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5, 2011

古斯塔夫·马勒



复习马勒生平。

他来自波希米亚。祖母是个街头卖艺者,从小就因为是犹太人而无归属感。现代人喜欢谈归属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不可分割。人的无归属感从某种程度上和民族祖国之类的并无关系。我不感觉到我是美国人,可也不想做中国人。这个时代是个宽容时代,没有人因为你是中国人会对你如何。可是,马勒的时代,犹太人到底如何被人歧视?在伍尔夫的《天使,望故乡》里有描述:小孩子追着犹太人,嘲笑,羞辱。。。那是在美国南方,马勒的时代。他的一生都一直承受着越发严厉的反犹太攻击,直到1907年几乎已是忍无可忍。德奥从来都是反犹排犹最严重的地区,而他和策兰的母语都是德语,这种痛苦和分离是策兰最后自杀的根源,也是马勒终生抑郁的源头。

马勒一直被死亡所怀绕,家里孩子多,死了一半,弟弟的死对他打击很大。经历过最亲近的人死后,才会对死亡有深切的感觉,才会知道死亡并不遥远。如同天空上云朵,死亡也时时飞来飞去。

马勒其实很有自信心,是个预言家。在1902年2月16日,给爱尔玛的一封信中,马勒称:“他(理查·施特劳斯)的时代结束后,我的时代才会来临。我多么希望能够亲眼见到这一刻,并且有你在我身旁陪伴!”其实马勒如果寿命长些,是有可能见证此时的。

罗伯特·卡尔(Robert Carr)的理论称CD的发明使得马勒那些长而艰深的音乐在家里也可以重复播放,反复聆听。

而现代马勒复兴的功劳应归功于伯恩斯坦,他在1960年代一手将马勒从故纸堆中拯救了出来。所以马MM喜欢Lenny是有道理的。伯恩斯坦是个为音乐而生的人,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情和灵性。他被音乐点燃,而他又点燃大众。

我喜欢马勒的相貌:他看上去满腹牢骚,抑郁寡欢,沉思的眼睛。。。和大多数指挥家不同,他一点也不神采飞扬。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