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 2011

文学的语言,音乐的语言,绘画的语言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因为看了马MM的一些文章后的疑惑。特别是她对傅聪和萨伊德的一些看法。

我自己不懂音乐,所以喜欢读专家的乐评,就像我喜欢“红学”甚至喜欢《红楼梦》本身。艺术评论解读艺术作品,最后的结果往往出乎作者自己的意料之外。

比如,艾略特的《荒原》,(在这里,不同意沈睿一下,她认为“WasteLand”应该翻译为《垃圾场》,我认为《荒原》是最好,也是最恰当的翻译。Waste本身是荒芜,荒凉的意思,《荒原》又是中文中非常常用,有几多含义,又极其诗意的一个词,再恰当不过了。《垃圾场》过于直白,确定,狭义,又没有诗意。)。当《荒原》声誉鹤起,被认为是一代心声,一个时代的记录以后,艾略特老老实实地承认,他写这首诗的目的只是出于一种对诗的语言的探索,而没有更多的企图和思想。比如这一段:

虚幻的城市
冬晨的棕色烟雾下
人群涌过伦敦桥
那么多人,
我想不到死神毁了那么多人,
时而吐出短促的叹息,
每个人眼睛看定脚前……
钟敲九点,最后的一声死气沉沉。

----艾略特《荒原》

这大概是被引用最多的一节,因为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心的荒凉”等等。。。但是爱略特自己却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你能说因为艾略特自己不是这个意思,《荒原》的评论家们都是吃狗屎的,胡说八道的吗?恰恰相反,这正是《荒原》成为经典的原因。艺术的功效在于能唤起人们的意识和联想,而当作者自己创作的时候,他一定是有自己的潜意识。而当作品引起巨大共鸣,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后,你可以回头再去考察检验那些存在于作品内的“潜意识”,这里面的“普世价值”也许作者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

再回头说傅聪和萨伊德,还有马MM。这么说吧,我对莫扎特,贝多芬的理解受教于傅聪,对阿多诺,普鲁斯特的理解受教于萨伊德,对巴赫的理解受教于马MM。傅雷对人物的个性有极强的洞察力和定性能力,他对周恩来,莫扎特,贝多芬的评论是我读过的最到位的总结。我是萨伊德的粉丝,喜欢他的柔中有刚的性格和流畅,细腻,哀伤的抒情语言,我非常喜欢他的《晚期风格》,这是萨伊德了解到自己患了白血病后写的最后一本书,是对他钦慕的音乐家的礼赞,也是对自己即将过去的一生的回顾。这两人也是音乐大家。可是马MM对他们的微词却使我疑惑了很久,因为她不喜欢他们的地方恰恰是我最欣赏他们的地方。

我开始以为是我自己不懂音乐,看不到马MM能够洞察的地方。可傅聪,萨伊德自己就是音乐家,不至于犯这种错误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直到我最近又一次重读梵高时,我才突然醒悟。

我对绘画的知识比我对音乐的知识多多了。梵高是我的终生所爱,绝不亚于马MM热爱巴赫。我对梵高的生平,作品和绘画技巧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可是,今年的某一天,我在翻看梵高时,突然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

梵高是耶稣投生为画家,他燃烧的星空就是各各他的十字架。


我又马上想起了傅聪也说过莫扎特类似的话。而我却不是抄袭傅雷的话,只是我那一瞬间灵光一闪的切切实实的感受,是我热爱了梵高多年以后,最深刻的感受。

我终于解开了我的疑惑。傅聪,萨伊德在评论音乐家时用的是文学的语言,诗的语言,而不是音乐本身的语言。这和他们自己诗人的性格,强烈的感觉,和丰富的表达能力有关,而不是他们对音乐的感觉粗糙,观念老化,或者给谁谁谁定型,模式化。马MM是在试图用音乐的语言去描述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她从细节上入手,很多技术分析。而我也是用很感性的语言描述梵高,而没有具体的分析他的生平和技巧。但是,这也不说明我对梵高的认识大而空洞,或者模式化。和一般的音乐家相比,傅雷和萨伊德更具有诗人,文学家的才华和洞察力。

4 comments:

Moments of Being said...

我只是觉得Said说的不新鲜,或者说,人文知识分子容易从他的角度去想,所以(对我来说)不新鲜。不过,在美国,音乐过度专门化的土壤,有Said这样的跨界者是难得的。而中国人习惯的是“跨界”,有话语权的人都是跨界者,所以我以中国读者的立场,认为Said不新鲜。

另外,音乐家之间见解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Said对勋伯格等现代作曲家的否定,也是巴伦博依姆反对的。

Moments of Being said...

另,傅雷和萨伊德都不是音乐家吧,只是爱好者而已。爱好者的角度自有其合理性,我不反对,但我给中国读者写文章,中国读者中听古典音乐的都是知识分子,视野里比较多的是“以人文角度谈音乐”,而且颇有轻视技术的传统,容易judgmental和想当然, 所以我才有些“反其道而行之”。

July said...

应该是傅聪,不是傅雷,写错了。

我倒是觉得这是他们用的语言。一般音乐家用音乐的语言去评论音乐。但是,这两个人因为文学背景比较强,比较感性,他们用文学语言去谈音乐。

中国人懂音乐的不多,所以,更容易接受文学语言。

我把语言分为3个层次:数学和音乐是最高级,抽象的语言,诗歌,绘画是第二级语言。

Moments of Being said...

所以更应该补充大家不懂的,而不是锦上添花啊。我一向佩服那种不怕读者皱眉的作者,而不是顺着读者的“好看”需求的。

另外,回避细节的话,大家往往开始“趋同”,所以said的话和很多中国知识分子谈音乐的角度和方式非常类似,对我来说就不够新鲜了。跳脱细节的思考方式(不仅是对音乐),往往行之不远,讲着讲着就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