炉上慢慢地煎药,清香苦涩的药味在房子里弥漫,然后,再用一个纱布做的小漏斗,把棕黑色的药汁滗进一个蓝花的景泰蓝小茶盅,很有妙玉喝茶的高雅 :-)我很想坐在一间安静幽深的中药铺子里,后面是一排排有小抽屉的柜子,上面是一排蓝花坛子。。。那时我理想的职业:药剂师。

我和我爸都有很严重的鼻窦炎。爸爸做过两次手术,毫无效果。鼻子发炎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因为呼吸不通,严重的时候每天要去医院用机器抽脓。有时,难受起来,要死的心都有了。有人介绍了西苑中医院的耿大夫。我们去了,他那里病人很多。他给我们俩一人开了一小瓶滴鼻剂,第一次滴,我被呛得在床上打滚。现在想想,很像吃多了日本芥末酱的感觉。一瓶药用完后,我和爸爸的鼻窦炎彻底治愈,至今再没犯过。沈睿的妹夫是鼻咽科医生,坚决反对中医?我劝他去研究一下耿振廷老先生的药方 :-)毛主席说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还有一次,忘了我生了什么病,有人给介绍了西城区丰盛胡同的一个女中医。她是满族人,出身于皇室,老处女,就在街道委员会给居民看看病。她说我心脏功能弱,但不是病,喝几剂药调调即可。反正从她那里回来后,我哮喘的毛病就渐渐地好了。

中医的化淤功能是西医根本无法比拟的。我一紧张,焦虑就会气血不通,乳房里不时长出软结。西医会给我照很多x光,确定不是恶性的就扔在那里不管不顾,6个月复查。我这时就去吃几瓶逍遥丸,下次复查时,这些小结小块都消失了,我的美国医生震惊无比。我的月经不调,西医给避孕药,我给扔了,自己天天磨豆浆喝,现在准时的像程序一般。

我的过敏也是中医治好的,再也没犯过。

据说中国现在出了个张吾本,让大家喝绿豆汤,我一下子想起了红楼梦里的王道士,不禁哈哈大笑。

《红楼梦》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宝玉问王道士:“我问你,可有贴女人的妒病方子没有? ”王一贴听说,拍手笑道:“这可罢了。不但说没有方子,就是听也没有听见过。”宝玉笑道:“这样还算不得什么。”王一贴又忙道:“贴妒的膏药倒没经过,倒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 只是慢些儿,不能立竿见影的效验。”宝玉道:“什么汤药,怎么吃法?”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 ”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 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 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Saturday, July 3, 2010

再乱写

风总是在最孤独的
午后,离去
你心中的云
遽然堆积
黄昏如果不下雨
那朵花
也许开放,也许死去

Friday, July 2, 2010

乱写

那一天已渐行渐远
你却还在这里
兀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