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2, 2011

女权主义和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我没有读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只是隐隐听说这本书的大概故事,看了几篇评论:(引文的作者为青骑士)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提到莱辛小说《金色笔记》,“在二十世纪那些描述男性女性关系的作品中,是开创性的。”这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评论家们认为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奠基石,而作者自己却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作家,称《金色笔记》的主题不是女权主义,而其实是女权主义的“精神崩溃”。

我太同意这是“精神崩溃”了。先看看小说的结构:

这是由五本笔记构成的女作家安娜·伍尔夫的生活:

《黄色笔记》——关于情感:

经历了一次短暂而失败的婚姻后的爱拉独自带着儿子生活,认识了医生保罗并深深爱上了他,爱拉一面照顾儿子,一面细心的经营着这份新的感情,希望与保罗能够长相厮守,甚至盼望再次走进婚姻,虽然一贯以自由女性自我标榜,但在婚姻情感方面却不知不觉中遵循着传统的模式,传统的思路……穿上保罗喜欢她穿的衣服,精心烹制符合保罗口味的饭菜,等保罗的电话,夜里做梦也是关于保罗的……还有漫长的等待,情感上的患得患失,虽然爱拉一直对深陷于婚姻为家人操劳的主妇们很鄙夷,但她身为保罗的情人,却比那些妻子们也好不到哪儿去。渐渐地,保罗开始减少了与爱拉约会的次数,然后是似是而非的种种拒绝的借口,最后是远离,是最终的分手,永不再见……爱拉很久才明白过来自己是被抛弃了,这种始乱终弃的俗套故事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已上演了无数遍,几千年过去了,而到了现代,竟然还在作为“自由女性”的爱拉身上重演!


《红色笔记》——关于政治

安娜对战争,对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对整个世界的关注,使她一生都没有远离政治,还一度加入共产党,并以极大的热情为党工作过,然而当她反思自己的政治生涯时,得出的结论却是:“在我的一生中,我再次意识到自己在狂热的政治中度过了许多个日日夜夜,最后却一无所获。”


《黑色笔记》——关于现代世界与写作

对这部货真价实的现代小说来讲,什么是最重要的呢?不再是“思想”,这个词太高深莫测了,对现代灵魂不大合适,而是情绪。如同一幅画的基调,重要的不是事件,不是故事情节(这些东西究其实质不过是舞台道具),更不是结局是喜是悲,那都无所谓,现代心灵也许更像一个垃圾场,这所有一切不过是心灵的垃圾,需要清空,需要渲泄,只有情绪是真实可感的,是可信的,贴近了一颗颗现代心灵。


《蓝色笔记》——关于精神、信仰

作为一名现代人,一位自由女性,曾经的共产党员,无神论者,安娜在上帝那里已找不到完全的精神依靠。教堂里的庄严神圣,牧师,顶礼膜拜的人群似乎也离她很远,不再属于她了,她不得不逃离开去。信仰,上帝不过引起了她心灵世界的一片纷乱,却无法提供真理,她在失望与困惑中决定把自己当做一个不可知论者,而不再是无神论者。如同作家本人曾说过的那样“我曾因撰写种族问题而成为作家,然后是共产主义者,又是女权主义者,而后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不可知论与神秘主义不过一步之遥。


结局:《金色笔记》——并不明朗的金色

小说的《金色笔记》部分又出现了近似爱情的故事情节,只是男主人公索尔·格林最终还是离开安娜上路了,而写作倒得以继续,似乎喻示着人的不屈服,生活的延续……

小说依然又回复到《自由女性》,这也是安娜始终未变的身份。经过一段精神崩溃的消沉期后,安娜开始努力使自己回归正常、简朴的生活方式,换小一点的公寓,做福利性工作,指导别人的婚姻,写作……


沈睿玛雅都是坚定的女权主义者,我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怀疑主义者。我的怀疑来自于对人类“幸福”的感觉。不用纵观历史,只要左右环顾,就会发现“女权主义”根本没有为女人带来幸福,而是更深度的人格分裂。一种违反天性的,无法自圆其说的困惑。

1 comment:

Moments of Being said...

女权主义 needs to change with society, that's for sure.

I believe everybody benefited from 女权, but not necessarily 女权主义. It needs to evolve, just like any ideology or any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