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7, 2008

今夜蓝调(2)

南方十二月的太阳,依然温暖地照在坎伯兰河上。1728年,有一个名叫沃尔克的佛吉尼亚的医生,和几个打猎者跨过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发现了一道美丽的山泉,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沿着小溪去打猎,水流渐渐地汇入了一条河, 我叫它坎伯兰河”。河上有船,岸边的草仍旧绿的耀眼,一座铁桥,两侧是马蒂斯剪纸般图案的蛋青色镂花的护栏,桥面上有砖铺的人行道。暮色近了,红艳艳的落日跌入河中,蓝紫橘灰的云朵飘满了天空,燕子黑色的剪影在飞旋,河水漾起了银白色的波纹,黄昏苍凉美丽得让人心碎。

临近年关,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和各色霓虹灯的招牌一起闪闪烁烁,街上是一家连一家的商店。其中一家专门卖非洲的木雕,橱窗里咖啡色,黑色的木头人脸在灯光下发出诡异的光,有个胖胖的女人雕像,丰硕的乳房盖满了前胸,一只小鸟挤在她的乳沟里,鸟儿的眼睛里还有一滴晶亮的红宝石的泪,她的头上长满了蛇,盘旋错节,两只手臂是两扇翅膀。卖牛仔衣服的服装店正在减价酬宾,花花绿绿的牛仔靴摆了一排,鞋帮上绣着缤纷的花朵,牛羊和云彩,后跟脚有闪亮的小铆钉,靴腰上还有皮穗子和小铃铛。

Saturday, April 26, 2008

今夜蓝调(1)


有个寂寞的冬天,我从冰雪交加的芝加哥来到了田纳西的首府纳什维尔。

每天早晨,我去客户那里上班,为美国最大的基督教出版社‘生命之路’设计卖书的网站。经过一条安静的街道,广场上有杰克森骑马的铜像,这个被称为“老山胡桃”和“印第安人殺手”的美国第七届总统是民主党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最瘦弱多病的总统。可他在晨光下,却是双眸深邃,眼神銳利,一头紅发蓬乱浓密。他死在这个城市,临死前说:“噢,別哭,要当乖孩子,我们在天堂重聚。”可天堂在那里哪?我上班的灰白色的大楼有一面墙是铝合金的几何图形的框架,上面嵌着许多钢铸的圆形的徽章,刻着《圣经》里的句子,大门上面是一行金色的大字:“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快到圣诞节了,一个巨大的花环高悬在楼顶的十字架上,如同复活的耶稣戴着的荆冠。这个城市的教堂特别多,都是哥特式的大石头建筑,高耸入云,五彩的窗户上绘着《圣经》的故事和传说,钟声回荡在冷清的街道上,塔尖在朝霞里如痛苦滴血的剑。

我的旅馆是原来的老火车站改造的。大厅的屋顶上绘着姜黄色神秘的图案,乳色大理石的地面,雕花的旋转楼梯,拱形的大玻璃窗,石头壁炉里的火苗温暖地跳跃着,红花绿叶的波斯地毯上有一架三角钢琴。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块早年的候车时刻表,百年后,依然挂在墙上,还是当年的旅程。这里是客栈,我是旅人,时时刻刻,都会出发到远方去。有个叫吉米的黑人摆了个擦皮鞋的摊子,我经常去找他聊天,爬到高椅子上,他一边给我擦鞋一边给我讲他的故事。我问他想不想去芝加哥,他说不,太冷了,他的祖先是在干燥的沙漠里,他的血里只有炙热的太阳,没有怒号的风雪。他很好看,笑起来露出雪白的牙齿,有一天,我给朋友的孩子买了辆玩具汽车,拿给他看。他说,他的小儿子5岁时死于白血病,最后手里攥了辆一模一样的车。

Friday, April 18, 2008

贝多芬



我一出生就被某种声音追逐
她们是林中的仙女
自天而降
我是牧童,躺在
三月的青草坡上
夕阳下吹着短笛

远方有无情的猎手
剑射入我的耳膜
血从眼底流出
我的愤怒是雷
咆哮是海洋
可波浪托住我
太阳在星空中闪亮

我爱过很多女人
乳房似花
腰肢似水
于是
歌声象鸽子飘来
又随叶子飘去

我知道我将死去
需要一个男孩
延续
我的姓氏
他却走进了
秋天的雾里

我还爱一种叫酒的东西
酒却姗姗来迟
和狂风暴雨一起
在最后的日子里
为我泼洒

我的来世,却甘甜无比
一双双美丽的手
热情地弹弄我
有月光的夜晚
情人们纠缠在一起
火热的身体起伏着
我成了春天的小溪
和风,享受着
世间的秘密

很多年后在东方
那个跑失的男孩
回来了,他爱我
用一连串奇怪的符号
把我挂在了墙上
我乱糟糟的红头发
变成了命运的蝴蝶
在他的岁月里飞来飞去

Thursday, April 17, 2008

Tuesday, April 15, 2008

买房子


这几天,全心全意地买这所房子。来得全不费工夫,碰上了。就在家门口,2400 square feet, 4 beds, 3.5 baths, 还有车库。原户主失了业,又出了车祸,房子被银行没收了。出价199,000, 估计最后185,000可成交。里面要大动,可10万块也够了,这样的房子在市场上是600,000左右,我就是500,000卖出去,也赚200,000万。天天想着如何re-model。 它前面有sun room, 后面是个封闭的7*20的凉台。

我最兴奋的是如何装修。今年两个房子要搞:北京的新房。

Sunday, April 13, 2008

酒神


c. 1596
Oil on canvas, 95 x 85 cm
Galleria degli Uffizi, Florence

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他是葡萄与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欢与放荡之神。在罗马宗教中,有为酒神巴克斯举行的酒神节(Bacchanalia)。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人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且只有女子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节日期间,信徒们除了狂饮外,还跳起狂欢的酒神节之舞。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186年发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有关巴克斯酒神的出生,在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古代浮雕上记录了与狄奥尼索斯类似的场景。从西姆莱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 Jupiter)将孩子置于大腿中三个月,从浮雕中可以看见巴克斯足月后正从父神的腿中降临出来。此时,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尔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备为幼神接生,而掌握生、死、命运的三位帕尔卡女神(Parques)则要为新生的幼神祷告。

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以他"无情的真实"表现手法创作了《年青的巴克斯》等多幅已克斯酒神形象。

古希臘狄奧尼索斯(Dionysus)

古希臘神話裡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與狂歡之神,也是古希臘的藝術之神。據最流行的傳說,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萊公主(Semele)所生的兒子。宙斯的妻子赫拉(Hera)是只醋壇子,凡是宙斯與別人相愛,她一定要作陷害性的報復。赫拉勸誘懷了孕的西姆萊公主請求宙斯現出本相,以證明愛情的神聖性。原來,宙斯與人間女子相愛時,都以化身出現。在西姆萊的請求下,宙斯表示同意。宙斯是希臘宗教和神話裡的主神,他的威力太大,西姆萊這個凡間女子無法承受,結果被雷霆擊死。宙斯從西姆萊的腹中取出未足月的胎兒,縫入自己的大腿。宙斯在這段時間裡成了瘸腿。兒子足月後出生,取名為『狄奧尼索斯』意思是『宙斯瘸腿』。這樣,狄奧尼索斯出生過兩次。

狄奧尼索斯的生死神奇傳說以及他同美女阿裡阿德涅的婚姻,使得他在有些地方,人們幾乎把他和太陽神阿波羅(Apollo)同等對待。酒神的表征是一個由常春藤、葡萄蔓和葡萄果穗纏繞而成的花環,一支杖端有松果形物的圖爾索斯杖和一只叫坎撤洛斯的雙柄大酒杯。在早期的繪畫藝術中,他被描繪成一個蓄須男子,但後來又變成了一個有女性味道的青年男子,並常由女祭司們陪伴和長笛演奏者們簇期著。希臘國家博物館的古幣館中陳列著一枚鑄有狄奧尼索斯頭像的古希臘錢幣。酒神面帶希臘眾神所共有的平靜表情,他的頭發用葡萄蔓結成發髻,葡萄葉裝飾著他的前額,猶如頭戴王冠。

早在公元前7 世紀,古希臘就有了『大酒神節』 (Great Dionysia) 。每年3月為表示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舉行這項活動。人們在筵席上為祭祝酒神狄奧尼索斯所唱的即興歌,稱為『酒神贊歌』 (Dithyramb) 。與比較莊重的『太陽神贊歌』相比,它以即興抒情合唱詩為特點,並有蘆笛伴奏,朗然起舞的酒神贊歌受到普遍的歡迎。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酒神贊歌開始負盛譽,並發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組成的合唱隊、在科林斯的狄奧尼索斯大賽會上表演競賽的綜合藝術形式。偉大的酒神贊歌時代也是偉大的希臘抒情合唱詩盛行的時代,井導致了古希臘戲劇、音樂藝術的發展。古希臘的悲劇、喜劇和羊人劇都源於『大酒神節』。

諾亞( Noah)醉酒

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有他們的葡萄酒神,希伯萊人則有自己的有關葡萄和葡萄酒的傳說。《聖經·舊約·創世記》是希伯萊民族關於宇宙和人類起源的創世神話。書中記載,上帝(God)在創造了宇宙、世界、光明與黑暗以後的第三天,開始在地球上創造有生命的植物,其中也包括葡萄。第五天則創造了各種動物;第六天,他用泥土創造了世上第一個男人——亞當( Adam) ,然後,取亞當的肋骨創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Eva) ,他們就是人類的祖先。

亞當與夏娃的子孫中,有一個名叫諾亞的男人,十分虔誠地信奉上帝,而且十分善良。當上帝發現世上出現了邪惡和貪婪後,決定要用洪水淹沒世界,但願意赦免諾亞一家。諾亞遵循上帝的旨意,挑選世上潔淨的植物和配對的動物,帶著他的三個兒子,登上了漆過松脂的柏木大船,即著名的諾亞方舟( Noah ' sark) 。上帝連降了四十晝夜的滂沱大雨,洪水泛濫,水位比大地上最高的山峰還高出七公尺。 150天以後,洪水漸漸退去,世上就剩下諾亞一家和方舟裡的動植物。

此後,諾亞開始耕作土地,開闢了一個葡萄園,並種下了第一株葡萄。後來,他又著手釀造葡萄酒。一天,他喝了園中的酒,赤身裸體地醉倒在帳蓬裡。他第二個兒子可汗( Coham)看見後,去告訴兄弟西姆(Sem)和雅弗(Japhet) ,後兩人拿著長袍,倒退著進帳篷背著面給父親蓋上,沒有看父親裸露的身體。諾亞酒醒後,就詛咒可汗,要神讓可汗的兒子迦南一族做雅弗家族的奴隸。自己酒後失禮,卻遷怒於兒子,更有甚者,還要罰自己的孫子為奴。「酒後無德』,看來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聖經》裡,隨處可見葡萄園與葡萄酒的記載。據法國食品協會( S0PEXA)的統計,《聖經》中至少有521次提到葡萄園及葡萄酒。

1872年,英國博物館的約翰·史密斯成功地解釋了巴黎盧浮富所藏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該篇文字被命名為『伊爾加美許敘事詩』,其中第九、十兩章記敘大洪水來臨之前,人們造方舟以便乘坐的故事。在敘事詩中,提到了僱主請造船工人飲用葡萄釀成的紅、白葡萄酒。

古埃及酒神俄賽裡斯(Osiris)

俄賽裡斯(Osiris)是古埃及主神之一,也是公認的葡萄樹(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他統治已故之人,並使萬物自陰間復生,如使植物萌芽,使尼羅河泛濫等。對俄賽裡斯的崇拜遍及埃及,而且往往與各地對豐產神和陰間諸神的崇拜相結合。在新王國時期( 公元前1567-前 1085)以前,俄賽裡斯的形象是一具乾屍,雙臂交叉在胸前,一手拿著彎仗,另一手拿著連枷,額下胡須編成辮,頭戴阿特夫冠,即上埃及白色王冠,兩側各飾一根紅色羽毛。

最早涉及葡萄酒的《漢穆拉比法典》( Code of Hammurabi )

就如同建在古巴比倫城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被徹底毀掉一樣,文明古國巴比倫的文獻大都湮滅了,卻留下了極有價值的《漢穆拉比法典》( Code of Hammurabi )。漢穆拉比(?-公元前175O)是巴比倫第一王朝的第6 代國王,自公元前1792-前 1750年統治巴比倫。他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並把首都巴比倫城( 位於伊拉克巴格達之南88公裡) 建成財富顯赫的商業和行政中心。漢穆拉比在位期間,提倡科學,獎勵學術,頒布了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法典被刻在巴比倫馬爾杜克神廟內一座閃長岩石柱上。這282條法律包括經濟條款、家庭法,以及刑法和民法。其中就有4 條是關於酒的買賣以及飲酒的規定。據專家們的意見,該法典中所指的酒就是葡萄酒。因此,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涉及葡萄酒的法典。

Wednesday, April 9, 2008

夜半钟声到客船(3)

听大人们讲,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河上有七座桥: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明朝初立,朱元璋放心不下曾是张士诚大本营的苏州,特派刘伯温到苏州来视察。刘伯温在苏州东转转西转转,一转转到了山塘街。他看山塘河长贯卧伏在白堤前,状如巨龙,预感到天下要出圣贤天子了,就施法在每座石级拱桥的桥头设置了一只青石狸头,这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锁住龙身,朱明江山就可传至万世万万世了。现在,仅存的一只狸猫头在桐桥堍对面一家小烟纸杂货店门前。

那日是四月十四,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生日。神仙庙附近有庙会,正在轧神仙。吕纯阳被中医奉为祖师,每到生日,他要化身为褴褛的乞丐,混在庙中的人群里济世救人,住在苏州的人,尤其是有毛病的人这天都到庙里庙里烧香。街上摊肆林立,有卖米粉五色糕,名为神仙糕,帽铺制垂须钹帽出售,名为神仙帽,最多的是卖花草的,如“万年青”、“吉祥草”、“神仙花”、“龙爪芴”。我给阿婆买了个绿毛乌龟,象征延年益寿。突然间,吹吹打打的,一个花轿抬过来了,轿厢朱漆鎏金,镂刻石榴花边图,帷帐是大红龙凤缎子,还镶嵌珠宝,盖子是宝蓝色的织锦缎,原来是新娘子。那边说评弹的正唱到:“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侬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侬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迟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身子困乏了,且自隐几面眠。”

很多年过去了。我真的像英莲,离开了苏州,到过很多国家,住过很多城市。秋夜里,我总是做梦:我坐在一条船上,水面上雾气蒙蒙,沿岸是一片田野,开满了金黄的油菜花,一棵棵枫树,一座座石拱桥。。。
父亲为我写了一幅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父亲和家乡,在我的墙上。

Sunday, April 6, 2008

(一)夜半钟声到客船 (2)

一位氽粢饭、氽臭豆腐的人一头担一只桶,内装一块一块砌好的白色的粢饭糕和黑白相间的臭豆腐,另一头担一只生着了的煤炉与油锅,油锅的一边有铁丝做好的架子,他麻利地把这两样东西往烧热的油锅里一放,“吱啦”一声,氽熟后涂上红辣椒酱。对面做年糕片的作坊,几个人在揉打年糕,用匾摊开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待“爆”。点心店里的师傅在包馄饨,用细竹板舀肉馅的叫大馄饨,用筷子点点肉的叫小馄饨。我在小杂货家里买了一角钱的奶油话梅,那里的干果糖块都放在台子上的玻璃瓶里,买时就用旧报纸包成一个三角包。边上的老茶馆雾气袅袅,已经坐满了茶客,老板娘姓郭,满头白发,背稍驼,穿着青蓝布衣裳,用铁漏斗往灶口倒了一畚箕木屑花。

弯弯的石拱桥静静地横跨在山塘河上,梅花糕的小摊子在通贵桥旁边,那是我最爱吃的零食。做糕的陈老大先用刷子将祖传的紫铜模孔刷上油,再把装在紫铜水壶调好的稀面浆浇进模孔里大约一半深,加入豆沙馅,往上浇上一点面浆把豆沙罩住,最后撒些青丝玫瑰、黑芝麻、瓜子仁、核桃、红枣等物,每个梅花糕放一个金橘,就盖上铁盖开始烘烤。几分钟后,陈老大把铁盖子打开,洁白的糕上五颜六色,像朵朵梅花绽放。他娴熟地用竹签把一个梅花糕从模孔中挑出,放在一张小纸上递给我,叮嘱着:“慢慢咬,别烫着。”

Saturday, April 5, 2008

和桥有关的故事

(一)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时候,跟着祖父母住在苏州的老家。

老房子在义慈巷里,巷子铺的是磨滑了的青麻石条板,下面是水道,岁月如轮来回的碾压,路面坑坑洼洼,车子从上面经过时,发出“咯笃、咯笃”的响声。巷口植着梧桐树,秋风起时,黄叶越过围墙落在我家的庭院,空气薄的透明,像蝉的翼。一扇乌黑的木门,铜环的麒麟锁长年不用,早就锈迹斑驳了,阳光下,老宅静谧的毫无声响,大门却是敞开的,一副不设防的样子。

进了门,院子的角落有一口井,井台边长了绿茸茸的苔藓。这是个老宅子,还在吃井水,先把水吊上来倒进屋檐下的水缸里,加些明矾,让水中杂质沉淀, 缸沿上挂着一排葫芦舀子。有时夏天吃西瓜,先吊些水上来把瓜洗干净,再用网袋把瓜吊到井里去,隔一两个小时把瓜提上来,这种瓜好似今日放在冰箱里冷藏一会儿再吃一样,冰凉冰凉的。用一个编得很细的竹篮子盛米,先找一番米虫子,然后,再用井水冲,菜篮子接着流出来的水,米和菜就都洗就好了。我有时小手搞脏了或者是写毛笔字搞黑了桌子,就打些井水上来洗一洗。我吊水时,一桶水吊不动就吊半桶,半桶水吊不动,把吊水的绳子靠在井圈边拉。天长日久,就拉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

堂屋里有炉子,墙上挂着几个大竹匾子,是晒毛豆干和笋干用的。八仙桌的中央罩着一个竹笊篱,里面是头一顿吃剩的菜。旁边还有一个草窝,如果菜饭做好了,怕凉了,就把锅放在草窝里保暖。一个红木的碗柜,里面有阿嗲吃的黄酒,盛在一个蓝花坛子里。阿公是个历史反革命分子,坐了很多年的牢,才平反,总是默默地喝着闷酒,我为他剥毛豆,夹青辣椒。

后院有一座孤零零的二层小楼,和堂屋之间有过廊连接。小楼墙上白色的粉壁已处处剥落,露出里面青黑色的砖,园子里还有个依稀可辨的荷花池旁。楼梯是陡窄木楼梯,要小心翼翼扶着楼梯的扶手,在吱嘎吱嘎声中拾级而上,不敢太过用力。楼上共两只房间。西面大的一间是卧房,摆设非常简单,一张旧式方桌,两张靠背椅,一张苏式雕花双人床,还有一只雕花榉木大衣柜。墙上有一块桃花坞木刻版子, 上面刻着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还有一个挂钟,每过一小时, 就丁丁咚咚的敲,钟摆左摇右晃。东面一间小一些,推开镂花的木窗,正对着一堵高过窗台的女儿墙,一株野蔓春色如许地蜿蜒盘桓而上。几棵杨柳,数级石阶,水埠苔痕斑驳,拴船的石牛鼻孔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女人们蹲在河边抡着棒坠洗衣。一只乌篷船上有六只鸬鹚,有的仰着细长的脖子,有的把头放进翅膀里,一个赤脚的女孩子头上插了一朵茉莉花,粉墙黛瓦间,河流缓缓而过。

一个慵懒的下午,一个穿着毛蓝大褂的女人挑着两盒西山枇杷进了屋,对着阿婆喊:“恩娘啊!”我正在读《红楼梦》,第一回便写道:“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我突然想学英莲,趁着她们讲话的时候,一脚溜进了十里街。

Thursday, April 3, 2008

姑苏闺楼

在姑苏旧时的大户人家或者园林里,一般会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闺楼,或叫绣楼。也有叫小姐楼的,因为里面住着的是金枝玉叶的小姐。不过我认为还是叫闺楼的好,叫小姐楼现在有异议了。

对闺楼开始有深刻印象的,是在舅舅一家从苏北下放回城之后。他们在苏州一条小巷的一户老宅的最里边的古旧后院里,找了一间平房住下。那院内空荡荡的,静得有些冷漠,仿佛一块遗世的桃花坞木刻版子,没有一丝春色。

这个后院除了两间斑斑驳驳的旧平房外,还有一座孤零零的二层小楼,和两间平房之间有过廊连接。小楼墙上白色的粉壁已处处剥落,露出里面青黑色的砖,手指划过斑驳的墙壁,有一种沉重的沧桑感。在这院落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应该见证过一个大家庭昨日的富贵荣华,可往日辉煌已如过眼烟云了无痕迹。听舅说,这二层小楼就是旧日小姐的闺楼。斑驳的平房和闺楼都建在依稀可辨的荷花池旁,这从地上露出的假山石可以看出。

闺楼是以前主人家女儿出嫁前的闺阁。苏州古时大户人家的女子,在待字闺中时是足不出户的,呆在闺楼上做女红或读诗书,很少下楼。据说当年的女子到了10岁就不可以再出门,到16岁左右嫁人这六年都要在家里,而且闺楼都建在后花园,那小女子就算临窗,也看不到外面热闹的街市,真是可怜。

这座闺楼当时是一位已退休的女教师居住的,但难得来住,老人家基本呆在上海儿子家。我扒在闺楼的木格子窗往里看去,那闺楼的楼梯是陡窄木楼梯,历经岁月的踩踏,上面有明显的磨损痕迹,我想旧日的小姐应该是别样的娇俏,袅袅娜娜的身姿在高窄的楼梯上轻挪着莲步……只是当年阁中佳人的三寸金莲不知道会不会步履艰难?

一次老教师正好回家,我就跟着舅妈上闺楼去玩玩。那楼梯上下还真有些不便,我小心翼翼扶着楼梯的扶手,在吱嘎吱嘎声中拾级而上,不敢太过用力,仿佛生怕惊扰了闺阁中正在绣花的佳人。那闺楼是全木结构,楼上共两只房间。西面大的一间为老教师的卧房,摆设非常简单,一张旧式方桌,两张靠背椅,一张苏式雕花双人床,还有一只雕花榉木大衣柜,桌上摆一壶清茶,墙头有几幅字画,简单中有几分淡雅,依稀能感觉到一丝旧时的温软气息。我在想,旧时的读书女子,大概就这样端坐于桌前,掌一盏青灯,捧一卷诗书,灯影婆娑中陶然自得。只是打开窗户,只能看见院落内的花树荷池。东面一间小一些,据说以前是丫鬟的卧房,推开镂花的木窗,正对着东面一堵高过窗台的女儿墙,一株野蔓正春色如许地沿着女儿墙蜿蜒盘桓而上。

这大户人家的小姐,又幸福又可怜。幸福的是闺楼盘踞着院内最美的观景点,可怜的是她们望不到院外的风景。于是她们就在闺楼里浪漫地瞎想。而那些古代文人编造的才子佳人的浪漫情事,也总是和闺楼有些瓜葛。什么私订终身后花园、绣球抛给穷书生,还有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春色如许,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

后来听说,舅舅居住过的那老宅后院闺楼,已经修复成了古时模样。但愿苏州的园林古宅,再也不深藏闺楼,她是苏州前人留给大家的财富,应该让大家来共同享受这份春色如许的文化遗产。

那些老宅子,那些人家

由于要写一篇关于砖雕的文章,我在那样一个上午走访了这座古城的几座老宅子。初秋的天气,空气薄薄的透明,像蝉的翼,让人微微的醉。

年份不同的老宅都静谧着,似乎毫无声响,大门却是敞开的,一切不设防的样子。但是那样的老宅就是有那样的震慑力,让你望而却步,只有壮起胆往前走。绕着老宅狭长的备弄往里走,慢慢地你会发现,这里早已不是以前花团锦簇、父父子子的一大家子,而是散落成了很多的寻常人家。来来往往的人明明看见了你,却并不搭理你,你似乎放松了很多,于是继续往前走。

印象很深的是东花桥巷的汪宅。里面一间有通往楼上的楼梯,木板却已经腐烂,于是楼梯不再具有功能上的意义,只是表示曾经的存在。墙壁上长着潮湿的斑点,地上堆放着杂物,朝南那边还东倒西歪着,甚至是破了一个洞,透出开在院子里的迎春花(说也奇怪,明明是秋天了,却开着迎春花。这个季节有些错乱,女人不知道怎么穿衣服,花儿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墙壁上的窗楞裸露着沧桑的骨架,努力与墙壁表示出经历过岁月的疏离感。就是这样的墙壁下,却是赫然摆着一个崭新的灶台,阳光在上面刺眼。

在这个老宅走了很多趟之后,终于发现了掩在背面的砖雕门楼,是在苏城很有名气的状元游街砖雕门楼。上面是五个不同的福,中间是状元游街图。两个老伯从老宅里出来,一左一右地和我们讲解这个门楼的故事,神采飞扬的样子。一个在烧饭的阿姨将头探出来说,电视台都来拍过很多次了,看来的确是个宝贝,文革的辰光将它裱糊起来真是对的。香味从厨房蔓延到整个院子,一个年轻人从老宅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把汽车钥匙,喊,姆妈,我走哉。

大石头巷的吴宅那个在修整树木的中老年男人似乎不那么友善,问你们是不是要买这个老宅子,一千万就卖给你们。我们说这房子是你们祖传的吗?你们祖上真是发达啊。他说要是祖上的就好了,早就卖了这房子住别墅了。才两句话就前后矛盾。在树影里,老宅的光线明显有些暗,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老式的双层竹编碗橱歪在墙角,那些翻天覆地的日子在这里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交谈的结果使他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和诚意,客气了很多,告诉我们里面是有个四时读书乐的门楼,要沿着备弄往里走,但是不一定能看得见,都是被不同的人家租住了去,不一定有人。

那个门楼我们后来是没能看见,倒是看见了老宅里的许多新人家。一个苏北的阿姨叉着腰站在天井里的老井旁,抱怨说自己在附近的一家饭店里打工,工资不高,这么破的房子还要收150元一个月,说着用手指着用报纸裱糊的矮矮平房的顶。仔细看,这一溜的房子已经不属于老宅子了,应该是后来砌起来的车库,现在却变成了生财的来源。有清脆的铃声从大宅的备弄里响起,一个打工模样的男人骑着自行车冲出来,腾云驾雾般的表情,享受得很。这个苏北阿姨居住的斗室旁边有一间大房子,里面传出很多男人的笑声,是劳动之后轻松和快乐,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对得起生活的感觉,他们先期回“家”已经烧好了饭,也许就等他了。

在曹胡徐巷35号的郑举人宅真是产生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那个天井里,一个女人在给一个小孩洗澡。女人介于年轻和不年轻之间,肤色显出一些乡土气,眼神有些腼腆而退缩,表情却是安定而祥和的,不急于抗争或者改变,是在日子里泡过的女人。旁边一高一矮两个小女孩,她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玩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最忘不了的是那个在洗澡的小男孩的笑。也许他的身份将要被定义成民工子弟,却在那一个接近中午的时候,光着屁股,徜徉在老宅的阳光和水里,快乐地在澡盆里划泼着水,又快乐地将手指放在嘴里吮吸,在如此的反复中,将咯咯咯的笑声荡漾进水波和远处的天空。那样的神情是任何一个人在家里才会有的安全感,那是一种对家的绝对信赖,与生俱来。的确,这里对于他来说,就是生他养他的家啊,管他以前的主人是什么举人不举人。那个砖雕门楼上挂满了孩子们的衣服。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像一面面旗帜。

宅子老了,日子继续着。

梧桐摇落故园秋

记忆总是泛黄的,就象秋桐的叶,一片片地与季节、岁华和情怀同在风中摇落。我对于旧居的记忆总与巷口的几株梧桐牵扯在一起,挥之不去拂而又来,时间愈长,那几株老桐愈清晰地成了家的意象。

小巷在古城的东隅,巷口植着梧桐树,秋风起时,黄叶越过围墙落在我家的庭院。学校在巷尾,从家里走去不过十分钟的路,就在这条巷子里走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巷的中间是一座名园,整条巷子呈回字型绕在它的周围,那是我孩提时常去的地方。园林的管理员与我外公熟,对我向来是不收门票的,甚至有时带几个小朋友同去也无妨。园中的人文碑刻亭台楼阁对于孩子是毫无吸引力的,感兴趣的只是池中的红鲤,后院的假山和一步跨得过的石桥。听大人说,曾经有个画师在园中豢养过一头猛虎,唤作“虎儿”,月黑风高之时,园中仍依稀可闻虎啸之声,不禁有些悚然。事隔多年,我对园中草木建筑犹能不差分毫地画出,只是偶尔买了票进去,留意更多的却是郑燮的联对,还有何绍基的字了。外公每天清晨都要去园中喝茶,茶具茶叶是自带的,老茶客也就那么几个。临出门时,外婆拣两个青橄榄,用菜刀背在砧板上拍几下,放在外公杯中。即便是寻常的粗茶,冲泡出来清香四溢,甜甜的,涩涩的。

那时候,时光过得似乎很慢,一天一天周而复始。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周遭的一切如凝固了一般。银黄色的月光,透过浓绿桐叶的隙缝泻在院子里。一个孩子躺在竹榻上数着天上的星星,说着和星星一样多的傻话,他的外婆坐在身边慈爱地望着他,轻轻地挥着蒲扇,怕孩子热了,怕他给蚊子叮着……孩子央着外婆讲故事,那是个老得掉了牙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遍了,外婆笑吟吟地依了,娓娓地讲着,孩子静静地听着,可总是快讲到故事的结局,他已甜甜地进入了梦乡,睡得那么安详。这时只有风儿徐徐地吹,梧桐的叶子沙沙地应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了,再也不央着外婆讲故事,故事的结局他不再关心。外婆也老了,走不动了,精神好时请人搬个藤椅坐在巷口等着孙儿回家。深秋的梧桐开始落叶了,枯叶乏力地随风飘零,落在了外婆的旧藤椅上……故事的结局当你再想倾听时,已如一曲广陵散,弦断人去。后来每读诗,念至“缺月挂疏桐”,觉得天下清冷之景莫过于此!

出了小巷往南数步便是南园,菜畦蛙鸣豆棚瓜架,又是另一番田园景象了,这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所在。一帮顽童在南园上捉蟋蟀、捕蝌蚪、抓青蛙……然后将“猎物”投入邻桌小女生的书包里,一睹芳容失色尖声厉叫而后快。欢乐无忧的童年一去不返,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好笑,那帮恶作剧的家伙有的竟也已为人父。不过,那时的孩子似乎都带几分少年老成,也许是“少年不知愁,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南园玩累了,几个知心的便坐在巷口的梧桐树下,大言不惭指点江山,似乎个个天将降大任于其肩。如今岁月的尘埃落定,同学相聚,谈起梧桐树下的少年意气往往一笑而泯,笑得有些无奈,有些羞愧,又多了几许世故。然而,泯却的情怀却是最可贵的。等到我们老时,巷口的梧桐树下可能又会聚起几个闲话秋月春风的白头人。人生或许就是如此。

后来我读《浮生六记》,里面有一段提到了南园,沈三白诗意的描述,令人神往之。“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芸笑曰:‘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芸)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荫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神往之余,我已迁出了老巷,离开了南园。

三白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芸。林语堂先生称芸是中国文学所记女子中最可爱的一个,而我总感觉似曾相识。橹吟吴门轻灵绰约的船娘,人面桃花浣纱溪头的碧玉,独倚高楼对月嗟叹的玉人……,似乎都是芸娘的影子。是的,仅仅是影子,在心之深处,在水之中央,可无论你溯洄从之,抑或溯游从之,却总是觅之不得。远了,模糊了,能记起的只有那个淡淡的背影,一个在深秋巷口的梧桐树下采拾桐子的小姑娘。

她是我儿时的同学,也住在那条小巷。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个灵秀的小女孩,瘦瘦高高,梳着两条小辫儿,没事爱把辫梢放在嘴边磨蹭。李易安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觉得写的就是她。那时候,男孩和女孩是玩不到一块儿的,连话也不大说。由于她既是同学又是近邻,而且巷子里本就男孩多女孩少,所以她也就跟着我们玩,一起在南园上野,慢慢竟也引以为同类。她很乖巧,大家都很喜欢她。在我记忆里,往书包塞“猎物”的恶作剧,她是全班女生中唯一的幸免者。有段时间我曾与她同桌,上课时我总爱开小差,对着窗外“看野眼”,那座名园与学校比邻,园中有棵大树耸出了围墙,形状神似一头巨鹿。每当我望着那树,脑中跑开了野马,她便用肘轻轻捅我,悄悄地问我敢不敢爬上去,彼此相视一笑。她的父母很喜欢小孩子,我们这些小伙伴常去她家,她母亲总会捧出些糖果花生招待我们,一时间小屋里叽叽喳喳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临走时,她总用小手绢每样包一点塞在我的口袋里。秋天,巷口的梧桐叶子落了一地,她对我说,桐子炒熟了特别香。我问她吃过吗,她摇头笑着,是听她奶奶说的。于是,非拉我和她一起去采桐子。萧瑟的秋风中,两个孩子在巷口嬉笑着,一颗颗地拣拾着地上的桐子,直到夕阳西下。

桐子的滋味终于还是没有尝到,对于孩子的胡闹,大人是不屑理会的。但我至今深信不疑炒熟的桐子肯定是很香的。长大了,有时会想起那个女孩,听说她后来去了大洋彼岸。那段懵懵懂懂的感情,现在想来大概是“知慕少艾”的表现,可却是如此的纯洁和真实。我每次听到老狼那首歌“是谁把她的长发盘起,是谁为她做的嫁衣”,眼前总会浮现出她的影子――一个夕阳下俯拾桐子的女孩淡淡的背影。我似乎有好多话想对她说,巷口的梧桐还在……

是的,巷口梧桐依旧,而巷里的人呢?老宅已经拆迁了,那座园林也已改换门庭,正门修葺一新,每天送往迎来。黑漆漆的后门则紧紧地闭着,多年以前,这曾是园的入口,我怔怔地望着它……,突然,那门嘎吱一声打开了,外公、少年的我,还有那些小伙伴们走了进去,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外公喃喃地说,梧桐树好,梧桐令人清爽,不像桂花树香气太媚太俗,多闻了会得病的……一片桐叶落了下来,扣在了门环上,我蓦地惊醒。又是一个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