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30, 2011

马丁.路德.金和摩西



黑暗不能驱除黑暗,只有光明可以做到;仇恨不能驱除仇恨,只有爱可以做到。 (Darkness cannot drive out darkness; only light can do that. Hate cannot drive out hate; only love can do that.)

麦可·杰克森的歌“They Don't Care About Us”:

Some things in life they just don't want to see(有些事情是他们不想看到的)
But if Martin Luther was living(如果马丁·路德还活着的话)
He wouldn't let this be(他不会让这件事情发生的)...

今天在看《The Bridge: The Life and Rise of Barack Obama》,里面讲马丁.路德.金的几段话非常好,非常准确:这里用黑人教会和在埃及的犹太人,金和摩西做比较:

From the early black church through the civil-rights movement, preachers used the trope of Moses and Joshua as a parable of struggle and liberation, making the explic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Jewish slaves in Pharaoh's Egypt and the black American slaves on Southern plantations. In Moses, Man of the Mountain, Zora Neale Hurston wrote of a fictional Moses who was a figure of both authority and confrontation before the forbidding pharaoh. When Hurston's Moses wins the liberty of the Israelites,he prefigures another Mosaic figure, Martin Luther King.Jr, and cry goes up, "Free at least! Free at least! Thank God Almighty, I'am free at last!" God's promise to the "children of Isreal" was, in the terms of preachers like King,like the promise of equality inscribed i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King asserted his role as the Moses-like standard-bearer for the millions of black men and wpmen "who dreamed that someday they might be able to cross the Red Sea of injustice and find their way to the promised land of integration and freedom." And, as everyone in Brown Chapel knew, King, like Moses, had failed to complete his mission. Indeed, King had had a premonition of his own martyrdom:

I just want to do God's will. And He's allowed me to go up tp the mountain. And I've looked over, and I've seen the Promised Land. I may not get there with you. But I want you to know tonight, that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o the Promised Land.

Tuesday, June 28, 2011

新网站

Viva La Vida

欢迎光临。

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总在想要提供一些什么样的信息才有人感兴趣。

Saturday, June 25, 2011

String theory ---- 弦理论



弦理论是发展中的理论物理学的一支,结合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为量子引力。弦理论用一段段“能量弦线”作最基本单位以说明世界上所有物质结构,大至星际银河,小至电子、质子及夸克一类的基本粒子都由这一维的“能量线”所组成。中文文献上,一般写作“弦”或“絃”。

较早时期所建立的粒子学说则是认为所有物质是由零维的点粒子所组成,也是目前广为接受的物理模型,也很成功的解释和预测相当多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但是此理论所根据的粒子模型却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比较起来,弦理论的基础是波动模型,因此能够避开前一种理论所遇到的问题。更深的弦理论学说不只是描述弦状物体,还包含了点状、薄膜状物体,更高维度的空间,甚至平行宇宙。

弦理论的雏形是在1968年由Gabriele Veneziano发现。有说法称,他原本是要找能描述原子核内的强作用力的数学函数,然后在一本老旧的数学书里找到了有200年历史的Β函数,这函数能够描述他所要求解的强作用力。事实并非如此,根据维内奇诺本人的说法,这个函数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而那些“偶尔发现”以及“从数学书中发现”的传言令他本人很不高兴。不久后李奥纳特·苏士侃发现,这函数可理解为一小段类似橡皮筋那样可扭曲抖动的有弹性的“线段”,这在日后则发展成“弦理论”。

虽然弦理论最开始是要解出强作用力的作用模式,但是后来的研究则发现了所有的最基本粒子,包含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等等,以及四种基本作用力“粒子”(强、弱作用力粒子,电磁力粒子,以及引力粒子),都是由一小段的不停抖动的能量弦线所构成,而各种粒子彼此之间的差异只是这弦线抖动的方式和形状的不同而已。

弦理论会吸引这么多注意,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它很有可能会成为大一统理论。弦理论也可能是量子引力的解决方案之一。除了重力之外,它很自然的成功描述了各式作用力,包含了电磁力和其他自然界存在的各种作用力。超弦理论还包含了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的费米子。至于弦理论能不能成功的解释基于目前物理界已知的所有作用力和物质所组成的宇宙,这还是未知数。至今研究员仍未能找到一个弦论模型,其低能极限为标准模型

和枫谈爱因斯坦

七月:
我的背景和你的极其相似!我也是学固体和量子物理的。中学时代我曾为选择文科和理科非常苦恼,是读了一本叫做《爱因斯坦:生、死、不朽》的书才逐渐坚定学习物理从事科研的决心。你提及的两本书,我读过第一本,第二本没有,有时间买来看看。

对你说到的爱因斯坦和宇宙常数做一点补充:宇宙常数项是广义相对论固有的一项,对应于空间的intrinsic energy。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时,忽略了这一项(在数学和物理上都是有充分理由的)。后来由于从此方程导出空间可变的宇宙,爱因斯坦回到广义相对论,把这一项设为正数,由此产生repulsive force来抵消引力场使得宇宙空间的大小可以恒定。他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不得不手工调整这个常数,二是这样得来的平衡是非稳态平衡。但他加入宇宙常数这一项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现在的暗能量验证了这一点。

我以为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伟大在于,他告诉我们,人的纯粹的理性思维借助于严谨的数学推演,可以是比实验更为有效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他的狭义相对论,并非源于试图解释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的实验现象,而是基于对经典物理学内部,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不协调的思考。狭义相对论优雅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同时引出第二个矛盾:牛顿引力定律和狭义相对论的矛盾。他的广义相对论美妙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但又引出第三个: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矛盾。这一次他刻苦工作了30年也没解决,直到在death bed上还在思考。现在的string theory就是在解决这一矛盾,由此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带进全新的境界。
我是学物理的。multiverse theory 是一个非常美而和谐的理论,解决了量子力学长期以来在解释和理解上的困难,虽然许多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multiverse theory 没有直接试验证据,但有间接的支持。(如果你对此感兴趣,非常好的一本科普书是 Brian Greene 写的 The Hidden Reality)。
科学的基础,乃是自然之道,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对称性。举个例子:你掷一个6面的骰子,因为每个面大致相同,从而每一面出现的概率大约相等。当你掷这个骰子6000时,发现从1到6均出现约1000次。这根本无需有个神去创立这个规律;也就是说,神的存在是这个规律无用而多余的假设。相反,如果你掷出6000次1或者6000次6来,那的确需要要有个神来操纵;但我想如果你在赌场,你肯定会大喊:“这真是见鬼了”——因为有人在骰子里捣鬼。

作为物理学基础的对称性,在本质上和这个骰子的例子一样,只是数学形式更为复杂一些,隐藏得更深一点。这些对称性和其他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原则,都经受了各种条件下苛刻的验证。一旦这些基本原则或对称性在某种条件下被实验被否定,那我们就知道原来理论的局限性,新的理论会涵盖越来越广泛的条件,更为general; 而原有的理论在之前确认的条件下,并不会失效。

比如牛顿力学,虽然其基本对称性(伽利略对称)在微观世界或是快速(接近光速)条件下已被否认,但在宏观低速世界,却是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极好的近似(好到几乎没有任何可观测效应的区别)。迄今为止,在所有我们可以探测的条件下,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实验现象,违反量子力学或相对论力学的基本原则和对称性。

但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则和对称性并不相容,而他们的适用范围几乎没有重合的部分,除非在宇宙黑洞的极端条件下。string theory 力图解决这一难题,其建立在更为general的物理学对称性上,使得我们可以理解极端条件(奇点)下的物理学;而其推论之一multiverse theory,对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做出了解释。

string theory不会推翻量子力学或相对论力学在我们已知已测条件下的正确性,也不会影响我们使用这些自然规律去研究物质世界的属性,除非在我们知道的极端的条件之下。

同性恋结婚

纽约州通过了同性恋结婚法,我也替他们高兴。结婚是一件好事,当然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只是,法律最根本的本质其实是平等。

我倒是觉得双性恋很不错,就像老伍迪说的:你要是双性恋,约会的几率马上增长一倍。哈哈。

热闹幸福的生活

我和张爱玲有一共同点,就是对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感兴趣。比如说,她老人家喜欢菜市场,喜欢读八卦,喜欢一个叫柴风英的女人,而我老人家喜欢逛文学城,CND,爱看人家在网上过日子,吵架,斗嘴,网恋,爱买菜谱,虽然懒得做饭。。。

但是,我们虽然向往热闹幸福的生活,却都是孤独的,得过且过的人。我最多做做家常菜,还懒得吃。这当然是因为我有精神食粮,而这精神食粮是我书架上美丽的,令人唾液欲滴的种种菜谱。。。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印度,泰国。。。

多么残缺的人生。

在文学城上看那些精心做饭的女人,羡慕极了。只有幸福的女人才会认真做饭,就像只有孤独的女人才去写诗。。。

Wednesday, June 22, 2011

政治家的悲剧

昨天,读了一篇有关John Edwards的文章。讲北卡人曾经如何为他骄傲,现在,又如何以他为耻。

我其实非常同情他,并不是我喜欢他。而是,他的故事其实是一个love story,一个真正的,悲哀的的爱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没有坏人,一切都是人性,真实的人性。权力,情欲和爱情的挣扎。欺骗,难道就不是因为在良心的谴责下的一种无奈之举吗?

现在,他被起诉乱用竞选经费,面临30年的徒刑和罚款。

好几个细节让我非常感动:伊丽莎白临死前嘱咐大女儿,一定要和父亲站在一起,帮他度过艰难时期,让他成为好的父亲。。。最后,她握着他的手,死了。。。

他经常去墓园看望她和他们大儿子的墓碑。。。我想,他心里的悔恨已经足够惩罚他了吧。

就算他有了一个婚外的女儿,也是太笨,大概以前从来没干过这样的事情。。。

爱一定要“忠贞不渝”,不能偶尔和别人睡一觉吗?

The Bridge: The Life and Rise of Barack Obama

Ideal for Obama fans, history buffs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civil rights) and political junkies, The Bridge tells the story about how Barack Obama became the link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In a literal sense, the bridge is the Edmund Pettus Bridge in Selma, Alabama, site of the "Bloody Sunday" march in 1965. In a more spiritual sense, Obama is the bridge himself. Author David Remnick's book gives Obama's political rise context, by analyzing the setting in which his rise occurred. Examined in vivid detail: the civil rights battles in the south before he was born; the volatile mix of race and politics in Chicago, where Obama first ran for office; his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e Illinois State Senate; skirmishes with older black politicians; and the bitter presidential campaign--in particular the primary fight against Hillary Clinton.

#######

我是一个Obama fan,但是,是以一种与常人不相同的眼光来看他。我感兴趣的不是他是总统,而是他rootless的青少年时代。

Obama的自传我认真读过。从中我看到的story and facts,可我还是很难follow他。自传里传达出来最强烈的信息是他最为一个黑人所受的种族歧视之苦,而他虽说生长在一个慈爱的白人家庭,却无论如何没有归属感。他年轻时最大的热情是为黑人做事,而在黑人中,他有了归属感而不是成就感。

他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对政治有极大的热情,即使参加了很多政治活动,也是基于帮助黑人的缘由。至于后来走上了从政的道路,是因为结果,而不是动机。他的动机却是人的本性,寻找父亲。。。这使得他和其他政治家完全不同。别人都是我要当总统,我要当什么的。。。

而他能迅速的在政界崛起,只能说这是一个实在太聪明的人。

Friday, June 17, 2011

布鲁塞尔机场










我在布鲁塞尔机场转机去丹麦,飞机误点了。只好在机场东逛西晃。AA管吃管喝,布鲁塞尔的黑啤酒真好,Tapas也很不错。这里比伦敦的希思罗要有趣的多。希思罗除了买免税商品外,其他的咖啡餐馆毫无特征,而布鲁塞尔,有几家老式的酒馆,还有美丽的巧克力礼品店。

欲望








这是在布鲁塞尔机场换机时发现的一面墙。美的让人怀有神圣的情欲。。。

Sunday, June 12, 2011

Mystic,CT





我悔断了肠子,这个周末没回芝加哥。本来想下周去丹麦,周一回芝加哥,再从那里走。说脑残也不过分,既然周一走,和周五有什么区别?无聊至极,冒着大雨开了来回160英里,去了Mystic。

Mystic这个名字太好听,以至于我心心念念地向往了很多年。新英格兰沿海的村落,每一个都让我欲哭无泪,我搞不清是因为太甜蜜还是太悲哀,太冷清还是太繁华,而我格外喜爱霏霏细雨里的河和海洋,海天一色的灰,朦胧伤感,我从来不喜欢碧蓝碧绿的亮丽。

Mystic村得名于Mystic reiver。Its name derives from the Wampanoag word "muhs-uhtuq", which translates to "big river." In an Algonquian language, "Missi-Tuk" means "a great river whose waters are driven by waves", alluding to the natural tidal nature of the Mystic。不过,有两条Mystic reiver,一条在波士顿,这条是在康州的NewLondon。这一条河,流进长岛海湾,由此出大西洋。

这一带是长岛海湾,大西洋的入口,所以河流从横。在高速公路上望过去,水天一色。路也起起伏伏,我总有一种将车子开向海里的感觉。Thames River河面宽阔,Mystic reiver要窄小的多。

河上有一座可以移动的桥。这是中世纪欧州城堡常用的一种桥,用的时候把桥放下,不用再收起来。用在这里可以解决河里往返船只的高度问题。港口有很多旧船,现在都成为文物陈列在海洋博物馆里了。

游客很多,而我习惯了一个人独走天涯海角。。。因为有家,有人在远方一所美丽的房子里等我归来。

Friday, June 10, 2011

Andrew Jackson Downing





New York City's need for a great public park was voiced by the poet and editor of the Evening Post (now the New York Post), William Cullen Bryant, and by the first 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 Andrew Jackson Downing, who began to publicize the city's need for a public park in 1844. A stylish place for open-air driving, similar to the Bois de Boulogne in Paris or London's Hyde Park, was felt to be needed by many influential New Yorkers, and, after an abortive attempt in 1850-51 to designate Jones's Wood, in 1853 the New York legislature settled upon a 700-acre (280 ha) area from 59th to 106th Street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park, at a cost of more than US$5 million for the land alone.

Andrew Jackson Downing是“The Father of 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他在defineing America Style上最大的贡献是强调了前廊(porch),“He saw the porch as the link from the house to nature”。
Downing developed his view that country residences should fit into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and blend with its natural habitat. He also believed that architecture should be functional and that designs for residences should be both beautiful and functional. In the beginning of his Architecture of Country Houses is a lengthy essay on the real meaning of architecture. He wrote that even the simplest form of architecture should be an expression of beauty, but the design should never neglect the useful for the beautiful. He went on to say that "(in) perfect architecture no principle of utility will be sacrificed to beauty, only elevated and ennobled by it." He considered landscape gardening and architecture to be an art.

Thursday, June 9, 2011

Frederick Law Olmsted

                                                             Frederick Law Olmsted

                                                 Miami University,Oxford,OH


找工作时,总会有人看我的简历说:你是从xxx毕业的?漂亮的校园啊!

是啊,我当时来美国不似现在这么容易,也根本不了解美国。只要有学校给了奖学金,就马上屁迭屁跌地来了。虽说没有机会“爬藤”,可瞎猫碰了个死耗子,也上了另一类的藤校。只是,我毕业的学校是公立的8所藤校之一,俄亥俄州最老的学院。它的本科教学非常有名,在2011年的排名表上,和普林斯顿一起,名列全美第二。而这公立藤校,一点也不比私利的便宜,尤其以美丽的校园著名,每个学生一年要另外交600多块钱作为校园的维护费,那是90年代初。

校园的确美丽。除了几座古朴神秘的石头建筑建在校园一角的森林里,其它的房子全部都是两,三层的佐治亚风格(Georgian Revival)的红砖楼,因为是仿牛津的校园,连镇子的名字也都叫了牛津。起伏的丘陵上,宽阔的树林,草地蜿蜒,隐约地点缀着白色尖顶的塔和钟楼。校园如同一座贵族庄园,人住在这样美好的地方,也不由自主地贵族起来了。

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的继承人就是校园的设计者。

他出生于康州首府的一个富裕商人的家庭。父母热爱大自然,喜爱旅游的性格遗传给了他。本来他想上耶鲁,可又突然变了心思,在老爹的资助下,在纽约的一个岛上买了个农场,想成为一个农学家。农学家没成功,就又去欧洲当了海员,回美国做报纸记者,当专栏评论家,写书出书。

1857年,他和著名的英国建筑家Calvert Vaux 一起赢了Greensward Plan的比赛,也就是现在的中央公园。其实,Olmsted在此之前从未做过任何 landscape plan。他是一个self-made的人,从这个时刻起,美国最了不起的landscape 建筑家诞生了。

Miami大学是我到美国的第一站,我在他设计的校园里呆了6年。来到芝加哥,一直住在芝大的校园内,芝大也是他的作品,不远的Jackson Park,也是他设计的。因为ATG的总部在波士顿,很多时间我住在剑桥。波士顿的 Emerald Necklace是他成熟期的杰作,这是从Boston Common开始,连接了Public Garden,Commonwealth Avenue Mall,Arnold Arboretum等十个区域,全长7英里的一串绿宝石。现在,就在我康州宿舍的边上,是他设计的Forest Park。

晚年,他患有老年痴呆症,住进了自己设计的McLean Hospital医院,这是一所著名的精神病医院,治疗过诺贝尔奖得主John Nash,诗人Robert Lowell,Sylvia Plath,歌手James Taylor,Ray Charles,作家Zelda Fitzgerald,Susanna Kaysen,David Foster Wallace。他死于1903年,81岁。

Wednesday, June 8, 2011

去纽约(5)---中央公园





过了苹果店,就到了中央公园。街边一溜马车在等生意,空气里是孩子的尖叫和马的臊气。

那一次和方方来这里,我们一路谈着童年趣事。我却不喜欢他了,中年了,歇顶,胖了,离了婚。来美国受了太多的苦。人是禁不起磨难的,美丽和诗意比青春更加脆弱,更不执着。

只是,眼前的这片绿地花期正弥,年年岁岁,轮回不息。

公园的门口有一个巨人,披着灰色的长袍,臂上挂着一面美国国旗。

我却看到了另一个人,也是一个高大的巨人。。。我不禁莞尔,从来到美国的第一天,一直到此时,我都生活在他的梦境里。不论在那里,都走不出他的梦境。。。

我热爱的芝加哥建筑家Daniel Burnham 说:

"An artist, he paints with lakes and wooded slopes; with lawns and banks and forest covered hills; with mountain sides and ocean views."

他是Frederick Law Olmsted。

去纽约(4)-- 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的变化真大啊。

第一次见到时代广场,大失所望,又小又破,简直像个中国的小区街心花园。百老汇也是不起眼的一条小街,和霓虹闪耀,脂香流溢根本不沾边。可仔细一想,这就是电影里的纽约,卓别林默声片里的纽约。凌乱,黯淡,匆忙的如同人生。即使是午夜的狂欢,也像是平凡的日子里的点缀,黑暗里的做爱偷情,转瞬即逝。到了天明又是一地鸡毛。

可眼前的时代广场很大,大白天都是霓虹闪闪,人山人海。洋溢着欲望和喧闹,每时每刻,都华彩的如同仙境。

我却糊涂了。这是拉斯维加斯啊。

Tuesday, June 7, 2011

去纽约(3)-- 曼哈顿













我已经记不得这是我第几次来纽约。纽约是象征着我青春的城市。

第一次来纽约,是我刚来美国不久。那时候,我们刚买了一辆丰田的二手车,就从俄亥俄开来见世面了。现在想想,那么破的车,那么远的路,没有GPS,没有钱住旅馆,青春无敌啊!

和方方讲好了,我们住在他租在布鲁克林的房子里,他去第五大道,住在小丽刚买的公寓里。

靠着一张地图,终于找到了他的住址。看见街上这么多的中国人,而且是和以往见过的都不同的中国人,我震惊的想起了一个词:“唐人”。街上的狗屎特别多,停车艰难。

后来,方方带我们来到第五大道的小丽家。他们正在谈恋爱,小丽在一家犹太人的公司做图案设计,那时就挣6,7万,这对于我们,是个天文数字。(90年代初)她是宁波人,脑子灵光,在第五大道上城上买了一套小公寓,(当时是20万,现在100万也不止了。这是后话)。那一次我对第五大道的记忆就是,地上的通气孔里总是有很多白烟冒出。

第二次来,是参加小佩的婚礼。我连来没来曼哈顿都记不得了。

这次还是一样,我对纽约,对第五大道没有感觉。我喜欢芝加哥远胜于纽约。曼哈顿黯淡陈旧,建筑呆板,格局过于方正。帝国大厦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金碧辉煌,方正严肃,一板一眼的像个自以为是的富豪。

第五大道上人不多,一只鸟也没有。只有一个教堂前有肥胖的鸽子,却飞不起来。

路过Trump大厦,进去看了一眼,里面大而无当,一点也不Inviting。你能指望他干什么?倒是后面的庭院里,有个奶酪酒吧,意大利的水牛奶酪非常好吃,入嘴就化。我要了最经典的番茄,奶酪,九层塔拼盘,和意大利咖啡,算是午餐吧。

Sunday, June 5, 2011

去纽约(2)--- Bronx




当然,纽约藏有我深邃的秘密。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象,在一个秋日的午后,我沿着Bronx河岸,缓缓地走入Bronx的每一条街道。夕阳西下,我的目光所及之处,是一个人生长的轨迹。而我要从一个陌生人的一生上,找到我自己。

Bronx在明晃晃的太阳下,裸露在我的眼前。

Andy寄给我的第一封信是三张Bronx的照片,他说:这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很多年已经过去,我依然记得烈日下空洞的街道,Bronx河上横跨的铁桥,和黯淡陈旧的公寓楼房。

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里是犹太人聚集区。大约有50多万的犹太移民从世界各国逃到这里。到了六十年代后,犹太人搬走了,南美人,墨西哥人,黑人搬进来,这一带成了纽约最贫穷,犯罪率最高的地区。

而我,此刻只是一个过客,悲哀地望着一片不属于我的河水。

Saturday, June 4, 2011

去纽约(1)--- 在路上


我突然对玛雅有了一种说不清楚的预感,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十分疼爱她。我对自己说,去纽约吧。

去纽约干什么?我不知道,我只能说,到了纽约我就知道了。但是有个念头固执地在我脑子里盘旋,我想在第5大道上,拍一张一只鸟飞翔的照片。

这个夏天还未来临,却已经十分炎热。我憎恨湿热的天气,那是一种有毒的日子。我的头脑,皮肤和我的头发一样,沉重且混乱。

在网上买了Peter Pan的车票,来回30块钱。要开车去Hartford的Union Station,在那里上车。

9点钟,车子开了,在Hartford的downtown绕了几个弯,上了高速,路边却是一排排废弃的旧楼,新英格兰风格,美丽的红砖墙,巨大的格子玻璃窗。If wall could talk,肉体如浮云,骤然飘逝,石头砖头比我们活得更长久。

康奈蒂格州树木茂密,水草肥美,湖泊纵横。沿着大西洋的海岸,有很多的渔村。我对这里分外陌生,一路过来,经常能看见码头,河湾,桥梁,船帆。。。路过New London的Thames River,想起了去年秋天我站在河边,看一只孤零零的海鸟。这条Thames River和伦敦的泰晤士河发音不同,被当地人称为詹姆斯河。河边的那个候车站,还是一百多年前的老样子,一点变化也没有。我站在空无一人的月台上,在等一个一百年前的故人归来。

新英格兰的海湾是荒野的。那一年我去麻州的鲟鱼角,就经过了很多这样的渔村。其实这一带人烟稠密,日子殷实。只是,在辽阔,神秘和空旷的海边,无论如何,人生是渺小而寂寞的。

传说里的花开花落
有时是爱情,有时是伤口
我去年的夏天在海边
蓝波曾问过
告诉我,什么时候才能把我送到码头?

Thursday, June 2, 2011

River of No Return

There is a river of no return

Wednesday, June 1, 2011

仰望星空?

沈睿同学悲惨的躺在阴沟里,固执地仰望星空。我自己也不比她好多少。好在,我有技术在手,公司的事情相对简单,只要没人能干你的活儿,你只要认真工作就行了。你的星空就是by the end of day, your job done。所以,我虽然也躺在阴沟里,我的星空离我还不算太遥远。

和Tom聊天,讲爱因斯坦,暗能量。。。Tom永远很关心我的工作,我自己却很无所谓。我对他说:爱因斯坦是我的星空,我的工作是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