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1, 2009

纪德VS罗曼·罗兰

和罗曼·罗兰的名字比起来,同是法国作家的安德烈·纪德(1869-1951),在我国一般的读者中间,就不太为人所知了。前者的名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即便在我国一般的读者中间,也是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了。而后者的代表作品《人间食粮》、《窄门》、《背德者》、《伪币制造者》等却很少能够溢出文学圈,尽管后者还是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罗曼·罗兰和纪德同是两个很优秀的法国作家,可是要论到作家的道德良知和勇气,罗曼·罗兰就不如纪德了。

纪德本来是苏联事业的同情者,在1930年代西欧国家普遍开始法西斯化的时候,纪德和当时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了东边的苏联,对苏联的事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认为后者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和希望。1936年纪德作为苏联的朋友,受到苏联政府的邀请,到苏联去做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访问。

可是在访问的过程中,尽管苏联只是把自己好的方面拿出来款待纪德。可是敏感的纪德还是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了苏联的实际情况,跟自己想象的以及从苏联的宣传中了解到的苏联很不相同。他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他发现苏联虽然消灭了剥削,可是还是有许多的穷人,还是有官僚们对普通人的蔑视。他发现苏联的思想控制,已经严重窒息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他也发现了苏联人民对斯大林的狂热的个人崇拜。等等。

关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这样写道:“斯大林的肖像到处可见,斯大林的名字挂在所有人的嘴边,对他的颂扬,也无一遗漏地纳入所有讲话中。……是崇拜、爱戴还是惧怕,我不清楚,反正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虽然,纪德凭着自己锐利的眼睛,看到了苏联的许多的缺点。但是,纪德并不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要丑化苏联。事实上,纪德是苏联事业的真诚的同情者,他指出这些缺点,只是为了苏联的事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在《访苏归来》中,纪德的笔触,是非常客观的,没有一点的夸张,故意的要耸人听闻。他只是把他看到的、想到的,如实的写出来,既由衷的赞美了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如实的指出了苏联存在的缺点,表示出了他对苏联事业的担忧。

可是,苏联方面并不领情。在文章发表之后,纪德遭到了苏联舆论方面一致的口诛笔伐。尽管他早已料到了这样的结果,但是他还是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要告知世人事实的真相:“如何解释在苏联,我(在精神上)时而感到特别温暖,时而又特别寒冷呢?在重申我热爱的同时,我应当隐藏起保留意见,向世人谎称赞赏一切吗?不行。”

而就在纪德访苏的前一年,也就是1935年,也是著名作家的罗曼·罗兰也访问了苏联。罗曼·罗兰回国后,也写出了自己的《莫斯科日记》。但是他却没有勇气,将真相公布于世人,而只是说了一些恭维苏联的好话。他的日记则保持了可耻的沉默。而这些日记直到半个多是世纪之后,才浮出历史的地表,重见天日。

而更难以令人置信的是,罗曼·罗兰在纪德发表了自己的文章之后,也跟在苏联方面一起严厉的谴责了纪德。对此,纪德非常伤心,纪德说:“我的《访苏归来》一发表,就给我招来许多谩骂。罗曼·罗兰的责难令我难过。我从未品味过他的作品,但是至少我十分敬重他的精神人格。我的忧伤来源于此:在竭尽其伟大之前生命便完结之前的人何其寥寥。”罗曼·罗兰“这只老鹰筑好了巢,就在巢中休息了”。

在此,我当然无意去谴责罗曼·罗兰先生,毕竟他还是保留了自己的一点判断,把真相记录在了自己日记之中。诗人于坚说,诗人的勇气就是把“不可告人”告诉人。我只是想说,纪德是一个更有道德良知和勇气的作家,在他身上更充分地体现了“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这个信条。的确,纪德先生,也真的是用他自己的行动,对“知识分子”这个词的定义,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其实,知识分子应该充当社会的良知,在法国是有深厚的传统的。法国知识分子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这个传统至少根植于雨果、左拉,一直到后来的纪德、萨特等人。可以说,这个传统不仅仅是法国,同时也是我们整个人类,共同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资源和遗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