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请我去芝加哥交响乐厅听音乐会,我说去啊去啊, 你票都给我买了, 我还不去? 反正就在downtown, 下了班过去就是了。
到了那里才明白, 是DePaul音乐学院大学生交响乐队,可指挥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的Cliff Colnot, 他是芝加哥近几年乐坛上的一颗很耀眼的星,师从Daniel Barenboim,还是西北大学的音乐博士,在芝大也教课。自从Barenboim离开芝加哥后,我还挺怀念他的, 看看他的子弟也不错啊。
第一个曲子是勃拉姆斯的“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Op.80”,如此严肃苦独的老头居然也有如此幽默的时候。 这是他老人家为了答谢布鲁塞尔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的回礼,可能高兴得过头了, 他以大学生发酒疯时唱的歌作为主旋律,再以行军的号子做陪衬,所用的乐器都是最沉闷单调的那种,说这就是最快乐的大学生活。 我还没听出个名堂来, 就完了,如同我那花一般的年华,瞬间即逝。那个第一小提琴手, 秀美的轮廓, 弯曲的卷发, 很像我大学时代的某个男朋友。哈,那个人现在在干什么?他是不会拉提琴的。
第二首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的“Concerto in D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我最早知道斯特拉文斯基,不是因为他的音乐, 而是因为他曾是法国时装设计师香奈儿的情人, 而且是个不那么光彩的蹩脚情人。 他和毕加索是好朋友, 认识了香奈儿,女时装大师爱上了英俊黝黑的毕加索, 毕画家却很不待见她, 为了报复, 她上了他好朋友的炕,用这个俄国作曲家当垫背。这个故事给我的影响太深刻,以至于我连他的音乐都听不太下去。其实, 他是20世纪获得荣誉最多的音乐家之一,早年,与著名的佳吉列夫长期合作,为芭蕾舞剧《火鸟》作曲,并在以后创作了大量芭蕾舞曲。 1913年,《春之祭》首演,观众由于这部作品的彻底反传统性而极其不满,几乎在剧场内酿成一场暴动。从此斯特拉文斯基便成了与勋伯格一样当时最为激进的先锋派作曲家。 1920年代,经过一系列探索,斯特拉文斯基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1938年,他前往美国谋生,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在完成了歌剧《浪子的历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 50年代初,斯特拉文斯基开始运用十二音体系来写作。 1956年,开始运用整体序列主义。他将勋伯格及其弟子韦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
小提琴独奏家是Ilya Kaler,是个在世界上有点名气的家伙,1985年Sibelius,Paganini,1985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金奖。他一出场, 我就觉得他太像一个人,看了他的简历, 我就明白了。 他出身于俄国音乐世家,Elizabeth Gilels 是他的启蒙老师。Elizabeth Gilels 是传奇的小提琴家Leonid Borisovich Kogan 的太太和钢琴家Emil Gilels的妹妹, 自己也是了不起的小提琴家。
休场后, 就是老柴的“Symphony No.4 in F minor, Op.36” ,也许是今天俄罗斯风格太强烈,指挥Colnot 再出场, 在镁光灯下他的花白的头发,发青的脸色竟让我想起了那些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小时候, 我可是对他们崇拜之极,恨不得早生多少年去做他们的太太或女儿,一起去流浪,在狂风暴雨里弹钢琴,念普希金。
老柴就是自恋,小号和巴松管一起来, 我就有点受不了, 哀哀怨怨的,真不爽。这是老柴著名的命运, 那段时间他有很多麻烦。娶了不该娶的老婆, 天天打架,给他钱的女贵族不知怎么音信全无,就连这首曲子的首演会也很失败。老柴自己说:当劳碌一天后,捧着一本书孤独的坐着,这忧郁的伤感就在傍晚来临,书也掉到了地上。
而我在这个初夏的夜晚是快乐的, 微风吹来,弥漫着花的香气。 街上很多美丽的男人女人,音乐刚刚停下来,又轻轻的升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