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你是我的藏身之处

2001年9月11日,一早,我就到了加州的圣荷西机场,乘最早班的飞机回芝加哥。到了芝加哥,一下飞机,我突然浑身冷飕飕的,大厅里一片混乱,人们目瞪口呆地挤在电视前。我糊糊涂涂,恍恍惚惚地坐上出租车,一心想着下午要在西尔斯大厦见一个客户,突然听收音机里说市中心开始紧急疏散。又过了半个小时,才明白发生了什么。我抬头看西尔斯大厦的塔尖在蓝天白云下寂静安详,与霞光同辉,竟有着一种恍如昨世,死里逃生的迷惑和震惊。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到了萨伊德。

此时的萨伊德,已被慢性白血病消耗了10年,他知道头上悬的那把“德莫克拉斯之剑”时刻会斩断他的生命,他能做的,只能和他的人民面对失去的家园一样,绝不放弃。他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却明白了他的命运就是流亡,他的家乡,他的过去都不复存在,只剩下记忆。离乡背井,抵达,告别,寻找,渴望,语言,文化,时空,所到之处,却都是格格不入。

还有一块藏身之地。很小的时候,他就出神地听星期天下午BBC的《歌剧之夜》节目,最喜欢的是瓦格纳,他全心全意想象着那些丰富恢宏的声音里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又一天,报纸上说斯特劳斯死了,他伤心地找出了妈妈给他买的音乐字典,将这个日子写在了他的照片下。

你是我的藏身之处。萨伊德是个相当不错的钢琴家,自称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狄奥多·阿多诺的唯一忠实追随者。1990年代初,萨义德在伦敦邂逅犹太音乐家丹尼尔·巴伦波伊姆,此后的近十年,这两位有着相似复杂甚或对抗的国族背景的思想者就共同关心的音乐、文化、社会问题切磋往复,并于1999年取意歌德的《西东集》,在德国魏玛共同创立了“西东集工作坊”,致力于让年轻的以色列与阿拉伯音乐家超越种族藩篱共同工作成长。

他知道他将不久于世,开始写最后一本书《晚期风格》,在这本书里,他专注于大音乐家,艺术家晚年的创作和风格。也许艺术才是最后的救赎,他思索着当衰年和死亡来临时,人类应该如何面对。

最后的岁月是什么呢?是回首往事,追忆时光,是忏悔,是惋惜,是不妥协,是疯狂,是重返孩童。

斯特劳斯的晚年是平静甜美的,一如他鸟语花香的圆舞曲,是最和谐温柔的人生;贝多芬,古尔德是沉默的,他们激情四射的青壮年时代耗尽了所有的天才和能量;莫扎特的晚年是艰辛悲惨的,快乐的天使在穷困中捉衣见肘;吉奈特的晚年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一如他的祖国巴勒斯坦。。。

对于萨伊德,最后的岁月也是最终的流亡和放逐。

萨伊德与2003年9月25日在纽约逝世,享年67岁。

最后的天空之后

我们已走到了疆土的尽头,又能再去那里?
如鸟儿已飞过最后的天空,还能展翅何方?
-----《巴勒斯坦诗歌》


1992年,在被诊断患有慢性白血病后,萨伊德带着全家重返耶路撒冷,拿撒勒,探访了故居,祖宅和曾经读书的学校。这是他47年离开巴勒斯坦后的第一次重访,他1953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多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他提出的东方主义最为世人所知,在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中指出;“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种微妙却非常持久的偏见”。他说:“如果只考虑美国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稍有点夸张地说,穆斯林和阿拉伯人主要被看成是石油提供者和恐怖主义分子。”

他走遍了现在的以色列,48年以前的巴勒斯坦,悲哀地发现他少年时朋友,亲友全都不在了。西岸和加沙地带自1967年巴以战争后,也被以色列占领了,很多巴勒斯坦人甚至不会讲阿拉伯话,只能讲希伯来语了。而巴勒斯坦的年轻人只能以扔石头,游行来显示他们的存在和坚持。萨义德虽然不是穆斯林,但始终坚持主张巴勒斯坦建国。他长期以来一直是巴勒斯坦国民议会的成员,但后来因1993年的奥斯陆协定而与阿拉法特决裂。他认为奥斯陆协定出卖了1967年之前属于巴勒斯坦的领土。他说:“在过去的35年中,我不遗余力地为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权利与自决,但是我始终不曾忘记犹太人民的现状和他们曾遭受的苦难,包括迫害和大屠杀。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之间应该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即和平共处,而不是进一步的压迫和否定。”

瑞秋和麦克是我的同学,他们是从耶路撒冷来的犹太人,计划在美国拿到学位,然后移民到加拿大去。有时候他们来和我一起度周末。那时候,电视里经常有阿拉法特的镜头,每次他一出现,瑞秋就很生气地说:他永远穿着那件衣服,因为他只有一件衣服,还带着那块恶心的头巾。有一天,她在我的桌子上看见了萨伊德的书《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生活》,我问她:你喜欢萨伊德吗?她不讲话,我就干脆拿起书,念了起来:

那些惊恐无力的手指又如何触摸
羽毛丰满,群鸟齐飞的荣耀
她麋鹿般的双腿已毫无知觉?
那横卧在枯草丛中的尸体啊
能否让一颗不再诚实的心脏
继续跳动?
破碎的墙,冒烟的房顶和远古的塔
卷缩颤抖的人们啊
特洛伊战争之王,阿伽门农已经死了
空气如牲畜的血,腥臊污秽,大地窒息
他威严的权利有良知的引领吗?
在石头的冷酷前
她如花朵,在寒风里凋谢

年轻的母亲阿,世代在你蜂蜜色的膝盖前背叛了
把睡眠,梦魇,挣扎和逃脱
都交给回忆和沉沦吧
你的儿子,你能知道他以后的六十个冬天吗?
你分娩的苦痛, 他茫然不知的前程
又能拿什么来报偿呢?

那个晚上,我们都很悲哀。

就在我写到这里时,加沙地带又战火纷飞,不知萨伊德九泉之下有多悲哀。我看到电视里那5个被炸死的巴勒斯坦小女孩的尸体,又想起了那个晚上。

还给我脸上的红晕和温暖的身体吧
我的心,我的眼的光芒
面包的香甜
歌的节拍
大地的丰盛和华美
祖国啊,我的祖国
用你的眼睛看着我
把我变成这苦难深渊里的一块圣骨
民族悲剧里的一章诗节
把我变成那座房子里的
一个玩具
一片砖瓦
我们的孩子将会返回家乡
---《萨伊德:最后的天空之后》

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那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圣经。诗篇137》

1947年11月1日,是萨伊德12岁的生日,他的生日蛋糕放在桌上,全家族的人环桌而坐。每个人却是激愤悲恸的,两个表哥甚至宣称:这是我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战后,由于从德国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犹太囚徒偷渡来到巴勒斯坦,英国既无法妥善处理阿以矛盾,而拒绝接受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又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于是,在1947年2月15日,英国被迫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转交联合国处理。又过了几天,11月29日,联合国以33票对13票通过了分立建国方案。对于耶路撒冷,则计划成立一个联合国管理下的特别国际政权,即不属于犹太人国家也不属于阿拉伯人国家的一部分。

这时候,他正在耶路撒冷的圣乔治学校念书。耶路撒冷是他父亲出生的城市,父亲痛恨这座城市,说这里只让他想到死亡,这也是他出生的城市。祖宅是堂堂两层的石头大屋,有很多的房间,漂亮的花园,石径小路,两旁生长着悬钩子,橘红色的花像一盏盏灯笼,瘦长的木梨树上缀满了毛茸茸厚实的叶子。不久,所有的人都要使用通行证了,人们分阶段地被驱出耶路撒冷,老城渐渐地被来自波兰,德国,亚美尼亚的移民占据了,巴勒斯坦人不再有容身之地。渐入深秋,1948年来临了,他们全家搬回了开罗。越来越多的乡亲也来了,原来的中产阶级现在成了难民,衣食无着,面带忧伤,落脚在城外的昏暗的公寓里,墙面剥落,没有电梯,付不起房租,说:“我们失去了一切”,耶路撒冷啊,你是那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耶路撒冷啊,你是那永远回不去的地方。在阿拉伯语中,耶路撒冷的名称是القدس‎或بيت المقدس‎。قدس‎,也就是圣地。

大约在前1000年,大卫王率领以色列人征服了该城,向南扩建了城市,并定都于此,并更改成今天的名称Yerushalayim(耶路撒冷)。他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在《圣经·列王纪上》第五章至第六章记载,所罗门在即位后第四年开始,花费十年时间在城内建造了第一座圣殿,这座圣殿采用来自推罗(Tyre)的岩石及香柏建造。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占领并摧毁这座城市,城墙被毁,圣殿被焚,圣殿中大批的金银器皿则被带到巴比伦。前538年,巴比伦之囚50年后,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灭亡巴比伦,允许犹太人回到犹太地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圣殿重建工程在前516年。

公元6年,犹太地直接归属罗马统治 。70年,一次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后,罗马军队拆毁了圣殿(只剩下部分墙基,即西墙)。犹太人再次起义,最后在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派兵包围并夺取了该市,将耶路撒冷彻底铲平,在原址新建罗马城市爱利亚加比多连,圣殿山上另建罗马神庙,同时将所有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禁止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耶路撒冷啊,你是那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638年,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征服目标就是耶路撒冷。虽然《古兰经》中从未提到过耶路撒冷,但伊斯兰传统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天接受《古兰经》的。于是,在691年,阿拉伯哈里发阿布杜勒·马里克在登霄石,即圣殿山圣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圆顶清真寺(萨赫拉清真寺)。传说在这个地方亚伯拉罕准备以他的儿子作奉献祭,犹太人认为他奉献的是小儿子以撒,穆斯林认为他奉献的是大儿子伊希梅尔。三个世纪后他们又在这里建造了阿克萨清真寺。

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包围了耶路撒冷,一个多月后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军攻占,十字军进城后,屠杀了城内大多数穆斯林和犹太人。此后到1291年,十字军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穆斯林不准入城。1173年,一个来到耶路撒冷的人写说,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满了东正教教徒、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格鲁吉亚人,只有200名犹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1187年,埃及穆斯林君主萨拉丁又重新占领了耶路撒冷 。1219年,大马士革的苏丹下令将城墙销毁,1228年-122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组织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通过与埃及签定条约,得到耶路撒冷。1239年,他开始重建城墙,但不久它们又被拆毁。1243年,基督徒再次占领耶路撒冷,又重建城墙。1244年,被蒙古亡国的花剌子模在逃亡途中占领耶路撒冷,教皇英诺森四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但无法夺回耶路撒冷。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驱逐,1260年,埃及奴隶骑兵马木鲁克夺取该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围的村庄避难。 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耶路撒冷,他们控制该市,直到20世纪。

耶路撒冷啊,你是那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流奶与蜜之地

“因为耶和华你神领你进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从山谷中流出水来。那地有小麦,大麦,葡萄树,无花果树,石榴树,橄榄树,和蜜。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无所缺。那地的石头是铁,山內可以挖銅。你吃得饱足,就要称颂耶和华你的神,因他將那美地赐給你了。”---《申命记:8:7-10》

萨伊德的身世让我着迷。以后的几天,我或在鹅毛大雪里进进出出图书馆和书店,在一排排书架里寻找着萨伊德的名字,或捧着《旧约》,坐在镇上的唯一的中东餐馆里,电视里卡萨布兰卡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骆驼和飞机乱成一团,我一边吃着Pita饼,一边在书上划来划去,想象着那块流奶与蜜之地上几千年来的风云变幻。

《创世纪》这样记载: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給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于是,大约3800年前, 一位名叫亚伯兰(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在亚伯兰99岁时, 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此后, 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也是以扫和雅各的父亲。以扫是长子,身体强壮而多毛,善于打猎,心地直爽,常在野外,更得父亲以撒的欢心;孪生兄弟雅各为人安静,常在帐棚里,更受母亲利百加的偏爱。以扫贪吃,因 一碗红豆汤随意地将长子名份卖给了雅各。雅各成了犹太人的祖先,以扫成了阿拉伯人的祖先。

约旦河发源于黑门山下,向南入加利利海,再直下至死海。死海的湖水呈深蓝色,非常平静。西岸为犹太山地,东岸为外约旦高原。以北向南依次为黎巴嫰山脉,加利利高原,撒玛利亚山峦,以法莲丘陵和犹大山脉。今天以色列,巴勒斯坦两国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就在这流奶与蜜之地。迦南在圣经中是一块辽阔无垠的土地,实际上却并不比海南岛大。

耶稣诞生时,这里是罗马帝国的犹太省。后来由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不断,罗马帝国把这个省改称为巴勒斯坦省。罗马帝国灭亡后它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个省。公元638年,穆斯林军队占领耶路撒冷,691年,他们在圣殿山上建造了萨赫拉清真寺。十字军东征和1099年建立的十字军国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带到了巴勒斯坦。从1516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这里是奥斯曼帝国(鄂图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0年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地区。1923年5月26日在巴勒斯坦的东部约旦王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再次提上议程。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拿撒勒的耶稣和萨义德

那是我到美国后的第一个寒冬,12月的俄亥俄州大雪纷飞,快过圣诞节了,树上挂起了很多小彩灯,家家户户的门前系着松枝花环。周末的晚上我经常去镇上的路德教堂,那是一座很新的红砖建筑,咖啡色的铁环木门,除了中央的陡坡屋顶,彩画玻璃窗之外,其余的结构更像一个普通的民居。一进门有个巨大的壁炉,炉子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毛袜子,里面是给小孩子的圣诞礼物。我有很动人的声音,磁性浑厚洪亮,是个很不多见的女中音,尤其适合唱圣诗,教会的诗班把我盯得牢牢的,跑也跑不掉。

我一进门,大家就齐声欢呼:啊,唱阿门的人来了。我的阿门唱得非常好听,第一口气充沛悠深,然后慢慢低下来,缓缓远去,连牧师都说,这样的阿门最能表达神的大爱和怜悯 :-)

那天我们唱的是《The First Noel》

This star drew nigh to the northwest
O'er Bethlehem it took its rest
And there it did both Pause and stay
Right o'er the place where Jesus lay.
Noel, Noel, Noel, Noel
Born is the King of Israel!

这是描写耶稣出生在伯利恒的故事。伯利恒位于多山的犹大王国,最初叫“以法他”,意为“富饶”,圣经里第一次提到该城,是说雅各最钟爱的妻子拉结在生便雅悯时,难产死在这里,埋葬在通往以法他的路边,就在城市的北面。伯利恒也是以色列第二位国王大卫的出生地,也是他受先知撒母耳用圣膏油膏抹,成为以色列国王的地方。

在耶稣出生以前的数百年,以色列的先知弥迦在弥迦书的5章2节“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为我而出,在以色列中作掌权者;祂是从亘古,从太初而出。”中,预言弥赛亚将要出生在伯利恒。耶稣的父母本来居住在拿撒勒,但是由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而回到祖先大卫的城伯利恒,因此耶稣就出生在伯利恒。此后,他们全家又回到了拿撒勒。马太福音2章则记载希律杀死了伯利恒城内及其四境所有2岁以内的男孩,耶稣的养父约瑟在梦中得到警告,全家得以及时逃往埃及,躲过了这次屠杀,直到希律死后才返回。约瑟再一次在梦中受到天使的警告,没有返回犹大,而是全家前往加利利,定居在拿撒勒城。

拿撒勒城其实才是耶稣的家乡,那里长满了无花果树,橄榄树和香柏树。在拿撒勒,天使加百利到玛利亚那里告诉他她将因圣灵怀孕,所生的将会是救世主,耶稣在降生后以就是在这里长大,一直住到30岁。圣经里说耶稣是拿撒勒人耶稣,还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么?”,可见,这是一个令人鄙夷的地方。

那天我唱完歌回家的路上,天上的群星明亮耀眼,路上火树银花,一座座小房子如童话一般美丽甜蜜,烟囱里冒出一缕缕白烟,好像天使的翅膀。

家里却是冰凉漆黑的,我开了门,一卷杂志掉下来,我捡起来,封面上的人有一头花胡椒盐的头发,面容清癯庄严,他的表情冷峻神秘,令我好奇。

我烧了一壶茶,把自己放在暖和的被子里,开始读这个人:

萨伊德于1935年11月1日出生在耶路撒冷(当时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境内)。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基督教巴勒斯坦人,拥有美国公民身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在潘兴将军手下服役。母亲出生在拿撒勒,也是一位巴勒斯坦基督教徒。

萨伊德称自己是“包裹在穆斯林文化里的基督教徒”。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充满迷惑,有一次他说道:

“拥有一个绝对不会被弄错的穆斯林的姓,却跟着一个非常不合适宜的英国式的名字(在我出生的1935年,当时我妈妈非常崇拜英国王子), 在我人生的最早阶段,我就是这样一个反常的,令人不安的学生:一个在埃及上学的巴勒斯坦人,一个有着英语的名字和美国护照,却没有什么确定的身分的人”。

天哪,又是一个拿撒勒人,看来今天真是圣诞夜了。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格格不入---Out of Place A Memoir

谁是萨义德?

以前,在咖啡和西草地上读过几篇有关萨伊德的文章,实话实说,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可是,萨义德我是知道的,不仅知道,而且喜欢。这次回北京,在商务的涵芬楼买了他的自传的中译本---《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Out of Place --- A Memoir),我不认为中文的书名译得准确,非常的意译,且勉强,可我也想不出更准确的译法。“格格不入”是个形容词,很是孤芳自赏的清高,可是Out of Place却是个动作,有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凄凉,迷茫和绝望。如果一定要我翻译,我会翻成“无处藏身”。

我是一个基督徒,一半原因是来自遗传。我的外公,当年北京大学第一届法学系的学生,校报的主编,后来做了国民党的大官,这就注定49年他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他当时在南京,家眷全在上海,陈立夫走了,他也得跟着走,慌乱中连家眷也来不及照顾了,只身一人漂洋过海。我妈妈当时还是个小学生,从此,再也见不到父亲了,却不妨因他一生坎坷。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他的任何音信,只知道我妈妈长得很像外公,而我又很像妈妈,所以也一定像外公。我三姨是南开大学历史系的老师,她可以看到一些台湾的报纸杂志,一天,翻倒了她父亲的讣告,才知道他在72年去世了,蒋介石还去了追思会。88年,他在台湾娶的太太,我的继外祖母,来大陆,就住在我家,她带给我一本《圣经》,说是我外公去世前经常读。

我开始读那本圣经,那些纷乱的历史和拗口的人名地名使我不知所措,却也激发了我对中东地区的好奇和渴望。直到有一天,我阴差阳错地读到了萨伊德这个人。

Saturday, December 13, 2008

Tom's 信

好奇怪,离开ATG一年了,没见他也一年了,可我们还是伤心,想得没完没了。

我每次一不写信,他就来信,躲也躲不开,可我在ATG又干不好,真没办法。那三年,难受死了,现在的工作多舒服,舒服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Tom是个真正的美国男孩, 简单,善良,工作努力,有点孩子气。

Hey Julie,

Thanks for your concern and for the kind note. You’ll be glad to know that we became very aware of BPA some time ago. In fact, we have all bottles for Damen that are BPA free. There is still research being done and a lot of it is inconclusive, but we feel like “better safe than sorry”. So we have removed all BPA from anything Damen touches, uses, etc…

I’m sorry you weren’t able to join us last weekend. Everyone was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me, Wally, Larkin, Jateeeesh, Ve). I hope you are feeling better and hopefully we can get together soon.

Take care,

草原上的诗人(2)

这座房子对我意味深长,当我还在遥远的中国南方时,它带着一望无际的北美广阔草原上的芬芳,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我很清楚地知道,有一天,我会为它抛弃故国江南水乡的鱼米莲藕和古巷石桥。

现在,我站在了它的面前,平展坦荡的屋顶下是一排嵌有五颜六色,几何花案的玻璃窗,棕红色扁扁长长的罗马砖的外墙,四角有石头的花坛。这实在是一座端正朴素,甚至有些黯淡的房子。

我对它的历史由来了如指掌,即使从没进去过,也知道它的每一个角落的布局。也是一个夏天,南京。宽敞的马路旁的梧桐枝叶稠密,厚实沉重的古城墙在夕阳下和钟山上的塔寺融为一体。我出了校门,往右拐,经过了那家早上卖麻团,糍饭油条,下午卖面的铺子,卖盐水鸭的摊子,柜子下排了一溜坛子的酱菜店,来到了市图书馆。前一天,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本佛兰克。莱特的传记,却无法借出来,只好把书藏到了书架底下,现在回来再看。

莱特的生世让我着迷。他的妈妈安娜,一个坚硬,倔犟的威尔士后裔,威斯康星州的乡村小学教师,怀他的时候就知道了他将会成为一名伟大的建筑师,盖许多美丽的房子,她把建筑杂志上的画页撕下来,贴在婴儿房里。他9岁时,安娜在费城的博物展览会上,看到了一付由19世纪的教育家,现代学前教育的创始人,德国的福禄贝尔发明的几何图案的积木,就买回来给他玩。他的爸爸,一个到处流浪的牧师和音乐家,教他如何欣赏巴赫的音乐,却因为时常无力喂养家庭被妻子赶出了家门。

成年后的莱特来到了芝加哥,在一个名为橡树园的镇上盖了一座三角形大屋顶的黑黑的木房子,屋顶上有两个罗丹风格的塑像,屋里面有一面墙宽的大壁炉,深秋以后就开始冒出红红暖暖的火苗。墙上挂着日本的壁画和美丽的毛毯,又高又直的靠背椅子,厨房的灶台上插着麦穗和枫叶,他在这座房子里娶妻生子。邻居们喜欢他的房子,纷纷前来请他为他们设计房屋和家具。

时值春天,赖特望着远方与天相连的平坦大地,青嫩的麦苗正在抽穗,雪白的扬花纷纷洒洒,零零落落的树,没及膝盖的芒草,和片片银光荡漾的湖水。他想他建造的房子应该是这美丽草原的一部分,结实敦厚的墙要和土地一样质朴,躺在床上就能望见天空闪烁的星星,吃饭的桌子要散发着栗子树的香气。于是,他把房子盖得又直又平,如同一望无际的水平线,四周全是玻璃窗,花草虫鸣尽收眼底,裸露的红砖墙如同谷仓。。。慢慢地,人们把橡树园又称为草原村,他被认为是草原派风格的建筑大师。他却抛弃妻子,和一个邻家美丽的女人远走天涯,为她在他的家乡又盖了一处草原乐园,经历了许多苦楚和欢乐,死去的时候,他成为美国最杰出的建筑家,他的草原风格也成为美国乡土风格,正如他妈妈怀胎时的梦中所见。

我面前的这座房子,正是他草原风格的代表作。我年少时的心宽阔而坦荡,一定要站在草原的风里,才能不枉度年华,命中注定地我要来到这里。


接下来的周末,我要去换汽车牌照。我从俄亥俄州来,那里是人类“飞行的诞生地”,再回来,我就开在“林肯的土地”上了。很快,我就看见了那座最著名的林肯雕像:林肯安静地站在那里,忧郁的双眼凹陷着,温柔深情地望着这块以他命名的土地。清晨的空气潮湿新鲜,几只鸽子飞来飞去,有时,在他的身上停留小歇。

这个6英尺4英寸的长手长脚的巨人,是一对文盲农民的儿子,出生在又小又黑的小木棚里。在贫穷寒冷的冬天里,向往肥沃的土地和暖和的太阳,不断迁移,飘来荡去,从丘陵地带来到了草原。林肯划了一条船,顺流而下,定居在一个小农庄上,成了在伊利诺斯河和密西西比河上运货的水手。

23岁时,他相信他赖以生存的河水能够给沿岸蜿蜒的户落和百姓带来富饶和丰盛,于是,他为改善河流的交通奔走呼告,自学成才,当起了律师。

接着,他又被选为伊州的立法委员,开始了他30年反对黑奴制的漫长顽强的斗争。他和比他矮30厘米,却声名鼎赫的道格拉斯走过一条条铁路,一个个村庄,在一个明媚清凉的十月,他们到了一个叫皮奥利亚的地方。两人走进了一个集会大厅,里面挤满了当地的人。道格拉斯红光满面,西服革履,矮胖墩实,浓密的头发像狮子的毛鬃,他跳到台上。林肯像电线杆子,皮革黄的脸上泛着幽暗的火光,皱巴巴的衬衫随时会掉下来,他坐在一个板凳上,用他带着肯塔基口音的高音缓慢而又节奏地开始了和道格拉斯的辩论。他的眼睛里闪着来自星空的光芒,从他心里流出的话在空气里凝结,又缓缓流进了听众的心里,他们望着他,如同望着一位远古的先知,听他宣告来自神明的启示:每个人生来平等,享有同样的权利。

这位草原上的律师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也是最伟大的总统。

Saturday, November 22, 2008

《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 》

早晨,喝咖啡时,随手翻了翻桌子上的奥巴马的《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 》, 重新读了他2004年再版时的前言,还是如第一次读一样,非常感动。

我承认:每次我读奥巴马的文字,都能感受到他流畅优美文字下的诗意,温柔和人性。。。

这样美丽简洁的英文不是经常能读到的,应该做中学生教材。

新总统是个大才子啊!

这是他写母亲的一段:

The exception is my mother, whom we lost, with a brutal swiftness, to cancer a few months after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She had spent the previous ten years doing what she loved. She traveled the world, working in the distant villages of Asia and Africa, helping women buy a sewing machine or a milk cow or an education that might give them a foothold in the world's economy. She gathered friends from high and low, took long walks, stared at the moon, and foraged through the local markets of Delhi or Marrakesh for some trifle, a scarf or stone carving that would make her laugh or please the eye. She wrote reports, read novels, pestered her children, and dreamed of grandchildren.

We saw each other frequently, our bond unbroken. During the writing of this book, she would read the drafts, correcting stories that I had misunderstood, careful not to comment on my characterizations of her but quick to explain or defend the less flattering aspects of my father's character. She managed her illness with grace and good humor, and she helped my sister and me push on with our lives, despite our dread, our denials, our sudden constrictions of the heart.

I think sometimes that had I known she would not survive her illness, I might have written a different book - less a meditation on the absent parent, more a celebration of the one who was the single constant in my life. In my daughters I see her every day, her joy, her capacity for wonder. I won't try to describe how deeply I mourn her passing still. I know that she was the kindest, most generous spirit I have ever known, and that what is best in me I owe to her.

Friday, November 21, 2008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钱?(2)

七月无奈,只好年年往北京跑,只是假期有限,刚住了几天就要往回跑。

三年前,用圣诞节和新年的假期陪老爸走访他的老友,到了北京顺义的“东方太阳城”,忽然眼睛一亮,这里水波荡漾,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新起的楼群,高不过5层,园内图书馆,健身房,会馆饭店,棋室舞厅,高尔夫球场,应有尽有。原来这是某大开发公司,去美国请来了佛罗里达棕榈滩的建筑师,设计的中国第一退休城。

老爸和老友东扯西聊,兴致很高,七月突然说:“爸,你喜欢这里,我干脆给你买套房,你在城里住腻了,就来这里换换空气,散散心”。大家都说这主意好,马上打电话给售房处,要了文件合同,交了1万元的定金,定了一套三期工程的150平米,3房2厅2卫的房子。

Thursday, November 20, 2008

中国人到底多有钱?

父母在,不远游。可惜,七月不孝,一个人跑到了大洋彼岸,将父母扔在国内。

前几年,搬进新房子时,就把原来的condo留下来,准备给父母养老用,这个condo有美丽的庭院,老式的壁炉,温暖的橡木地板,而且地点特好。一出门就是到芝加哥downtown 和China town的汽车,过马路就是芝加哥大学的东亚图书馆,这东亚图书馆可是全世界第一流的,中文书应有尽有,图书馆的边上是芝大医院和芝大体育馆。再走几十米,就是今天新总统,当年的参议院奥巴马的豪宅(其实也算不上毫宅)和密执根湖畔。。。可惜,老人家住了三个月后,誓死要回中国,说就是以后住老人院,也不愿在美国呆着。

Wednesday, November 5, 2008

草原上的诗人

10年前的那个夏天。在一个月里,他开车带着我,去了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密执根州的安娜堡,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加州的戴维斯和芝加哥的海德园。他刚完成了PH.D,好运气地找到了5份工作。他问:“那个地方你最想去?”“芝加哥的海德园”,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几个星期后,我为自己在芝加哥找到了工作,忙得连毕业典礼也没参加,把所有的财产装进了本田车的后车箱,来到了芝加哥。

他已经把房子为我租好了,在一座1896年建的凹字形红砖楼里,中间是个院子,开满了鲜花,两边的碎石走道很深很长。据说,当年芝加哥是根据房子在街上的宽度收税的,于是所有的房子两边的距离很窄,却是庭院深深深几许。进门后,就可以看见一盏铁铸雕花的的灯,温暖的光洒在斑驳的橡木地板上,深咖啡色的法式玻璃门隔开了客厅和饭厅,墙角是一个乳白色的三角柜,从一面墙的窗户里外望,我看见了不远处的一座日本式大屋顶的房子,我的心怦怦地跳。

Wednesday, October 8, 2008

吃饱了再睡觉

到老房子里刷门,干了两个钟点,回来后很饿,决定吃饱了再睡觉,明知非常不好,吃了一块软奶酪,一个鸡蛋,一小碗白菜汤,想想减肥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的。。。

那种软软的奶酪,总是让我看到美丽的田野,黑白花色的奶牛,带头金的姑娘。。。

没有居所的保罗. 策兰


他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圣经。诗篇137》

上帝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但是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毁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动物能够比较听话,悔过自新,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上帝选中了诺亚一家:诺亚夫妇、三个儿子及其媳归,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上帝告诉他们七天之后就要实施大毁灭,要他们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这只方舟要长300时、宽50时、高30时。方舟上边要留有透光的窗户,旁边要开一道门。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他们立即照办。

诺亚的长子闪的后代,被称为闪米特人。13岁的保罗施犹太教成人礼后不久给刚移居到巴勒斯坦的姑妈写信:“我属于闪米特族的犹太人,学校正在反犹,关于这我可以写一本300页的巨著”。

Sunday, October 5, 2008

城市与诗人(3)--- 没有居所的保罗. 策兰


这是一个天高气爽的星期天,密执根湖的湖水是碧蓝的, 几只水鸟掠过。草地依然青翠,野山楂鲜红的果实累累,墨绿的枝叶闪亮,风吹过,果子怦怦地跌落在地上。可到底是九月底了,有的树已经开始变黄凋零了,一片片落叶在阳光里飘浮。有人在湖边读书,遛狗。 过了沙滩,到了科学博物馆的后面,才发现是一片紫马丁的鸟巢,这是一种北美的燕子。有一条河,是1893年为了建哥伦比亚博览会,人工挖的。 河水的颜色是浓绿的,几片浮萍, 有人垂钓。岸边的树层层叠叠,遮住了天空, 几株红叶在一片绿色中妖娆醒目。粉色的玫瑰,金黄的菊花和粉兰色鸢尾花开满了一地,可半人高的灰黄色的芦苇却有离离原上草的荒芜和凄凉。 望过去, 河流没有尽头,与远处的天和树相连,一座三孔的石头桥横挂两岸。

不知为什麽,河水和石桥让我想起了巴黎的塞纳河,想起一首诗---《米哈博桥》(Le pont Mirabeau),是短命的天才诗人阿波利奈尔•吉洛姆写的,如今它被刻在米哈博桥头:米哈博桥下,塞纳河流淌,/我们的爱, /是否值得萦心怀 /但知苦尽终有甘来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敲响, /时光流逝了,我依然在/ ;想起了一个名叫保罗. 策兰的诗人,想起了1970年 犹太人逾越节的那一天,49岁的策兰,从他的巴黎几乎没有家具的寓所走出来,跨过了米哈博桥,走进了塞纳河,自沉了。没有人知道为什麽。他的房间里,桌子上有一本打开的德国诗人赫尔德林的自传,他用笔在下面一行字上画了一道:

“有时,这个天才走进了黑暗,沉没在他内心的苦楚中”。

很久以前,策兰写过这样的一首诗:

水如针一般
缝合起碎裂的
阴影---他寻找他的路
走向深处,
以求自由。


七月份的一天,我在加拿大的一个岛上。那天早晨,从梦里惊醒过来,只记得有一只黄色黑斑的蝴蝶在蓝天里飞,一蓬蓬芦花在一条河上漂。 几个小时之后,我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说我的犹太朋友Irene在夜里去世了。

窗外,是一片美丽的枫树林,清晨的空气里飘来湖水的湿气,太阳一点点地从水上升起,慢慢地把天空染成紫色,金色,红色,又突然被一块黑云吞没了。我开始读一本书:《保罗.策兰---诗人,幸存者,犹太人》,我翻到了他的《死亡赋格曲》---

他叫 把死亡奏得更好听些 死神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叫 把提琴拉得更低沉些 这样你们就化作烟升天
这样你们就有座坟墓在云中 睡在那里不拥挤

这首诗,就是策兰的成名曲,写给Irene的父亲,当时波兰的一个著名小提琴家,被纳粹关到集中营里,德国人命令他在犹太人做苦工时在边上演奏舞曲,然后,又将他杀害。

Friday, October 3, 2008

回忆克林顿

我来和老圣一起回忆克林顿:

来美国时,就带了两本书和几件衣服,一本书是惠特曼的《草叶集》,另一本是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到了美国,第一件是是坐了同学的车,买了个电视,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英语听力练好。打开电视,天天都是克林顿,92年,他刚当上总统,每天都有丑闻,可我一看他就想起惠特曼和草叶集。

上英语课,老师是个经常给华尔街写专栏的老美女,长裙拖鞋,无比潇洒。写作文,我想了又想,写了个题目:克林顿---当代惠特曼。老师惊奇无比,她问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说,克林顿是一种美国的原始精神,豪迈,勇敢,聪明,敢做敢为,又粗鲁,俗气,好色。。。他即像耶鲁的精英,又像你邻家的男人。我的老师说,你比美国人还了解美国人,你比谁都懂得克林顿。

陆温斯基事件后,我毫不惊奇,完全相信,觉得这就是克林顿,不这样就不是他了,看希拉里在电视上凶恶地骂那些共和党人,很可怜这个女人,连我都知道你丈夫,你还不知道?

可是,有一天,陆温斯基在电视上作证,说克林顿第一次约她时送了她一本《草叶集》,我一听,如雷轰顶,比尔啊比尔,我才是你的红颜知己啊,我万里迢迢从中国来,只带了一本草叶集,一见你就知道你是惠特曼,你是草叶集,可你干吗要用这个蠢胖女人证实我的直觉呢?唉!

满怀对克林顿的敬仰和失望,我在他的IT浪潮里毕了业,连校门都没出,简历都没写,工作就找到了,来到了芝加哥。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住着一对好看的黑人夫妇,两人都高大修长,尤其哪个年轻的男人,灿烂的微笑,优雅的风度,手里拿着几本书在芝大校园和我家门口来来去去。突然,有一天,院子里插满了他的照片,原来他在竞选州议员,才知道他叫奥巴马,然后,书店里到处是他的书,平时见不到他了,他从condo里搬到了附近的一个大房子里,那个大房子原来的房主是一个中国人。。。

再后来,黑帅哥又要竞选总统了,我犹犹豫豫地终于成了美国人,满怀罪恶感地说:对不起了,比尔,为了黑帅哥,我要抛弃你了。。。

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Adam Zagajewski

很久以前买了一本他的诗集,时时不经意地翻,却喜欢。只知道他是一个波兰诗人,才又发现,他的发表在《纽约客》上的诗---Try To Praise The Mutilated World,在9.11后很受推崇,他现在就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讲授另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同胞,1980年文学奖得主Czesław Miłosz的诗,对了,他是个犹太人。今天下班在车上读,意想天开,在一首《十二月》的书页上,胡乱地写了如下的句子:

九月即将过去
2008,9,29

在这九月的最后一天
我思乡般地怀念九月

城市的黄昏里
青翠的夏日
已经失去
夏日的阳光如花朵
从明天起
树叶变黄,坠落
如同飞鸟,如同果实

我会穿上厚厚的衣服
走另一条路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写什么,只是想,以后翻书,看到这页,就会想起这个九月的黄昏。

20年后

某一个六月的
早晨,
第20年后又一个
柔软的早晨
雾,和
猫的脚步
回忆着梦里
那朵
凋谢的花

或在黄昏
船泊在码头
我怔忡地看见了
你的眼睛
不,是颗星
升上天空
那时我们年轻
眼睛如同星星
我的叹息如水

20年后
我能给你的
只是断断续续,若有似无的
思念

Friday, September 19, 2008

如何拯救计算机

上周末,下大雨,我却正好把笔记本放到窗台上,淹了个透,机器当时就死了。

千万不要以为机器就是死了,马上把电池板卸下来,在干燥的地方放一个星期,为的是让机器干透了,再试试,我现在又用它上网了。。。

买台机器不算太烦,当然要花钱,可文件才是真正的宝贝。

本来不抱希望了,天天背着公司的机器上班下班,今天想想最后再试一次,居然活了,真高兴。

平常的日子看似枯燥,可是,任何小事情带来的不方便,都会让你由衷地感到烦躁,沮丧,所以说:平安是福。

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管风琴手记》

慧元在这里还讲了许多巴罗克时代的音乐:那个成了北德意志管风琴学派代表的布克斯特胡得,在和声上剑拔弩张,如玻璃碎裂般的尖锐刺耳,苦涩里却有着凛冽嶙峋的力量和自信。法国老古董拉莫,碎浅凌乱的声音如“阳光碎成千军万马,追赶将逝的黄昏”。意大利人维瓦尔第如撒令人无法抗拒,还有健壮,伶俐,明亮,清脆的海顿,让你像一只船沉入海底的]比贝尔。

在夏天即将结束时,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又在去天涯海角的旅途上,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向北飞驰,空气里弥漫着海洋的咸腥,潮湿的灰砾地上长满了蓠蓠荒草,落寞闲散的渔村延岸蜿蜒。突然,一片无迹的海水迎面扑来,一刹间,我知道我终于到了世界的尽头,土地和海水的交界处。被鲜花覆盖的小木屋里有音乐,夕阳下有归航的船,海那边是天空,这个夏天是美好的。

Saturday, September 6, 2008

上帝和达尔文今天又在田纳西的德顿市相遇

刚才出去买咖啡,发现了这个故事。我最近手臂受伤,不能写太多字,我一点一点写,故事太有趣。哈哈,科学也是一种信仰啊,人们为此也可以不科学啊。。。
----------------------------------

(1)

德顿市(Dayton)是美国田纳西州瑞县(Rhea County, Tennessee)的县政府,是一座只有6000人的小城市。1880年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只有200人的小村落,不久,南方铁路公司在这里通了火车,人口迅速增长起来,变成了一个小城市。可是大萧条时期,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不得不离开乡土, 城市衰退了,死气沉沉。有几个市民领袖不甘心,就在这里修建了一所高中,那时,方圆几百里只有小学校,于是,人们搬到这里,孩子们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市中心,有一座美丽的红砖楼,白色的拱窗,大铁钟嵌在每一面墙面上,顶部是一个八角形的,铜绿色塔楼,这就是建于1891年的县法院。

2008年,美国劳动节的长周末,平时很安静的小城突然热闹非凡,成千上万的外乡人蜂拥而来,市中心的广场上出现了很多小摊贩,卖各种食物和纪念品。县法院门前更是人山人海,排起了长长的队,人们手持鲜花,蜡烛,交头接耳,兴奋地议论着。

法院后面的一面石灰墙上,显出了一个人形,他高高的额头,长长的胡须,仿佛穿着一件空大的袍子,似乎是个幽灵,在广大的世界里长途旅行后,悄悄地降落在这里,无声无息。不料,被一个眼尖的人认出,并把这个消息传向世界,人们从四面八方随即涌来。

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挤到了最前面,她握着孩子的小手,抚摸了墙面,和那个幽灵般的人形,然后激动地说:“我让我的女儿触摸了墙面,从今天起,达尔文的能力就可以纯洁她不完美的基因。 亲爱的查理。达尔文啊,原料我,原料我曾对你的物种进化论怀疑过。今天,当我亲眼看见你在你被羞辱的地方向我们神奇地显现,我对你的信仰将再不动摇。科学论证法,坚守你的荣耀和威力吧!”(Sounds really like touche, isn't it? :-)

另一位动物学家排了16个小时的队,看到了印记后,说:“我从未像现在一样靠近达尔文”。

还有人捧着达尔文的像片,和墙上那个人形比较着。

有人看看达尔文的照片,却说:“这不像达尔文,而是像古尔德啊”。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1941年9月10日-2002年5月20日)是一名美国古生物学家、演化生物学家与科学史学家。是一位科普作家,坚定的达尔文主义者,写了很多书宣扬达尔文。

古尔德出生于纽约市皇后区,父亲伦纳德为法庭速记员,母亲埃利诺是个艺术家。古尔德五岁时,他父亲带他到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恐龙厅参观,这是他最早接触到暴龙的时刻。

暴龙(Tyrannosaurus)又名霸王龙,模式种与目前唯一的有效种是雷克斯暴龙(Tyrannosaurus rex),或称雷克斯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性恐龙,身长约13公尺,体重约7公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化石证据显示这群恐龙在很早期已经分开进化,对暴龙的兴趣,使犹太人古尔德放弃了对上帝的信仰,变成了无神论。

面对这群经过长途跋涉,坚信物种优选法择的人,市里一个叫麦克依的牧师说:“这不就是墙上的一个斑痕吗?这些人昏头了吗?我祷告上帝开他们的眼,让他们知道这一切是多荒谬”。

“不!看着达尔文的脸!这个印记是经过无数年的进化形成的,为的是向人们宣告达尔文的荣耀!”微生物学教师珍达说,她带领学生在这里举着蜡烛静默了72个小时。

一个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老人站在一边,她想起了83年前的那个夏天。。。

《管风琴手记》

我还有一盘兰多芙斯卡的羽管琴《哥德堡变奏曲》,兰太太坐在三层键盘的华丽古钢琴前,乌黑浓密的头发向后挽成一个蓬蓬的髻,红色的拖地长裙,犹太人特有的鹰勾鼻,即像女皇,也像巫婆。多年前曾勉强地听了一遍,就扔在一边,再也没想起这位弹羽管琴的奇女人。 可慧元谈起她来总是兴致勃勃的,我就又去读了很多她老人家的故事,耐心地听了很多羽管琴的音乐。慧元酷爱羽管琴:“它们满身繁华雕饰,形状扭捏,琴体反而不起眼。。。然而在这阴弱衰朽之物上,曾经有那么饱满的音乐般旋”,“那大如鹅卵石的声音,一粒一粒掉出来,冰凉凉地堆积在脚下,轻轻滚动”。(羽管健琴二题)钢琴家傅聪是这样说的:“兰多芙斯卡的确是个大学者,大艺术家,可以说她是近代钢琴演奏上的一个划时代人物,她把古钢琴时代的那种精神,那种已经淡忘了的很多东西,重新发掘出来。她本人有很强烈的个性,有很强的说服力,有那种authority(权威),这种权威来自强烈的感性和高度的理解。”

我还爱看慧元笔下的图雷克,被称为巴赫最高女祭司罗莎琳-图雷克,讲课时喜欢穿一件灰色的衣服,那衣服在夕阳照耀下变换着色泽,看上去像一只小河马;她说她在17岁时受到神启,突然昏了过去,醒来后就知道如何弹巴赫了; 她去教堂祷告,却不喜欢站立或跪下,还喜欢读乔伊斯和博尔赫斯的书,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要打电话反对伊拉克战争。。。巴赫并不能将这个世界变好,却能将一个普通的女人变成某一种偶像, 巴赫巴赫,永恒的巴赫啊!

Monday, September 1, 2008

《管风琴手记》

我有一套巴赫的康塔塔全集,康塔塔是意大利文,原意为“歌唱”。巴赫时代的莱比锡,是一座拥有三万居民的繁华商业城市,有五座教堂,巴赫经市议会任命成为“圣托马斯堂和莱比锡乐正”。宗教康塔塔在莱比锡的路德教派礼仪中很重要,各教堂全年共需要五十八首康塔塔,另外还有耶稣受难日用的受难乐,三个喜庆节日的晚课经所用的《圣母尊主颂》、市议会一年一度就职仪式所用的康塔塔,以及一些临时用的音乐,如葬礼经文歌、婚礼康塔塔等。说起来,这老头是个真正的“御用文人”,1723至l729年间他创作了四套全年用的康塔塔,每套约六十首,但其中许多都已佚失。慧元总是说要想了解巴赫的风格,就一定要听他的康塔塔:“慢而长的声音非常之多,多得面目相似,像难以区分的水流,汇成无边的海。管风琴其实非常适宜这样的声音。然而这漫长的线条和气息,却又与多数人熟悉的歌唱性旋律不同。它既对位又松弛,舒展中不时露出奇崛之意。”(巴赫的《十八首众赞歌》)

Sunday, August 17, 2008

《管风琴手记》

可是,没有这份痴心,又如何能走进巴赫的深处呢?这个窝窝囊囊,抽烟斗,发脾气,有一大堆孩子要养, 乐意为五斗米折腰的汉子将内心恣意汪洋的惊涛骇浪刻意地藏进了那由无穷无尽对位,复调,赋格建筑而成的城堡里。 慧元如同一粒不小心敲开阿里巴巴大盗宝库的小芝麻,惊讶于里面的辉煌美丽,流连忘返,乐而不疲,揣度着巴赫爷爷的一招一式的胸壑风云。

比如,巴赫的四十五首管风琴曲集,从那些充满了“thee”,“thy”的赞美诗里,她却听出了他关注一些特别动心的字眼,有一首歌叫“去年逝去”,那是因为巴赫为时光的死去伤心不已,写出的一首无与伦比的哀伤之曲。这个巴洛克风格的集大成者,却是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而且,他的悲哀和欢乐是你中有我,雪雨共融的。因此,在《马太受难》,《约翰受难》和《b小调弥撒》中,“那张扬而且滂沱的音乐,对应的正式哀婉的歌词”(巴赫的《四十五首管风琴曲集》)其实,这也正是基督教的精髓,死是为了复活,得以永生。

Wednesday, August 6, 2008

公司生活

其实,很不愿意细想我的职业生活,说起来,也算是很不错了,就一般标准来说,我挣的钱算是最高线位了,比一般小老板也不少了。可是,职业生活确实乏陈可述,说到底,养家糊口而以。

IT越进步,技术就越复杂,对工程师的要求就越高。你要样样精通,真正的要点是要把不同的程序组装到一起去。经验和能力是不成正比的。

我在各种公司都做过,也就是头几年兴致勃勃,然后,要么是压力重重,要么沉闷乏味。今天,和罗兰说,她年轻,还是要多念书,22岁大学毕业,做5年,就可以成高级工程师了,不做管理,这辈子就是这样了,忙忙碌碌,却不再有‘前途’,还要经过裁员,失业等等经历。。。女人还可以生孩子,男人就是个工作机器了。

生活不是靠思索,而是靠能力,我喜欢生命力强,对生活有兴趣的人,比如爱打扮,爱美食,爱干净,总之,热爱物质会给人很大的动力和能力,那些不爱物质的人都是无趣,无能的人。

Tuesday, August 5, 2008

Monday, August 4, 2008

《管风琴手记》(3)

不久前,慧元给了我她的第二本《管风琴手记》,我在上下班的汽车上读这本书。这实在是极繁忙的一年,每一天,都要发生很多事情。比如:当我的汽车拐上密执根湖畔大道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那个早晨,我几乎头脑麻木,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又有一天,我正在听一首巴赫的管风琴,车子里的黑人突然爆发出一阵快乐的掌声,原来,车子正经过一个叫奥巴马的伊利诺斯议员的家,哪一天,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竞选人。我断断续续地读,初夏的芝加哥格外地凉爽,阳光透过了翠绿的枝叶,斑斑点点撒满了一地,若有若无的音乐时而响起,时而间断,大千世界的悲欢人生和甜酸苦辣,瞬息即逝,可天边那一缕彩虹,却满怀悲悯,不时地随着音乐,明媚地出现。

在这本书里,慧元一如既往,谈着巴赫,谈着管风琴。只是,她是渐行渐远,隐隐地走进了一片水草丰盈,牛羊肥美的天籁之地了。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只有心惊:

“听管风琴常常是个苦差,我并不每天都听,但偶尔一听,觉得好过所有的声音。那微微荡漾的笛声,那不禁手捉的缥缈乐意,让人心大悲大乐”。

“在教堂里,有多少个守琴守灯长坐的时辰,我被那繁复的声音侵蚀,坠垮”。

“生命在那风声中徐徐长高,好像上接天界,然而那不是自大之意,我们飞起来,只是因为轻盈”。

Friday, August 1, 2008

《管风琴手记》(2)

慧元给我她的第一本书《北方人的巴赫》时,我正在德国的南方,巴赫的家乡。每个周末,我都会坐火车经过一片片田野,一个个小镇,城市。时值深秋,橙红金黄的树丛里有一幢幢简朴矮小的小白木屋,窗户上挂着蕾丝花边窗帘,台阶上堆满了整垛的木柴,小小的庭院里鲜花盛开,洋娃娃般的孩子长着麦子色的柔软的头发和海一样蓝的眼睛。河畔有古老的石磨和风车,广场上农夫叫卖着新鲜的瓜蔬,弯弯曲曲的石子铺就的老街上,隔不远就是一个拴马的石墩,一家接一家的小小百货铺,糖果店,肉铺,棺材店。山坡上中世纪的钟楼和城堡在蓝天和阳光下如同一片流丽汪洋的海市蜃楼。

有一天,我甚至去了巴赫的故居,门前是一座青铜塑像,他的细琐的卷发及肩,有一张敦厚多肉的大脸。老屋是姜黄色的石墙,咖啡色的铁窗,几只鸽子落在了房顶的气窗上,房间里有柏木的老桌子,上面放着盏银制的煤气灯,雕花的桃木椅,床上铺着蓝底白花的单子,边上还有一个小木摇篮,一架风琴和许多乐谱。我站在门外的草地上,想着这个300多年前的德国人,又想到300多年后,他的音乐感动了一个中国女孩子,她写了一本有关他的温暖有趣的书。

Wednesday, July 30, 2008

七月读书---《管风琴手记》(1)

这个夏天实在忙,所有的书都是在上下班的汽车上读的。---题记

(1)《管风琴手记》

有一年的夏天。我突然说:“我要到北方去了”。

于是,我从美国的芝加哥来到了加拿大的京士顿,再沿着圣劳伦斯河,开始了我的北国之旅。

那是开放在我身体深处的一朵红罂粟花。很久以前的某一个下午,一粒种子从一首钢琴曲里勃然飞出,穿过了一间充满了阳光和灰尘的房子,落到了一本破旧的硬皮书上。

那本书是讲一个叫格林。古尔德的加拿大钢琴家的故事,除了弹钢琴,他还写诗,我正读到他的《北方的理想》:

“我在9月底从Churchill飞到北部Southampton岛上的珊瑚港口,雪已开始下落,覆盖了大部分的土地。。。 那一望无际的平坦雪原让我震惊,它似乎绵绵不尽。。。 ”。

“我总是想起那些长长的夏夜。雪化了,野鹅和野鸭成群往北方飞。太阳升起的时候,空中还有最后一丝微光在闪。我喜欢坐在湖边,看那些鹅和鸭子安安静静地绕着湖飞,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平和的四周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样的时光永远不要结束。。。”

那粒种子就通过这些诗句进入了我的身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我的血肉的滋润下,一点点长大,含苞欲放,香气腾腾,用红罂粟花般的宿命诱惑着我,直到我到了古尔德的北方。

北方有纵横的河流湖泊,漂浮着一块块岛屿,岛上长满了浓郁稠密的枫叶树,收获的时候,孩子们会唱:枫叶糖,甜又甜,甜甜的枫叶是我的爹。北方有鱼,鲸,白绒绒的北极熊,北极熊在冰上猎物,几个小时守候在一个冰窟窿边呼吸。有窄叶棉花草,那是一种茂盛生长在潮湿土壤里的,开着毛茸茸小白花的植物。有柳雷,这种鸟栖息在柳枝丛里,长满了羽毛的脚爪可帮他们抗御严寒。有喜欢沙石地的灰柏,它的果实只有在熊熊大火里才会裂开。还有无性别的粉虾,他们出生时是男性,大概三岁左右,变成了女性,它们是用来作鱼饵的,和螃蟹相反,女性的粉虾更好吃。北方的北方还有冻土层和针叶林,那里人烟绝迹,只有青草,苔藓,地衣和松柏,在皎洁的星光下,生生不息,亘古如斯。

北方有一种当地食物,叫做Cipaille,类似于中国的馅饼,里面有牛肉,鸡肉,和熏肉,还有菜,包在面里,在烤箱里烤熟。北方还有美丽的城市,桥梁,各式各样的房子被漆成了五颜六色,陡峭的屋顶上开了很多窗户。北方有许多大石头建的教堂,神秘的拱形玻璃窗上画着玫瑰,羊群,圣徒和天使,金光闪闪的水晶吊灯下是一排排红丝绒的长椅,人们虔诚地坐在那里,圣乐顺着镂花的石柱,向天空升腾。

这圣乐是从一架有许多管子的管风琴里响起的,它让我想起了那个下午,那首巴赫的钢琴曲,那个弹巴赫的古尔德,还有酷爱巴赫,古尔德,管风琴的马慧元。

Sunday, July 27, 2008

Ted Hughes

Born 17 August 1930 in Mytholmroyd, Yorkshire, England.

Educated at Mexborough Grammar School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where he studied English,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His first book of poems, The Hawk in the Rain was published, to critical acclaim, in 1957.

Appointed Poet Laureate in 1984.

Died 28 October 1999.
---------------------------------

From the beginning Hughes’s poetry has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al world. Implicit in this relationship is the belief that man has alienated himself from the “Energies” or “Power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cannot find the way to reconciliation. Hughes believed that man’s place is in the natural world. He once said that,

“the whole world of nature...is of course what we have to live in, and what we are part of, what we grow out of”.

Hughes’ career as a poet can be seen as an endeavour to heal this split by finding a way of reconciling man with the natural world. There is a gradual development in his poetry from a preoccupation with identifying and describing alienated man and the natural energies, to a celebration of wholeness of being.

And in Birthday Letters it would appear that the creative energies released by the artist’s imagination do appear to be the restorative vehicle Ted Hughes uses in an attempt to heal the split between himself and Sylvia Plath by confronting aspects of their relationship from a very definite personal perspective. However, the dominant motif that runs through Birthday Letters is one of separation, of something split, of something hidden and not reconciled. The imagery is often very physical and violent. So the healing process would not appear to be one of reconciliation - this would obviously be impossible - but one of understanding.

Tuesday, July 22, 2008

街头碎语

今天早晨没会,路过麦当劳,就要了一份早餐,坐在那里慢慢吃。我第一次到芝加哥,就在这里吃得早饭。那时,里面还是旧的格局,满墙都是猫王的照片,唱片,屋子中间还有他曾开过的红色卡迪拉克,人很多,嘈杂得很,非常热闹。前几年这里重新翻盖了,把猫王的车和照片放到了一间单独的玻璃屋里,人们只能从外面看。这实在太杀风景了,麦当劳和摇滚乐是美国的正宗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就是开着红色的敞篷卡迪拉克,放着惊天动地的摇滚乐,饿了就到路边的麦当劳吃汉堡,喝可乐。本来,生龙活虎的店铺现在成了冷冰冰的博物馆,这个设计师真该死。

一去办公室, 马克就让我 看log file, 说系统出故障了,用户不能正常操作。我一看,是数据库的空间满了,进不来,所有的操作都过时报废了。一问,是数据库组在做一些不该这个时候做的事,让他们把操作停下来,就好了。

这一来,就到了中午,今天天气好,就想在外面走走,一走就走到了Whole Food, 随便拿了张报纸,找了个面对窗户的座位,看报。结果这是一张芝加哥同性恋协会的会报,上面全是同性恋的各种消息。第一版就是卢本森主教一张无比痛苦的脸。这个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主教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挑战者,他和结婚多年的妻子离婚,最近又和同居多年的男友正式结婚。结果,大家也不知道能拿他如何。天主教堂正在伦敦开年会,不请他,他就自己直接去。我很同情他,也佩服他,他是真心实意为同性恋人群争权益,理解和正常的社会地位。我很早就看过他在电视里说,同性恋人也是神的儿女,也和正常人有一样的权利。

报纸上还有一条一个女歌手,演员去世的消息。她也是同性恋者,前几年是演艺界正在上升的红星。2006年,突然发现上颚长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癌,开刀,化疗,眼睛也瞎了一只,还是转移到脑子了,才30岁。生命本已短暂,又连最基本的寿数都享受不到,经受这么多的痛苦,折磨。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下班了,在车上读奥地利女诗人英博柯·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 1926 奥地利-1973意大利罗马)的诗:

爱情胜利,死亡也胜利,
时间过了又是时间。
我们一无所有。

只有星辰向我们垂落。反照而沉默。
然而,后来那关于尘土的歌
将把我们超过。

Sunday, July 20, 2008

三宝饭

7点钟就起来了,想早一些去Home Depot,要退掉两个不合适的门,再买三个合适的,尺寸量好了,还要买窗上的装饰框,dry wall。。。长长的一张纸上写满了。

天气很闷,是芝加哥典型的夏天,又要搬东西,我干脆把头发胡乱扎起来,衣服也没换,踏着木拖鞋,就出门了。嘻嘻,上帝保佑,别让我这副德性碰见谁。

这个Home Depot离中国城很近,边上就是一个收容流浪汉的地方,一大早,他们睡醒了,吃好早饭,就又到街头流浪了。我去大家发买菜时经常看到他们,推着一个小车,上面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有时也到哪里买东西,比如广东点心,皇上皇的烧烤,还有一次,一个人买了两只大螃蟹。

商店里的人不算多,可找来找去,一切都买好了,也快12点了。我着急给装地板的工人买午饭,想想就又开到了中国城。临下车时,又犹豫了一下,我这鬼样子可别碰见熟人啊。

这是芝加哥的老唐人街,不小,前前后后也有4,5条街。餐馆是一家连一家的,一会儿开张,一会儿关门,广场上总是推满了恭喜开张的花篮,挪来挪去罢了。可也有几家店,是一直生存下来了,和10年前我刚到芝加哥的时候相比,规模是一样的,客人也差不多,只是价格涨了近50%。

长城是一家广东烧烤店,很小的一个门面,里面的摆设很土,就像上个世纪80年代任何一家县城的饭店。店里所有的员工都是女人,包括那个烧烤师傅。我尝过几家,还是觉得这里最好,琵琶鸭鲜红油亮,葱花鸡雪白肥嫩,叉烧汁多软糯,还有烤乳猪。我喜欢盒饭,今天就准备买这个。

一进门,屋子里满满的,最大的那张圆桌上全是警察,他们大概是来吃business lunch的,有个矮胖的男人要了半扇烤乳猪,正在打包呢,用红纸包上,一定是送礼把。老板娘认识我,就过来招呼,我说我要两盒三宝饭,菜要多一些,她就给我切了1/4只白斩鸡,1/4只烤鸭,和一条叉烧,又在米饭上放了一层青江菜,再浇上汁,还给我包了两碗鲜汤,一共才不到12块钱,实在是实惠的。

出门的时候,我突然在橱窗里看到自己的形象,竟然满心欢喜,象是回到了中国。那时,就是这样随随便便地跑到大街上买吃食,买下一顿的饭,再回家吃。

Saturday, July 19, 2008

India House


我对印度一直是神乱心靡,却又不知道为什么。

小时候,看印度电影,那些美丽的姑娘个个都是仙女下凡。睫毛长长的杏眼,圆润的臂膀上挂满了金银镯子,赤着的脚在鲜艳飘洒的莎丽下行走如飞,额上那一点红,让我想起了过年的糖馒头,只是糖馒头很白,她们却是浅黑色的。

我一向认为西装西裤啥的是人类文明的最大堕落,穿在身上又不舒服,也不好看。古希腊人的棉布裸肩褶裙,阿拉伯人的白色亚麻布直筒长袍和印度女人如花如云的莎丽,才是美轮美奂的华丽衣服。

我最爱吃的饭是印度饭。那些鲜红的,碧绿的,姜黄的咖哩,月桂,小茴香,孜然,总是让我想到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极乐世界,笑颜常开的大肚皮如来佛,一定是每天吃着这样的美味佳肴吧。

我喜欢波士顿的NewBerry街上一家馆子的羊肉炒饭,是用Sona Masoori米,和羊肉丝,洋葱炒熟的,颗粒饱满,滑润,盛在一个小泥盘子里。店里灯光幽暗,木凳子上是各色绣花的坐垫,淡淡的香总是让我昏昏欲睡。

在北卡的罗利,蓃马开了了一家小小的印度餐馆,我每次去,就叫他泰戈尔,他长得可真象泰戈尔。他见我这样喜欢泰戈尔,又喜欢Masala chai,就一定亲自给我做一壶茶,一个小银壶,上面雕着祥云,一个同样的小银杯放在银盘托上,他说要用红茶,月桂和牛奶慢慢地煮。然后,他就给我讲他童年的故事,我就想起了泰戈尔的诗:“我的昼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 在黄昏中,这花成熟为一颗记忆的金果。”窗外,是南方才有的蓝得让人思乡的天空。

昨天,我沮丧之至。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却没有说明书,我连猜带蒙地改了很久,在那里放了两个月,用户也不测试,该交货了,又说缺了一些功能,我实在不知道啊,可又还是很内疚。下了班,我磨磨蹭蹭地走在大街上,满怀心事,就看到那家India House了。矮矮宽宽的大窗户,窗台上是各样的木雕,乌黑沉重的大门,银花的把手,里面桌布雪白,烛光点点。我不知不觉地走了进去。

出来后,我一半伤心一半喜悦。芝加哥的高楼在星光和灯光下灿烂辉煌,我却想着恒河,想着那片奇诡,迷惑的土地。

Thursday, July 17, 2008

TNND

本来,一直觉得现在的工作很舒心,也不容易,可是没有太大压力。结果,这两天情况有些紧张,不是我的错,且让我很没面子。第一,没有tech spec, 我是盲人摸象,程序写好了放在那里两个月,没人测试,昨天要release了,发现有几个功能没有,可我不知道啊,这本来也没什么,补上就是了,可上面不高兴,就赖在我头上,我很冤。

不过,也借此警惕一下,万事不能掉以轻心,可心情实在不好。

Tuesday, July 15, 2008

马兰头

马兰头

谁给我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阳春三月的江南女子
把我捧到怀里
戴上玫瑰红的披头
嫁给了一个叫豆干的男人

在水乡的炊烟里
和八仙桌上醇香的花雕
我们相依相伴
活过了世世代代

Sunday, July 13, 2008

46街和Camplain路的交口




这段日子,忙着修不久前从银行手里买下的一个老房子,几易主人,它终于在100年后的一个春天,宿命般地流落到我的手里。从现在的格局上看,最近的一次修理大概发生在上个世纪的7-80年代,近3000平方英尺的房子里,包括4个卫生间,都铺着各色年代不一,丑陋肮脏的地毯,门窗上至少有10几层厚厚的漆,只有经过了一个世纪仍然洁白晶莹的大理石墙面,暖房里的斑驳破裂的花瓷砖地,雕花的楼梯和壁炉上5个马头托架,还微微地透露出当年的美丽和殷实。

拿到钥匙的第一天,我就把所有的地毯掀开了,不出我所料,底下是已被磨损了的橡木地板。我的翻修计划里,第一项就是换地板和门窗。

于是,天天下班后就开始在家,老房子和建材店之间来回穿梭,买这买那。

一个月后的今天,我们终于把所有的地毯掀掉,后翼的门窗拆除了。

早晨,我要去46街的一个店里买地板,离家不算远,可我也从没去过。

这一带在上个世纪初时,是芝加哥高尚住宅区,当时的朝阳工业--屠宰场多在这里。那时,芝加哥平均每户都会有一个人在这个行业工作,如同今日的IT业。这里的马路至今还是当年的样子,70年代,黑人搬进了这一带,市政府又为穷人建了许多福利房,就成了芝加哥黑人最集中的区域。

我开过了头,就顺势拐进了旁边的一条小道上,想打个掉头,却如蒙太奇一般,突然置身于另一个空间了。

我首先看到的是一大块空旷的草地,沿着废弃的房子,在阳光下裸露着,一棵被雷劈开的树,枝丫掉在地上,几幢破房子被铁丝网围着,窗户上钉着木板,一辆锈烂了的破车和几个垃圾桶孤零零地在那里,也不知是否还有人住。街上安静极了,连空气都是凝固不动的,一个男孩子牵着三条狗孤独地往街尽头走,路边的一蓬蓝紫色的野花在阳光的碎影下如同一只只纷飞蝴蝶。

这里是贫民区,在七月的骄阳下,是如此地忧伤,死寂,荒凉,如同南方的洪水,飓风和乡愁。

Lord why was I born in Mississippi
when it's so hard to get ahead
Lord why was I born in Mississippi
when it's so hard to get ahead
Every black child born in Mississippi
you know the poor child was born dead

我开回到大街上,哪里是整齐漂亮的一排排石砖小楼,家家门口鲜花盛开。

Saturday, July 12, 2008

买菜

吃完晚饭,我说:“去Petes吧,好久没去了”。

Petes是去年偶然发现的一家墨西哥超市,其实,离家很近,附近的朋友周末都在这里买东西,价格也便宜。我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生活得很闭塞。

一下子就喜欢上这里了。首先是门口的那张墙壁画,占了一面墙,是极鲜艳的海蓝色和孔雀绿的底色,上面有海洋,陆地,树木,各种动物,和棕皮肤,丰满妖娆的女人,长长的黑发,羊群依偎在她的脚下,鸽子落在她的乳房上,鱼儿游在她的腰间。我喜欢圣经里伊甸园和诺亚方舟的故事,这幅画正是我想象中的诺亚重建的伊甸园,因为没有苹果,只有女人和牲畜。

里面的苹果却是又大又艳的,我喜欢那些鲜亮怪异的热爱水果,紫红色的无花果,仙人果,黄灿灿的木瓜,芒果,还有小小的鳄鱼犁,黑黑的疙砺疙瘩的皮,里面是宝石绿糯糯的肉,核象佛珠一般。还有茁壮的包菜,肥厚的柿子椒,玛瑙一样晶莹的番茄。。。

我热爱一切饱满,多汁,柔软的东西,比如乳房,比如果实,比如花草。。。

我也喜欢那些墨西哥的女人,她们结实朴素,蜂乳肥臀,热气腾腾的。带一群孩子,见到什么就往车上放,很快就堆满了一大车食物。她们总是让我想到土地和欲望,恍如隔世,那些关于谷物、节气、河流和妖魔鬼怪的诗歌和神话早就失传了。小时候我的房里贴过一张画,是一个面部模糊,身体弯曲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孩,坐在大地的中央,四周是乱石瓦片,锈了的锄头,破碎的陶罐,画的名字就叫祖先。我一直相信,我们的祖先是一群刻苦耐劳,烧火做饭,生殖繁衍的女人。

买完菜,突然下起了雷阵雨,我在门口站着,才发现,红泥粗陶大花盆里的花朵开得正鲜艳。这里一切的生命都是欣欣向荣,丰盛热情的。

今天是一个美丽的夏日。

Thursday, July 10, 2008

旧地重游

对这次去开会是盼了很久的,不是要开会,而是旧地重游,已经准备好了经受感情风暴。

Mark开车,我不想说话,他就问我,我只好叨叨。他不停地讲他的男朋友,他们的新孩子---那个卖油炸鸡,海鲜杂烩的南方餐馆,我说我一定去吃。chiristina同车,穿的到处都露的让人不舒服,我不喜欢她,50多岁的人了,永远打扮得像17岁的女孩,妆化得隆重得要命,又笨。。。我简直无法掩饰我的厌恶。

到了Carmel,离开会时间尚早,就直接去旅馆了。这个旅馆我住了很多个月,每一个细节都知道。一进门的壁炉,早餐厅,游泳池,同样的季节,空气里同样的味道。

进了房间,桌子,沙发,床还在同样的地方。。。我犹豫地想是不是给Tom写信,实在不知如何写起,算了吧。

去开会,透过玻璃窗,我注视着窗外的花,桔色的和紫蓝色的花在夏天闷热安静的空气了一动不动。多少年前,我也是这样呆坐着看花,心绪起伏的。那时我很快乐。一切都没变,除了我。 我突然想写一首诗,可想来想去,只写了一句:那年的夏天。

那年的夏天,这里还有很多鹅,一点也不怕人,一群群大模大洋地站在草地上,用好奇的眼睛打量你。 那年的夏天,我也用好奇的眼睛望着他们,我们对望了很多时辰。

他们问我是否第一次来这里,我说第N次,真是第N次。

晚上我很想自己去城里看看那个雕塑,那家有天下最好吃蒜茸面包的意大利点心店,红丝绒的椅子,缀着很多宝石的的吊灯,还有卖糖的铺子, 可一定要去Brain家里野餐,只好去。Brain住在一个3000 sq feet 的大房子里,院子很大。不过,我对这一代的房子熟悉极了,不进去也知道里面如何,典型的美国中西部的中上层生活,家家户户都差不多,后院有烧烤炉子,三个车库,厨房连着休闲房,一定有个很大的平面电视。

野餐时就一直想赶快回旅馆,告诉Tom我在那里,告诉他10年后我来这里,为的是把他10年前建的项目统统拆掉。好容易回到了屋子里,竟然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一夜没睡好。6点钟起来去吃早饭,还是同样的东西,我只吃大麦粥,加上糖,核桃仁,葡萄干,我想起从芝加哥到这里一路都是平坦的麦田,太阳一出来,田野非常地清香。餐厅里的电视放着,我甚至想起很多年前我吃早饭时的电视内容,那一次是印第安纳发水,我马上打电话给Andy,那时他在宾州。。。

太阳下一切如旧,星巴克咖啡店,那个巨大的超级市场,街对面的一片房子,可是人已面目全非,鹅也不见了。

就是这个故事:

http://july-myblog.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18.html

Wednesday, July 9, 2008

(三)刘彻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为了不虏书香门第的祖风,七月从小也在老爸的谆谆教诲下胡乱地读了几本史书。不料却发现,凡是那些野心勃勃,心黑手辣,好大喜功的开国君王,都让我十分厌烦;而他们的懂风花雪月,能诗琴书画,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败家子孙,却很得我心。

所以,我看到他老人家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激扬文字,很是幸灾乐祸。

而我最讨厌的,就是汉武帝刘彻。

据说,武帝即将诞生时,他爹汉景弟刘启梦到刘四儿,也就是那个泗水无赖,他爷爷刘邦对刘启说,孙啊,要是生个小子,就叫他野猪吧。于是,这位未来统治了中国54年的皇上,就叫刘彘。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他的祖奶奶吕后,把戚夫人斩去手脚,薰聋双耳,挖掉双目,又以哑药将她毒哑,再抛入茅厕之中,称为“人彘”,意为人中之猪的故事。

刘猪很得祖奶奶的真传,当了皇帝后的第三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猪大怒,满朝文武都认为他罪大,全家当诛,司马迁则为他辩护,认为李陵以少敌多属于英雄行为,而且投降也肯定是假降。结果猪就把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太史公投入牢狱不说,还割了他的命根子。以至于司马迁痛不欲生,说“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很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鸟同唱。可猪偏偏对一个叫董仲舒的混蛋言听计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实为中华文化专制的始作俑者,害得两千年后中国人还在为民主抛头颅,洒鲜血,在网上拼打厮杀,骂爹操娘,猪是“怎一个混字了得”!

猪还有遗传病,既贪女色又好男色,相继所宠幸的竟是或姐弟俩,或兄妹俩,或兄弟俩。《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可以说是一本同性恋风流帐,详尽地记录自高祖刘邦直至武帝刘彻这五代西汉皇帝的同性恋韵事。他休了金屋藏娇的阿娇,封卫子夫当新皇后,又和她弟弟卫青在厕所里眉来眼去,还和小白脸韩嫣、韩说兄弟俩同吃同睡,形影相随,就连驰聘疆场,威名冲天的霍去病也是他的男宠呢。猪爱上了宫廷乐师李延年,他为猪起舞,唱自做的一首新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猪长叹:“世间哪有你所唱的那种佳人?” 延年说,是我妹妹。猪赶紧招她进宫,果然是沉鱼落雁、妙丽善舞,遂纳李氏为妃。

可李妃不久染病,随即死去。时值秋日,猪坐在舟中,见夕照西斜,远山凄凉,不禁想到李夫人生前的种种好处,于是写了一首《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没想到很多世纪后,有一个叫庞德的患有精神病美国诗人喜爱这首诗,就把它改写成英文,名为《刘彻》:

丝绸的窸窣已不复闻,
尘土在宫院里飘飞,
听不到脚步声,而树叶
卷成堆,静止不动
她,我心中的欢乐,长眠在下面:
一张潮湿的叶子粘在门槛上。

结果《泰晤士报》的评论员吃惊地说:“我们不明白,汉语是否像庞德先生的语言那么奇怪?”并承认:“从奇异但优美的汉诗直译,能使我们的语言受到震动而获得新的美。”这种方法成了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哈,一不小心,猪竟然成了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鼻祖。这说明刘猪还是很有文采的。

(二)赵佶

中国所有的朝代里,我最爱的就是赵宋朝,我真愿意生在宋朝,朝朝暮暮,醉生梦死地活在藉花深处,一滩鸥鹭,兰舟争渡的晓风残月,碎影斜阳里。梦里不知身是客,千年之后醒来,回首那个繁华,艳丽,妩媚而动荡的王朝,唉,是如何一段西风黄叶,老树昏鸦,微雨飞燕,莲蓬盛开的旖旎多情的岁月啊。

数才子佳人,风花雪月,还看徽宗。

据说徽宗出生前,其父神宗看到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他,“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

看来,赵佶还真是李煜转世了。人们形容他:面如脂玉,唇若敷朱,玉树临风。

《水浒传》里这样说:“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他所信任和喜爱的亲近重臣,也个个仪表非凡,风流倜傥,才华出众。宰相蔡京,眉目疏朗俊秀,风度儒雅从容,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就连狂傲如米芾都对他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其次才是我。” 那个统领80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被杀得只身逃回汴京的枢密使童贯,也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把豹子头林冲逼上梁山的高俅,要是今天,一定是个能把国足踢向世界的铮铮好汉。可就是这帮才子奸臣,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将个大宋半壁江山拱手给了金国。

庸君亡国,可‘瘦金体’和《芙蓉锦鸡》,《池塘晚秋》永垂青史。

话说是他当年见了月夜院中风吹竹林的景象后,写出了其笔势瘦硬挺拔,字体修长匀称的字体。它瘦,峭,陡,似晚秋的残花败柳,血肉干枯,颜色全无,却又风骨嶙峋,傲然长啸。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粗砺嘶哑,屈铁断金,如街尾二胡的呜咽,夜深更鼓的哀鸣,凄美荒凉。可那疾风骤雨,翻江倒海般的狂草,又是如此的波澜不惊,大义凛然。这失魂落魄,形销骨立的国君,心里装有何等恣意汪洋的落日长虹?

他画鸟雀,用生漆点睛,小豆般的凸出在纸绢之上,呼之欲出。画山水,江天一色,小船出没于澹烟平霭间,远山迢迢,村落隐现于林中。“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李师师的如水柔情,要有怎样的风流艳骨,才能消受得起啊。

宣和七年,金兵南下,赵佶将皇位传与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被金兵俘获,后死于五国城。

徽宗在北行途中,曾见花开,悲从中来,赋《眼儿媚》: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Friday, July 4, 2008

帝王是诗人?

(一)李煜

明天就是美国的独立节了,下班回来,城里很多路都堵起来了。芝加哥照理是又热又闷的,可这几天,却一反常态地清凉如水,恰似重阳。二楼的阳台上,菊花开的鲜艳,苦寒清香,月光下的院子里竟是一片芳草萋萋,青藤石阶。忽然就想起了李后主的:“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在这块终于成为家的土地上,在节日的烟花星云里,想一个一千年前过了气的君王,似乎很不着边际。

其实,还是因为前天在YouTube里看见了邓丽君着古装唱的《虞美人》,一惊,那春烟朦胧的黛眉,柔弱无骨的素手,秋水般漫漫无际的幽怨,正是我心中的小周后啊。

传说中的李煜是个美男子,为人仁孝,信佛好浮屠崇塔庙,宋军兵临城下了,他还穿着袈裟,拈着佛珠在清凉山的净居寺听和尚念经呢。这样的君王,如何能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这一别,可是“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了,也难怪他“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愁愁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抽刀断水水更流。

宋太祖征服南唐统一中国后长叹:“李煜若以作诗词工夫治国家,岂为吾所俘也!”

可又有谁喜欢这个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的黑胖子赵匡胤呢?

再看看我们的亡国君主是怎样以一首首泣杜鹃血的绝唱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吧: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啊。

唉,这七月喜庆热闹的夜晚,故国那三千里地的山河,高烟水寒的家园,竟和后主的白衣如雪的孤单背影和瑟索悲凉的词句一同飘来,如落花飞洒,柳絮渺渺,人生便在这一瞬间再度惊醒,疼痛饰骨,恍若一场春梦。

Sunday, June 29, 2008

诗人和城市(2)------ 桑德堡和我

(一)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和汤姆开车经过宾州亚当斯县的一个小镇。远山与广垠的麦地相连,田野上是零星的红墙白窗的农舍,谷仓,棕白相间的牛群,和双轮的木滚车。太阳落山了,天空被落日染得通红,如同火烧一般。慢慢地,黑云飘过来,霞光把一朵朵云镀上金紫色,象一匹匹披金戴银的马,天变得很低,河边的树只剩下一抹轮廓。最后的阳光支离破碎,血流如注,黄昏如同旌旗摇曳,尸骨遍地的古战场,大地如荒野,美艳狰狞。

汤姆突然说:“前面就是盖斯堡的战场,我的前世一定是个李将军的战士。每次经过这里,我都像中弹一样,血一滴滴地流,我躺在原野上,举目向天,天空就是这般残阳如血。”

我笑了:“你这个佛吉尼亚出生的人,太爱你的家乡了。”有一次我去他的詹姆斯镇的老家,拍了许多照片。他一张张地给我注明了街道,教堂,商店,学校的名字,每家餐馆的招牌菜和小酒馆里发生过的风流韵事。

我不知道我的前世如何,可有一个前世的老友,时时相会。不知是他淌过烟云模糊,水流汨汨的岁月到今生此地找我,还是我梦里回肠,时空倒转地寻他。

十五,六岁时,读到了卡洛。桑德堡的《芝加哥》:

我这样回答后.转过身,对那些嘲笑我的城
市的人,我回敬以嘲笑,我说:
来呀,给我看别的城市,也这样昂起头,骄
傲地歌唱,也这样活泼、粗犷、强壮、机灵。
他把工作堆起来时,抛出带磁性的咒骂,在
那些矮小展弱的城市中,他是个高大拳击手。
凶狠如一只狗,舌头伸出准备进攻,机械有
如跟莽原搏斗的野蛮人;
光着头,
挥着锹,
毁灭,
计划,
建造,破坏,再建造,
在浓烟下,满嘴的灰,露出白牙齿大笑,
在命运可怕的重负下,像个青年人一样大笑,
大笑,像个从未输过一场的鲁莽斗士,
自夸,大笑,他腕下脉搏在跳,肋骨下人民
的心在跳,大笑!
笑出年青人的暴躁、魁伟、喧闹的笑、赤着
上身,汗流浃背,他骄傲,因为他是猪屠
夫,工具匠,小麦存储者,铁路运输家,
全国货物的转运人。

那时候,我对芝加哥唯一的知识就是它是五一劳动节的发源地,这首诗,使他作为“芝加哥诗人”闻名于世,我开始向往这个雄健的城市。

又过了些年,我第一次来到芝加哥,却着实惊艳。密执根湖的湖水是碧蓝的,白色的帆船上几只水鸟掠过。岸边草地青翠,鲜红的野山楂如火如荼,墨绿的枝叶闪亮,风吹过,果子怦怦地跌落在地上。芝加哥河上,一座座棕红色的铁桥跨越两岸。街道上长满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物,阳光反射在直耸云天的玻璃墙面上。咖啡馆的窗台上开满了鲜花,流浪艺人唱着凄凉的蓝调,美丽的大理石雕像,大花园里的喷泉,一幢幢维多利亚时代的石砖雕花小楼。只有那高速公路上水泄不通的车流,架在人们的头上的,发出轰隆的噪响的铁轨,让我记起了这首诗。

搬到芝加哥的第一个周末,我突然想到了这个诗人。街口有个书店, 一进去是星巴克咖啡,墙上是狄更生,马克吐温的画像,狄更生的羽毛笔和他的头发一样白,马克吐温抽着大烟斗。我在诗歌柜台的角落里,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桑德堡的《芝加哥诗抄》,棕色的封面上是他消瘦凹陷的面孔。

我一页一页地读,发现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芝加哥的地图用。

(二)
在这个城市里,桑德堡似乎无处不在。他在芝加哥的港口,大街小巷,河边的柳树下和鸟语呢喃的墓地里,还在警察,修路工,卖热狗的小贩和上班的人群里。

秋天的早上,我经过湖畔大道去上班,粉色的玫瑰,金黄的菊花和粉兰色鸢尾花开满了一地,可半人高的灰黄色的芦苇却有离离原上草的荒芜和凄凉,雾蒙蒙的湖上有一条孤零零的船,我想起了他的诗:

雾来了,
踮着猫的细步。

他弓起腰蹲着,
静静地俯视
海港和城市,
又再往前走。
-----《雾》

有时候,我经过Halsted街,看见一辆汽车开过来,坐满了人,他也见过这样的车:

一宿的睡眠后
在潮湿的黎明
清凉的晨光中
他们的脸上
是疲倦的希望
和空洞的梦想
-----《Halsted街车》

一个冬天的傍晚,漫天飞雪,街上空荡荡的,我经过林肯公园,那座被誉为美国最著名的林肯铜像在昏黄的街灯里发着蓝幽幽的光。林肯披着一身雪花,安静地站在那里,忧郁的双眼依然凹陷着,温柔深情地望着这块被称为“林肯之地”的土地。他的边上,是坐着的莎士比亚,一个骑马的轻捷的印第人,和穿着大氅的当年统一意大利的劳苦功高的军官朱塞佩•加里波底。几十年前的一个冬夜,也下着雪,桑德堡穿着一件长呢子大衣,戴着围巾,也路过这里,他也看到了他们。他说:

林肯在白茫茫的雪中站着
他的前额回荡着伊尔河畔死去的四万士兵的哭声
他的耳朵听到了他脚下的城市混浊的咆哮
-----《铜像》

我住的小区的管理员是个从南斯拉夫逃到美国来的年轻人,他原来是个艺术家,可在这里,他就是每天打扫卫生,铲雪,修理电线,他美丽的太太还在家乡。桑德堡曾为无数像他一样的人写过:

我知道他是一个干粗活的人
每天挣块把钱
有个黑眼睛的女人在老家的村庄里,做着梦
为这个勤奋的男人准备了
娇柔的嘴唇和亲吻,胜过
所有图斯卡的野葡萄
-----《一个苦力》

恩典墓园是芝加哥最著名的墓地。建于1860年,里面埋葬着芝加哥的第一个市民,以及城市里许多历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艺术家和商人。高大的围墙里,庭院深深,古树参天,鸟声清脆。墓碑都是著名建筑师设计的:穿长袍子把脸埋臂弯里的青铜女人,象征着生命突然破碎的断石残瓦,早逝的美丽纯洁的女孩坐在凳子上,两条金黄的辫子,连衣裙上有层层的荷叶花边,肩上背着草帽。。。远处,火车轰隆隆地开过,这里是一个突然凝固的村庄。可是桑德堡在这个死亡的花园里,却看到了人间的不公平:

两万五千块钱存在那里
于是玫瑰,丁香,绣球和郁金香
香气和美色,怀念的甜蜜
围绕着他最后渴望的家

(一百个收款的姑娘要零币去看今夜的电影
在小酒馆的隔间里,女人们坐在桌边
陪男人喝酒,窥视着他们
口袋里叮叮作响的银元)
-----《恩典墓地》

下了班,我要跨过Clark街上的铁桥回家,芝加哥河在黄昏里泛着银亮的波纹,行人们来去匆匆,冬天天黑的早,星星和路灯交织闪烁着:

破碎的心的歌声
在唱在唱
银色的歌声
在唱在唱
比星星更温柔
比雾更温柔
----- 《Clark街上的铁桥》

(三)
四月的周末,我要去一个位于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早春的大地一望无际,平坦地伸向远方,莽草丛丛,零星的树,新鲜的绿叶,盛开的花,麦芽抽穗,泥土散发着太阳温暖的光芒和干燥的香气。沿途是一个连一个的小镇,红色的教堂上挂着白色的十字架,朴素细碎的青砖地,卖旧家具的店大门敞开着,门口还放着几张老式的椅子,老宅子的斑驳石阶上,卧着胖胖的猫,有个老妇人杵着拐站在家门口,出神地望着远处,几个小姑娘摆个小摊,卖柠檬水和饼干。。。傍晚时分,一层轻轻的薄雾飘来飘去,倒是像村庄上的袅袅的炊烟了,甜蜜又温柔,伊利诺斯的别称是“草原州”。我迷了路,看见前面有座围篱笆的白色小木屋,就停下来准备问路。

院子前面竖着一块牌子,原来这是桑德堡的故居。1878年1月6号,他就出生在这个只有3间屋子的小平房里,是7个孩子中的老二。父母都是瑞典移民,爸爸是个铁匠,每天做工10个小时,没有节假日。桑德堡就在这个镇子上长大,8年级退了学,送牛奶,擦皮鞋,打麦子。。。又去云游四方,在流浪的日子里,他深刻了解了美国社会的贫富矛盾,形成了倾向社会主义的政治观念,还学会了很多民歌,最终成为了一名民歌手。他和惠特曼一样,是一个地道的草根,热爱民主和林肯总统,这是他以后写那本使他得了第二次普利策奖的林肯传记的最初动机。

院子的后面是一片树林,有一条石板小径,每一块上都刻有他的诗句,路的尽头是一个小花圃,中间是块岩石,他和太太的骨灰就埋在这里。我微微一震,心想我和他到底有什么神秘的牵连呢?他的一首诗把我领到了芝加哥,成为我异国的家乡,今天,我又鬼使神差地来到了他的诞生地和墓园。

我办公室的后面是昔日的城区法院,厚实黯淡的石头,粗大的圆柱拱门,精致繁琐的镂花,这座罗马风格的建筑依然有着当年的威严,这里曾是审理过许多芝加哥历史上最著名的案子的法庭。白驹过隙,时光不再,今天已成为一个一般的办公楼,我天天经过,从没有好奇过。可不久前有一天中午,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进去看看,里面依旧是百年前的模样,前庭椭圆形的墙上是一排当年的照片,第一张就是年轻的桑德堡坐在法庭上。原来,1908年,30岁的他刚刚结婚,在芝加哥日报做记者,每天都要到这里报道法庭的新闻。他肯定不知道100年后,一个因他而来到芝加哥的东方女人,会在这里久久站着,默默无语地思索着命运的奥妙。

一个深秋的午后,我开车去北卡的阿什维亚。经过了一条河,我想起了托马斯.伍尔夫在他的《天使,望故乡》里是这样描写这条河的:“太阳越变越红,在一条长河的那边渐渐落下,把河岸的岩石染的鲜红;这就是有名的田纳西河峡,这幅奇幻的景色蜿蜒到这个孩子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许多年后,他在睡梦中还记得这条河,为他带来精灵古怪,神妙莫测的美 ”。沿着大烟山脉,我来到了伍尔夫的家乡,我是来寻找天使的。

天使是老甘德一生的梦想。15岁的他在巴尔的摩的一条街上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块标志死亡的大理石,是踮着一双冰凉瘦小的脚的石头天使,嘴边还含着一丝温柔凝滞的微笑。他的眼里闪着死人生前饥饿的火光,立刻走进了店里。5年后,他出来了,他学会了刻鸽子,绵羊,长翅膀的仙童和死神天衣无缝的双手,以及各式精细曼妙的字体,可就是不会刻天使。造化弄人,他流落到南方,娶了一个天性悭吝,热爱钱财的苏格兰女人,生了一堆孩子,托马斯就是他最小的儿子,开了一个墓碑铺子为生。他从意大利进口了几个大理石的天使, 散落在他的铺子前面,卖给他的和他一起向往天使的死人客人。很多年前,我在北京的一个小书店里发现了这本书,从此,天使也成了我的梦想,我带着这本书漂洋过海,终于,来到这里,为的是一睹芳容。

这是一个古老的墓地,秋阳下,树叶斑斓,枝丫纵横。 我看到那个天使了,她的手里拿着一根石雕的长颈百合,另一只手微微举起,弯曲的卷发垂在肩上,宽松的衣袍里好似有风吹过。

可一转眼,在伍尔夫的纪念馆,我却惊讶无比地看到一张桑德堡站在这个天使前面的照片,原来,他在1960年也来到这里,寻找天使。那一霎间,我真的相信那冥冥之中联结我们的力量和命运就是这个超越死亡和时空的天使。

此时此刻,我坐在我芝加哥家里的阳台上,望着街对面的一座维多利亚式姜黄色的房屋。老屋有着高高的尖顶阁楼,粗大的烟囱,宽敞的前廊上有摇椅,地板被漆成诡异的孔雀绿色,院子里的一蓬蓬的白色丁香和紫色蔷薇,在夕阳下暗香浮动。这里曾是好莱坞著名剧作家本•赫克特的家,他早年在《芝加哥日报》作记者时,就住在这个房子里写了很多谋杀案的故事。当年,这里是芝加哥文化界的沙龙,桑德堡是这里的常客,透过那在晚风里微微掀起的蕾丝窗帘,我看到了他在朗诵他的诗:

哦大草原母亲,我是你的一个孩子。
我热爱大草原,心中充满痛苦的爱。
我在这里不追求任何东西.只盼望再一个日出,—
个燃烧在天空的月亮,一轮明月倒映在河水之中。

Sunday, June 15, 2008

版画大师艾雪,数学家曼德勃罗和拓扑学

(三)殊途同归拓扑学

艾雪和曼德勃罗看似毫无联系,一个是画家,一个是数学家。天真的画家一生都孩子般的排列着神秘的线条,描绘一个不存在的世界,执着的数学家时时在玩弄无尽的数字,由此创造出一个辉煌的宇宙。可就在某一刻,某一点,他们相遇了,在拓扑学的国度。

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是东普鲁士的首都,普莱格尔河横贯其中。十八世纪时,这条河上建有七座桥,将河中间的两个岛和河岸联结起来。人们闲暇时经常在这上边散步,一天有人提出:能不能每座桥都只走一遍,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1736年,有人带着这个问题找到了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经过一番思考,很快就用一种独特的方法给出了解答。

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都被着上不同的颜色。” 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

这两个例子所讲的都是一些和几何图形有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又与传统的几何学不同,而是一些新的几何概念,这些就是“拓扑学”的先声。

拓扑学的英文名是Topology,直译是地志学,也就是和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的有关学科。1956年统一的《数学名词》把它确定为拓扑学,这是按音译过来的。
拓扑学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分支。它最初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变形下保持不变的性质,现在已成为研究连续性现象的重要的数学分支。

举例来说,在通常的平面几何里,把平面上的一个图形搬到另一个图形上,如果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但是,在拓扑学里所研究的图形,在运动中无论它的大小或者形状都发生变化。在拓扑学里没有不能弯曲的元素,每一个图形的大小、形状都可以改变,如同艾雪的画面和曼德勃罗集。在一个球面上任选一些点用不相交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球面就被这些线分成许多块。在拓扑变换下,点、线、块的数目仍和原来的数目一样,这就是拓扑等价。

拓扑学起初叫形势分析学,是莱布尼茨1679年提出的名词。十九世纪中期,黎曼在复函数的研究中强调研究函数和积分就必须研究形势分析学。从此开始了现代拓扑学的系统研究。二十世纪以来,集合论被引进了拓扑学,为拓扑学开拓了新的面貌。拓扑学的研究就变成了关于任意点集的对应的概念。拓扑学中一些需要精确化描述的问题都可以应用集合来论述。拓扑学发展到今天,在理论上已经十分明显分成了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偏重于用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的,叫做点集拓扑学,或者叫做分析拓扑学。另一个分支是偏重于用代数方法来研究的,叫做代数拓扑。现在,这两个分支又有统一的趋势。

连续性和离散性是自然界与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的。拓扑学对连续性数学是带有根本意义的,对于离散性数学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拓扑学的基本内容已经成为现代数学的常识。拓扑学的概念和方法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中都有直接、广泛的应用。

版画大师艾雪,数学家曼德勃罗和拓扑学

(二)本徍德。曼德勃罗(Benoît B. Mandelbrot)

云彩不是球形,山不是锥体,海岸线不是圈子,并且吠声不是光滑的,亦不在一条直线闪电旅行。
----曼德勃罗

曼德勃罗一九二四年生于波兰的华沙,他的祖先是利宛陶的犹太人。德国人入侵了波兰,他们就逃到了法国。曼德勃罗的妈妈是个医生,爸爸是个商人,叔叔是个巴黎有名的数学家,把他领到了数字的王国。

他在法国读了数学博士,又在加州理工学院研究航空学,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做研究员。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籍犹太人数学家,现代电子计算计创始人之一的约翰•冯•纽曼资助他一笔钱,他又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了博士后,那一年,爱因斯坦因主动脈瘤破裂逝世于此。后来,他结了婚,就和太太移民来到美国,加盟IBM,一作就是三十多年,退休后又被聘为耶鲁的数学教授。

曼德勃罗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数学,信息学,经济学,宇宙学,流体动力学。。。因为他发现在这些学科里,共同的问题是概率论里的fat tails 和self-similar的结构。比如说,在股票市场,他意识到股价的变化并不是人们认可的高斯分布,而是雷维偏阿尔法的稳定分布。

奧伯斯佯谬由德国天文学家奧伯斯于1823年提出,是指若宇宙是稳恒态而且无限的,晚上则因该是光亮而不是黑暗的,而黑暗的夜晚印证了宇宙是非稳恒态的,这正是大爆炸理论的证据之一。目前被接收的解释是宇宙的年齡的有限以及红移作用,诗人爱伦•坡在1848年的我得之矣(一首散文詩)中就写道:

“星星是连续不尽的,然后背景的天空將呈现一致的光亮,就像银河所显示的-–因为不会有绝对的点,在那所有的背景中,星星将不复存在。因此,在那些,在这样的事态下,唯一的模式,我们可以体会到望远镜在无数的方向上发现空隙,將假设无形的背景,因为距离的遙远,光芒从未能到达我们。”

红移是大爆炸本身的辐射因宇宙膨胀的缘故,已经红移到微波的波长,成为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宇宙的膨胀也限制了可观测宇宙的大小,在此之外的光线到不了我们所在之处,这在光学效应下创造了有限的宇宙。

可曼德勃罗提出了另一种不需基于大爆炸理论的解释。他指出若星体是以“分形”方式在宇宙间分布,类似康特尘埃, 不用大爆炸理论也能解释奧伯斯佯谬。

那什么是分形呢?

据曼德勃罗自己说,fractal一词是1975年夏天的一个寂静夜晚,他在冥思苦想之余偶翻他儿子的拉丁文字典时,突然想到的。此词源于拉丁文形容词fractus,对应的拉丁文动词是frangere(“破碎”、“产生无规碎片”)。此外与英文的fraction(“碎片”、“分数”)及fragment(“碎片”)具有相同的词根。在此以前,他一直使用英文fractional一词来表示他的分形思想。因此,取拉丁词之头,撷英文之尾的fractal,本意是不规则的、破碎的、分数的。他是想用此词来描述自然界中传统欧几里德几何学所不能描述的一大类复杂无规的几何对象。例如,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起伏不平的山脉,粗糙不堪的断面,变幻无常的浮云,九曲回肠的河流,纵横交错的血管,令人眼花僚乱的满天繁星等。它们的特点是,极不规则或极不光滑。直观而粗略地说,这些对象都是分形。

分形几何学是一门以非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远距离观察,其形状是极不规则的,可在不同尺度上,图形的规则性又是相同的,海岸线和山川形状,从近距离观察,其局部形状又和整体形态相似,它们从整体到局部,都是自相似的。因此分形几何又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几何建立以后,很快就引起了许多学科的关注,这是由于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用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欧氏空间中,人们习惯把空间看成三维的,平面或球面看成二维,而把直线或曲线看成一维。也可以梢加推广,认为点是零维的,还可以引入高维空间,但通常人们习惯于整数的维数。分形理论把维数视为分数,这类维数是物理学家在研究混沌吸引子等理论时需要引入的重要概念。

曼德勃罗曾经为分形下过两个定义:

(1)满足下式条件:Dim(A)>dim(A) 的集合A,称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的Hausdoff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一般说来,Dim(A)不是整数,而是分数。

(2)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

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如此丰富的内容。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分形,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正如生物学中对“生命”也没有严格明确的定义一样,人们通常是列出生命体的一系列特性来加以说明。对分形的定义也可同样的处理。曼德勃罗集是无限的,反复的次数越多,无穷复杂的图形就会越来越令人惊异地表现出来。

因着分形的概念,随之产生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的分形艺术,分形所呈现的无穷玄机和美感引发人们去探索,使人们觉悟到数学与艺术审美上的统一,将枯燥深奥的数学表达为眩目的图形。

“谁不知道熵概念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文化人,将来谁不知道分形概念,也不能称为有知识。”著名物理学家惠勒如是说。

版画大师艾雪,数学家曼德勃罗和拓扑学

(一)毛瑞特斯‧柯奈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

我要表达的事物是如此美丽和单纯。
---艾雪

艾雪是荷兰版画家,生于一八九八年,一九七二年去世。

他的家乡在荷兰北面的雷欧瓦德市,爸爸是个工程师,家境富裕。7岁开始学画,弹钢琴。再大一些,喜欢文学和诗歌,他读了很多书,尤其热爱俄罗斯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果戈尔。20岁时,遇见了教大自然素描和版画艺术的老师梅斯魁塔,在老师的引领下,艾雪找到了他自己最钟情的艺术形式:版画和木刻。

梅斯魁塔是犹太人,二战期间被纳粹抓去,从此未曾回来,艾雪设法把他的作品找地方藏起來,后来在阿姆斯特丹的市立美术馆举办了一次纪念展。一九二三年,艾雪在意大利结识了燕塔‧尤米克,然后結婚,定居罗马。

一九二四年二月,艾雪第一次在荷兰海牙的向日葵画廊举行画展。

艾雪的版画,主要分为兩个阶段:一九三六年之前的作品包括肖像、动植物和风景,线条流动、富有文学性和音乐感。版画《燕塔》是他太太的肖像,温柔地低着头,手里拿着一朵玫瑰花;《婴儿亚瑟》是他的儿子,粉红的底色,白色蕾丝的枕头,被子和圆头圆脸的孩子;沙漠里蓬勃的棕榈树,海面上渐行渐远的汽船和亘古遥远如梦幻般的巴比塔。

一九三六年是他突然转变画风的一年,由写实变为了抽象。他二哥贝尔是个古生物学和晶体学教授,寄給他一本有关平面分割的书。他边看书边揣摩晶体結构。一九三七年的木刻《变形》标志着他几乎完全放弃了具象形式的表达,转而朝平面分割的深层探索。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至一九四○年三月,艾雪完成十三英尺尺的木刻《变行II》,这是一组连续的插图:从“变形”的英文字子母开始,经过一系列的联想和渐变,最后结束在意大利阿特拉尼城的一段记忆及一个棋盘,又回到“变形”的英文字母,正好是一圈循环。

艾雪的作品里,鸟儿、鱼和青蛙有特殊的象征性:分别代表了空气,水和土地。另外,白色代表白昼,黑色代表黑夜。他非常喜欢球状的形体,从小就着迷于那种意境,曾写过他淋雨回到家,看见身上鞋上一粒粒雨珠子,就像是一颗颗闪烁发光的水晶球。水晶球在他的画面上不时出现,或者整幅画就是一个球形。如同吉普赛的占卜人,水晶球可以令人随心所欲地看到未来的世界。那里有他至死不渝的美丽梦幻。

一九五○年之后,他在想象和真实之间徘徊。他相信想象是存在的,以不同的意象來描述梦,思想,或人们观察思考空間的存在形式。並在一数学家的影响下,用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的无限扩展的结构表现作品,试图解答无限的数量与空间,三维空间的范围和螺旋,球和水的反射镜像,多面体的倒置转换,平面与立体的冲突,相对性与不可能存在的建筑物等问题。也就是说:他画出了主观空间与客观空间,不可能存在的存在之间的逻辑思维。

比如说:他的《上与下》,图形上方是上面窗台上,有人俯身往下望,看到的是坐在楼梯上的人及地面;图形下端则是坐在楼梯上的人抬头向上瞧,看见的是窗台上的人和天花板。上下部分都没有问题,但是合起来的话,其间的关系却无法解释。《向上与往下》,两队士兵在一座城堡里走楼梯,一对士兵一直是上爬,累得要死;另一对的士兵往下走,轻松自在。按正常道理两对人应该越来越远,但是途中这两对人却走成了循环。《水车》,水渠里的水从近'往源流,通过直泻而下的瀑布落下,又回到了水渠原点。《蛇》是他最后的作品。画中的蛇看起来很逼真,但却完全是画家臆造出来的一种主观存在的意识表现。
艾雪说,巴哈的音乐具有理性,数学的秩序和形式的精密。他作品中的对称性,反复性,连续性和不停地在秩序的扩展和巴哈的赋格和对位有着直接的联系。一是在音乐上,另一在画中,表现了优美安祥和平的节奏和节奏的流动。

Thursday, June 12, 2008

纳什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要不是30多年的严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
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了,而且也绝不会与其他人分享这一殊荣。

纳什是一个非常天才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8年纳什到普林斯顿大学读数学系的博士。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当时普林斯顿可谓人杰地灵,大师如云。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列夫谢茨(数学系主任)、阿尔伯特·塔克、阿伦佐·切奇、哈罗德·库恩、诺尔曼·斯蒂恩罗德、埃尔夫·福克斯……等全都在这里。博弈论主要是由冯·诺依曼(1903—1957)创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于匈牙利的天才的数学家。他不仅创立了经济博弈论,而且发明了计算机。早在20世纪初,塞梅鲁(Zermelo)、鲍罗(Borel)和冯·诺伊曼已经开始研究博弈的准确的数学表达,直到1939年,冯·诺依曼遇到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并与其合作才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的广阔领域。

1944年他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梦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minimax solution)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Tuesday, June 10, 2008

心情

最近,真的很忙。想多走走路,就坐一半的车。8个小时写程序满满的,下了班就在辉煌一里路上慢慢逛,有时看见路边的酒吧咖啡,也会进去坐坐。今天到Whole Food买了一块西班牙的枣泥核桃糕,不如中国的好吃,可能是油不多,还买了一盒cocktail shrimp, 各种风味的。

好久不和任何人联系,习惯了,反而轻松。上周又把房子买了,反正有的是事做。

只是很想Tom和他的新儿子。前一段地震时,他给我写信,问我如何,我才知道他也一直很想我。坐在车上,想想很疼,我们俩都疼, 可又很欣慰,毕竟有个人对你如此牵肠挂肚,你也时时惦记他。

Sunday, June 1, 2008

Knuth and Knuth's humor

我第一天去见我的研究生导师,他给了我一套Donald E. Knuth的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让我先读了这本书再说。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重译自Donald E. Knuth(汉名高德纳)的三卷著作:"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1. Fundamental Algorithms; 2. Seminumerical Algorithms; 3. Sorting and Searching";三卷中文名为《基本算法》、《半数值算法》及《排序与查找》。

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作者因为三卷书获得美国计算机协会1974年图灵奖(该奖被国际公认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作者D. E. Knuth是在计算机学界十分著名的学者,在本领域享有很高权威和盛名,他的这部著作是无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学习教材和参考读物,也是许多专业研究工作者经常阅读的经典,已被翻译为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英文原版书已经是第11次印刷。

该书1999年底被American Scientist列为20世纪最佳12部学术专著之一(与狄拉克的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曼德布罗特的分形论、鲍林的化学键、罗素和怀特海德的数学基础、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的博弈论、维纳的控制论、伍德沃和霍夫曼的轨道对称性、费曼的量子电动力学等科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并列)。

Donald E. Knuth,1938年出生于Wisconsin。1960年,当他毕业于Cas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数学系时,因为成绩过于出色,被校方打破历史惯例,同时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他随即进入大名鼎鼎的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仅用三年时间便取得博士学位,此时年仅25岁。

毕业后留校任助理教授,28岁时升为副教授。30岁时,加盟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任正教授。从31岁那年起,他开始出版他的历史性经典巨著: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他计划共写7卷,然而仅仅出版三卷之后,已经震惊世界,使他获得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Turing Award,此时,他年仅36岁。后来,此书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一起,被评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十种科学著作”之一。相信学过数据结构和编译原理的人都知道KMP算法和LR(K)算法有多么不可思议,然而此书中这样的算法比比皆是!

Knuth获得图灵奖时为36岁,他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图灵奖获得者,甚至有可能永远把这个记录保持下去。

Knuth会弹管风琴,慧元对他很有研究;对《圣经》也有极深刻的研究,写了专著。

他以他独特的幽默感闻名:

Knuth is a famous programmer known for his professional humor.


One of Knuth's reward checksHe pays a finder's fee of $2.56 for any typographical errors or mistakes discovered in his books, because "256 pennies is one hexadecimal dollar". (His bounty for errata in 3:16 Bible Texts Illuminated, is, however, $3.16). According to an article in MIT's Technology Review, these reward checks are "among computerdom's most prized trophies".

Version numbers of his TeX software approach the transcendental number π, that is versions increment in the style 3, 3.1, 3.14 and so on. Version numbers of Metafont approach the number e similarly.

He once warned users of his software, "Beware of bugs in the above code; I have only proved it correct, not tried it.

All appendices in the Computers and Typesetting series have titles that begin with the letter identifying the appendix.

TAOCP v3 (Second Edition) has the index entry "Royalties, use of, 407". Page 407 has no explicit mention of royalties, but however does contain a diagram of an "organ-pipe arrangement" in Figure 2. Apparently the purchase of the pipe organ in his home was financed by royalties from TAOCP.(I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work, the relevant page is 405.)

From the Preface of Concrete Mathematics: When Knuth taught Concrete Mathematics at Stanford for the first time, he explained the somewhat strange title by saying that it was his attempt to teach a math course that was hard instead of soft. He announced that, contrary to the expectations of some of his colleagues, he was not going to teach the Theory of Aggregates, nor Stone's Embedding Theorem, nor even the Stone-Čech compactification. (Several students from the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got up and quietly left the room.)

Knuth published his first "scientific" article in a school magazine in 1957 under the title "Potrzebie System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it, he defined the fundamental unit of length as the thickness of MAD magazine #26, and named the fundamental unit of force "whatmeworry". MAD magazine bought the article and published it in the #33 June 1957 issue.

Knuth's first "mathematical" article was a short paper submitted to a "science talent search" contest for high-school seniors in 1955, and published in 1960, in which he discussed number systems where the radix was negative. He further generalized this to number systems where the radix was a complex number. In particular, he defined the quater-imaginary number system, which uses the imaginary number 2i as the base, having the unusual feature that every complex number can be represented with the digits 0, 1, 2, and 3, without a sign.

Knuth's article about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songs was reprinted twice in computer science journals.

黑客理查德·马修·斯托曼

目前,在计算机工业里方兴未艾的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和自由软体(Free Software)运动来自于一位叫理查德·马修·斯托曼的黑客。

黑客是英文‘hacker’的汉译。主要是指对计算机科学,尤其是软件编程方面具高度理解的人。

斯托曼195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的犹太人家庭,1971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同年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oratory)。在AI实验室工作期间,斯托曼开发了多种软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Emacs。说得通俗一点,Emacs就是一个编辑软件,如同我们今天用的微软的办公室。

Emacs不仅仅是一个编辑器,还是个集成开发环境,它的功能有:收发电子邮件,通过FTP/TRAMP编辑远程档案, 通过Telnet登录主机,上新闻组,登陆IRC和朋友交流,查看日历,撰写文章大纲,对多种编程语言的编辑,调试程序,结合GDB,EDebug,玩游戏,计算器,记日记,煮咖啡,管理日程等等。

斯托曼在AI是一名典型的黑客,是整个黑客文化的一份子。在黑客世界里,各组织的精神与文化都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技术的崇拜与对创新的不断追求和推动自由软件运动,发现漏洞并通知协助管理员修补从而缔造“完美”无暇的软件,这是黑客们最热爱的一种精神与文化。所谓自由软件就是一种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复制、研究、修改和分法的软件。

然而进入八十年代后,黑客社群在软件工业商业化的强大压力下日渐土崩瓦解,甚至连AI实验室的许多黑客也组成了Symbolic公司,试图以专利软件来取代实验室中黑客文化的产物--可自由流通的软件。

斯托曼对此感到气愤与无奈。在对Symbolic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抗争后,他于1985年发表了著名的GNU宣言(GNU Manifesto),正式宣布要开始进行一项宏伟的计划:创造一套完全自由,兼容于Unix的操作系统GN(GNU's Not Unix!),之后他又建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来协助该计划。

他于1989年与一群律师起草了广为使用的GNU通用公共协议证书(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NU GPL),创造性地提出了“Copyleft”的概念。 Copyleft是一种在现有著作权体制下的授权方式,它要求使用者必须要以同等的授权方式回匮社群。虽然与常见的著作权模式不同,但並未放弃著作权,而是利用著作权法律來促进创作自由,並未反对著作权的基本体制。

1990年代中期,斯托曼把他大部時间花在为自由软件辩护,对抗软件概念专利及版权法的扩张。他仍在程式設计方面奉献的心力都放在GNU Emacs。他的演讲当中大约半数有收入,这让他能夠活自己。

他最大的影响是为自由软件运动建立了道德、政治以及法律框架。他被许多人誉为当今自由软件的斗士、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Wednesday, May 28, 2008

Peter Naur 和 BNF notation 和 Datalogy

这几天,在准备下下个月的IT新技术的讲演, 一个字还没写出来,资料倒读了很多。乱写几句吧。

--------------------------------------

Peter Naur是2005年Turing Award(图灵奖)的获奖者,他的主要成就是Algol 60语言和编译器。

他是个丹麦人,天文学博士。后来就去搞计算机基础语言去了。

ALGOL 国际代数语言

ALGOL是计算机发展史上首批产生的高级语言,当时还是晶体管计算机流行的时代,由于ALGOL语句和普通语言表达式接近,更适于数值计算,所以ALGOL多用于科学计算机。

ALGOL这个名称是算法语言的简称,这种语言不是计算机制造公司为某种特定机器设计的,而是纯粹面向描述计算过程的,也就是所谓面向算法描述的。

ALGOL是第一个清晰定义的语言,其语法是用严格公式化的方法说明的。ALGOL语言并没有被广泛的使用,但它是许多现代程序语言的概念基础。

Algol 58:1958年,ACM小组和以当时联邦德国的应用数学和力学协会GAMM在苏黎世把他们关于算法表示法的建议综合为一,形成了Algol 58,先被命名为IAL(国际代数语言,International Algebraic Language),后来改称Algol 58。

Algol 60:1960年1月,图灵奖获得者:艾伦.佩利(Alan J.Perlis)在巴黎举行的有全世界一流软件专家参加的讨论会上,发表了"算法语言Algol 60报告",确定了程序设计语言Algol 60。1962年,艾伦.佩利又对Algol 60进行了修正。

Algol 60引进了许多新的概念如:局部性概念、动态、递归、巴克斯瑙尔范式BNF(Backus-Naur Form)等等。

Algol 60是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程序设计语言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并为后来软件自动化及软件可靠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lgol W:1966年,IFIP吸收沃思参加对Algol语言进行完善与扩充的工作小组。沃思参加进去以后,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并由霍尔(Tony Hoars)等人修改、完善以后形成Algol W。同时还催生了一个新的语言PL 360。

BNF notation: N 就是Naur。巴科斯范式(BNF: Backus-Naur Form 的缩写)描述计算机语言语法的符号集

在双引号中的字("word")代表着这些字符本身。而double_quote用来代表双引号。
在双引号外的字(有可能有下划线)代表着语法部分。
尖括号( < > )内包含的为必选项。
方括号( [ ] )内包含的为可选项。
大括号( { } )内包含的为可重复0至无数次的项。
竖线( | )表示在其左右两边任选一项,相当于"OR"的意思。
::= 是“被定义为”的意思。

巴科斯范式示例

下面是用BNF来定义的Java语言中的For语句的实例:

FOR_STATEMENT ::=
"for" "(" ( variable_declaration |
( expression ";" ) | ";" )
[ expression ] ";"
[ expression ] ";"
")" statement

这是用BNF来定义的BNF本身的例子。

这个老头最有趣的有两点:

1)他痛恨“computer science ”, 并为此创立了一个新名词:datalogy, 丹麦已经不再用computer science 这个名词了,而用datalogy。

2)他反对现有的哲学和心理学试图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思想,认为世界就是不同facts的集合,facts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他发展了一种叫做Synapse-State Theory of Mental Life(他创立的名词)的思想观。

总之,这个老头蛮好玩的。

现代计算机科学对人类的关怀

哈哈,这个题目是在听奥巴马和克林顿吵架时想起来的。特别是他俩的健康保险计划,都不如我的健康保险程序实用。

我在设计一个老人健康保险的系统。现代计算机商业系统最关注的是个人化。比如,你在网上买东西,可以建立一个个人档案,商店就会根据你的档案给你送适合你的产品信息。这个功能的叫做“personalization”, 这个“Personal”的模块做好后,任何系统都可以用,当然要增加特出的功能了。

我的系统是,你输入自己的信息,比如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我的系统根据你的情况去搜索对你适合的保险产品和信息。接口部位要非常灵活,可以和任何数据库,搜索引擎相连,这几天,和google连上了, 也就是用google的搜索引擎去找我要的东西。但是,因为健康保险有很多规则,搜索时要知道这些法则,才能找到有效的产品和信息,这叫做'rule based' 的搜索,其实是一种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具体到程序,就是没完没了的 if-else statements.

昨天,有个朋友到芝大interview一个工作。 他是做基因检测的。比如说,两个人都得了同种类型的白血病,有几种药可以治,以前,医生就会给两个人开同样的药,近几年,这种技术可以使治疗更加personalization, 把两个人的基因检测一下,就会根据每人的基因开不同的药。这项技术这几年发展很快。

看来,现代科技对人类的关怀比政治家要精确细致的多 :-)

Saturday, May 24, 2008

桑德堡在那里(2)

我不知道我的前世如何,却有一个前世的老友,时时相会。不知是他到今生此地找我,还是我跨越时空寻他。

(二)
十五,六岁时,读到了卡洛。桑德堡的《芝加哥》:

世界的屠宰场,
工具制造所,小麦的堆积地,
铁路的玩弄者和国家的运输所;
急躁暴烈,魁梧结实,吵吵闹闹,
你这肩宽膀阔的城市:

那时候,我对芝加哥唯一的知识就是这里是五一劳动节的发源地。桑德堡的诗,只是证明了这是个喧闹,粗狂,集交通与屠宰业为一体的工业城。

几年后,我第一次来到芝加哥,却是惊艳。密执根湖的湖水是碧蓝的,几只水鸟掠过。岸边草地青翠,野山楂鲜红的果实累累,墨绿的枝叶闪亮,风吹过,果子怦怦地跌落在地上。芝加哥河上,一座座棕红色的铁桥跨越两岸。街道上长满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物,阳光反射在直耸云天的玻璃墙面上。咖啡馆外的座位上插着鲜花,流浪艺人唱着凄凉的蓝调。美丽的大理石雕像,大花园里的喷泉,一幢幢维多利亚时代的小楼。

搬到芝加哥的第一个周末,我突然想起了这个诗人。街口有个书店, 一进去是星巴克咖啡,墙上是狄更生,马克吐温的画像,狄更生的羽毛笔和他的头发一样白,马克吐温抽着大烟斗。我在诗歌柜台的角落里,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桑德堡的《芝加哥诗抄》,棕色的封面上是他消瘦凹陷的面孔。

我一页一页地读,发现我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芝加哥的地图用。

Monday, May 19, 2008

桑德堡在那里(1)

一个夏天的黄昏,我和托姆开车经过宾州亚当斯县的一个小镇。远山与广垠的麦地相连,田野上是零星的红墙白窗的农舍,谷仓,棕白相间的牛群,和双轮的木滚车。太阳落山了,天空被落日染得通红,如同火烧一般。慢慢地,黑云飘过来,霞光把一朵朵云镀上金紫色,天变得很低,河边的树只剩下一抹轮廓,大地如荒野,美艳狰狞。

托姆突然说,前面就是盖斯堡的战场,我的前世一定是个李将军的战士。每次经过这里,我都像中弹一样,血一滴滴地流,我躺在原野上,举目向天,天空就是这般残阳如血。

我笑了:你这个佛吉尼亚出生的人,太爱你的家乡了。有一次我去他的詹姆斯镇的老家,拍了许多照片,他一张张地给我注明了街道,教堂,商店,学校的名字。

Friday, May 16, 2008

Carl Sandburg

我不知道今生前世的关系到底如何,可Carl Sandburg是一个我永远无法摆脱的老朋友,任何地方,时不时就撞到他, 就如人们所说的“撞到了鬼”,不过,这个鬼不可怕,只是蹊跷 :-)

最早知道他,是14,5岁时读了他的诗---芝加哥, 是认识芝加哥的开始。

到了芝加哥后,不小心买了他的诗集《芝加哥》, 麻烦从此开始。

有一天,遇到了一场大交通事故,在高速上位于市中心地带堵了5个小时,正好他的诗集在车里,就读完了,突然发现,我可以把这本诗当成芝加哥的地图,他写过芝加哥所有我喜爱的地方:

恩典墓地
林肯公园
狐狸河

。。。

我最爱的作家是伍尔夫,心心念念去北卡寻找他《天使,望故乡》里的天使,终于到了那里,发现了一张照片,Sandburg站在那里,是60年照的,我还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那天,去爱荷华,走到伊利诺斯边界时迷路了,在一个小镇左转右拐,停在一幢小房子前,原来是他出生的房子,院子里埋着他的骨灰,我对他说:伙计,这里又碰见你了,哈哈。

昨天,中午在街上走,路过老法院,已经经过无数次了,却突发奇想,进去参观,一进门,他老人家的照片又挂在那里,原来,上个世纪20年代,他是论坛报的记者,总是出入法院。

今天,回家经过一座老房子,知道是一位作家的故居,走进一看,原来Sandburg曾是那座房子的座上客。。。

哈哈,这叫不叫soul mate? 相隔生死,不远万里,我来会他?

-----------------------------------

Carl August Sandburg (January 6, 1878 – July 22, 1967) was an American poet, historian, novelist, balladeer, and folklorist. He was born in Galesburg, Illinois of Swedish parents. He lived in the midwest, primarily Chicago, and in 1945 moved to a large estate named Connemara, in Flat Rock, North Carolina. He and his wife and daughters resided at Connemara until his death in 1967. He is famous for his quote, "I am my own god and therefore every day is MY day." H. L. Mencken called Carl Sandburg "indubitably an American in every pulse-beat." He was a successful journalist, poet, historian, biographer, and autobiographer. During the course of his career, Sandburg won two Pulitzer Prizes, one for his biography of Abraham Lincoln (Abraham Lincoln: The War Years) and one for his collection The Complete Poems of Carl Sandburg.

苏必利尔湖的风(4)

这就是我梦里的那片神秘的湖水。清晨的雾里,鸽子散落在码头边,街灯上,远处的灯塔隐隐显现,汽船鸣叫,吞云吐雾,铁锚跌落在荒芜的石缝里。那座象征着这座城市的索桥,被雪盖住,成了一朵巨大的白云,将水天连在一起。阵阵狂风吹来,浮冰飘来荡去,推推洒洒,在水里撞击破裂。

那个男孩子早已离去,可是他激动的歌声却还在风经过的湖面上。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才能将其称作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入眠。
炮弹要飞多少次,才能永远将其禁止。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多少次抬头,才能看到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在呼号。
多少人死去他才能知道,已经有太多的人死去。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座山峰屹立多久,才会被冲刷入海。
那些人要活多少年,才能最终获得自由。
一个人能多少次扭过头去,假装他并没有看到。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Tuesday, May 13, 2008

苏必利尔湖的风(3)

早晨,我去上班。我的吉普压过了坚硬的冰雪,上了一条乡村小路。太阳就在这时升起了,灰蓝的天空一下子变成了桔红色,无垠的雪原瞬时变成了金茸茸的滚动的海洋,高耸的松柏在天地合一的光辉里成为浓重崎岖的剪影,我在一片飞沙流云里奔驰,北方的黎明艳丽而灿烂。下了班,高速公路上经常只有我一个人,落日又将天空染成暗淡的紫蓝色,成群的黑鸟在风里向同一个方向飞,五彩的云朵流浪般地飘来飘去,夜晚的孤独又开始威胁我,我突然想哭。

午后的二月却是清朗的。高高的天空,寒冷安静,雪地里会有孩子堆雪人,胡罗卜的鼻子俏皮地翘着。田野岁岁年年,沉默无言地伸展着。我会想起很多年前燕山的冬天,长城脚下的村庄,光秃秃的山岭,村口一头小毛驴慢悠悠地推着磨,穿黑棉袄的老农背着柴火,骆驼悲戚的长鸣久久地回荡。

有一天,冬日的阳光在雪地上白晃晃地闪烁着,天蓝得像我曾见过的一片湖水,干净透明,我的心里却泛起了另一片我未曾见过的浩大的湖水。据说那片湖水是咆哮野性的,就象那个出生在它岸边的男孩子,他叛逆的卷发在北方的风里飞扬,在风里飞扬的还有他沙哑的歌声。

我的吉普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收音机里那个男孩子桀骜不驯地唱着歌。很快,一个叫杜鲁斯(Duluth)的港口城市出现了,苏必利尔湖(Lake Superior) 倾城而过。

Sunday, May 11, 2008

苏比略湖的风(2)

我要开10英里才能看到一个麦当劳,开30英里到我住的旅馆,在一条小街的角落里,面对一个荒废了的工厂。旅馆大厅里有个暗绿色的乡村酒吧,三五个顾客,闷头喝酒,大部分的客房是空的。昏黄的灯在呼呼的风声里左摇右晃,我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拼命地写信:

“我在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只有松柏,玉米地,风和一望无际的雪原”。

“我在煮一壶浓浓的咖啡,又加了半瓶牛奶,白色的泡沫一点点地融入墨色的液体,如同雪融入土壤”。

“我想起了一个中国诗人的诗: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笼罩
我今夜只有戈壁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

早晨,我去上班。我的吉普压过了坚硬的冰雪,上了一条乡村小路。太阳就在这时升起了,灰蓝的天空一下子变成了桔红色,无垠的雪原瞬时变成了金茸茸的滚动的海洋,高耸的松柏在天地合一的光辉里成为浓重崎岖的剪影,我在一片飞沙流云里奔驰,北方的黎明艳丽而灿烂。下了班,高速公路上经常只有我一个人,落日又将天空染成紫红,成群的鸟在风里向同一个方向飞,五彩的云朵流浪般地飘来飘去,夜晚的孤独又开始威胁我,我突然想哭。

午后的二月却是清朗的。高高的天空,寒冷安静,雪地里会有孩子堆雪人,胡罗卜的鼻子俏皮地翘着。我会想起燕山的冬天,长城脚下的村庄,光秃秃的山岭上,一头小毛驴慢悠悠地推着磨,穿这黑棉袄的老农背着柴火,骆驼悲戚的长鸣长长地回荡。

Sunday, May 4, 2008

苏比略湖的风(1)


我在明尼安那不利斯的机场上租车,本来只想要一辆普通的轿车,可是车行的人对我说:你去的地方太冷,雪太大,小车很容易陷在雪里,还是要一辆大吉普吧,安全。

我开了吉普上了高速,我要去的小镇在地图上找不到,除了开车,没有其他的办法。

这里是二月的明尼苏达州,除了雪,还是雪。

小镇一共有几百人,几条街。镇口有一个小教堂,一家加油站,一个卖三明治和苏打水的小店,零零落落的木板小房子,矮矮的屋顶,矮矮的白篱笆,家家院子里都有狗,在雪地上刨阿刨,有人经过,就汪汪地叫。除此之外,就是一望无际的松柏和田野。我的客户是一家摩托车零件的工厂,镇上唯一的企业,方圆几十里的人都靠它活着。

Friday, May 2, 2008

今夜蓝调(3)

临近年关,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和各色霓虹灯的招牌一起闪闪烁烁,街上是一家连一家的商店。其中一家专门卖非洲的木雕,橱窗里咖啡色,黑色的木头人脸在灯光下发出诡异的光,有个胖胖的女人雕像,丰硕的乳房盖满了前胸,一只小鸟挤在她的乳沟里,鸟儿的眼睛里还有一滴晶亮的红宝石的泪,她的头上长满了蛇,盘旋错节,两只手臂是两扇翅膀。卖牛仔衣服的服装店正在减价酬宾,花花绿绿的牛仔靴摆了一排,鞋帮上绣着缤纷的花朵,牛羊和云彩,后跟脚有闪亮的小铆钉,靴腰上还有皮穗子和小铃铛。

街上最多的还是卖唱片的小礼品店和酒吧。这个乡村音乐的首都,每个人似乎都和音乐有关。家家店铺的门前都有自弹自唱的人,抱着吉他,迎着风,前面放着一个收钱的盒子,他们快乐的痛苦的寂寞的懒散的热情的歌声在街上飘来荡去,你追我赶,然后随着落叶被风吹走了。店里面的墙上是明星的剧照海报,架子上是唱片光碟,猫王亮闪闪的笑容勾魂动魄在夜空里荡漾,缠绵的歌声让你想起了曾盛开过一朵玫瑰的某一个久远的夏天,那时候你还年轻。小酒馆里烟雾缭绕,红砖裸露的墙上挂着各样的乐器,酒保端上来冰凉的啤酒。两个黑人在柜台旁唱蓝调,年老的皮肤似山峦层层皱褶,眼睛却温柔如水,年轻的额头饱满,黑发像一片茸茸的麦地。吉他声由远而近,是一声温柔,胆怯,犹豫,幽幽的问候,嘹亮的小号跟了上来,是渐远渐杳的告别,如同船在出海前汽笛的最后一次长啸,从此天各一方,生死未仆,不再相见。。。

一街凉月。老树的枝丫歪歪斜斜地印在日本餐馆的木格窗上,两盏红灯笼在风里闪着昏黄的光,兰色的布幌子上是个女人的头像,发髻高耸,眼眉斜吊,脂粉下的白脸有肃杀的兵气。一座青灰色的石砖楼是这个城市的第一所中学,门前有个铜牌子,纪念一个叫Randall Jarrell的毕业生。他后来成了一名诗人,写过这样的诗句:“所有的人一定知道 / 他们为什么活,又为什么死”,可他在名望鼎盛的时候,一天夜里神秘地死去了,有人说被车撞死了,也有人说自杀了。

这个南方温暖的,充满了音乐的城市却让我感到刻骨的孤独,世间红尘似乎离我很远,乡愁会突然把我吞噬。空荡荡的大街变成了乌篷船,青石板的小巷,时远时近的吉他声变成了沙哑断续的二胡,买馄饨的竹板声。紧闭的门里有通向阁楼的木梯,女人们在灯下磕瓜子,男人们在木盆里烫脚,我却一个人在一座不为他们知晓的城市里。。。

你要为我唱
今夜的蓝调
粗砾的萨克斯管是十二月的风
吹破
灯火阑珊的门

你告诉我水里的沙,岸边的船
前世遥远的痛
随河流远去的她,和
雨季里喝不完的酒
蓝幽幽的月光似水
可月光又能做什麽
不要问爱我还是离开我
你呜咽的旋律在午夜
飞升,象牵不住的手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
我是异乡人

Sunday, April 27, 2008

今夜蓝调(2)

南方十二月的太阳,依然温暖地照在坎伯兰河上。1728年,有一个名叫沃尔克的佛吉尼亚的医生,和几个打猎者跨过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发现了一道美丽的山泉,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沿着小溪去打猎,水流渐渐地汇入了一条河, 我叫它坎伯兰河”。河上有船,岸边的草仍旧绿的耀眼,一座铁桥,两侧是马蒂斯剪纸般图案的蛋青色镂花的护栏,桥面上有砖铺的人行道。暮色近了,红艳艳的落日跌入河中,蓝紫橘灰的云朵飘满了天空,燕子黑色的剪影在飞旋,河水漾起了银白色的波纹,黄昏苍凉美丽得让人心碎。

临近年关,树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和各色霓虹灯的招牌一起闪闪烁烁,街上是一家连一家的商店。其中一家专门卖非洲的木雕,橱窗里咖啡色,黑色的木头人脸在灯光下发出诡异的光,有个胖胖的女人雕像,丰硕的乳房盖满了前胸,一只小鸟挤在她的乳沟里,鸟儿的眼睛里还有一滴晶亮的红宝石的泪,她的头上长满了蛇,盘旋错节,两只手臂是两扇翅膀。卖牛仔衣服的服装店正在减价酬宾,花花绿绿的牛仔靴摆了一排,鞋帮上绣着缤纷的花朵,牛羊和云彩,后跟脚有闪亮的小铆钉,靴腰上还有皮穗子和小铃铛。

Saturday, April 26, 2008

今夜蓝调(1)


有个寂寞的冬天,我从冰雪交加的芝加哥来到了田纳西的首府纳什维尔。

每天早晨,我去客户那里上班,为美国最大的基督教出版社‘生命之路’设计卖书的网站。经过一条安静的街道,广场上有杰克森骑马的铜像,这个被称为“老山胡桃”和“印第安人殺手”的美国第七届总统是民主党的创建者之一,也是最瘦弱多病的总统。可他在晨光下,却是双眸深邃,眼神銳利,一头紅发蓬乱浓密。他死在这个城市,临死前说:“噢,別哭,要当乖孩子,我们在天堂重聚。”可天堂在那里哪?我上班的灰白色的大楼有一面墙是铝合金的几何图形的框架,上面嵌着许多钢铸的圆形的徽章,刻着《圣经》里的句子,大门上面是一行金色的大字:“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快到圣诞节了,一个巨大的花环高悬在楼顶的十字架上,如同复活的耶稣戴着的荆冠。这个城市的教堂特别多,都是哥特式的大石头建筑,高耸入云,五彩的窗户上绘着《圣经》的故事和传说,钟声回荡在冷清的街道上,塔尖在朝霞里如痛苦滴血的剑。

我的旅馆是原来的老火车站改造的。大厅的屋顶上绘着姜黄色神秘的图案,乳色大理石的地面,雕花的旋转楼梯,拱形的大玻璃窗,石头壁炉里的火苗温暖地跳跃着,红花绿叶的波斯地毯上有一架三角钢琴。我最喜欢的却是那块早年的候车时刻表,百年后,依然挂在墙上,还是当年的旅程。这里是客栈,我是旅人,时时刻刻,都会出发到远方去。有个叫吉米的黑人摆了个擦皮鞋的摊子,我经常去找他聊天,爬到高椅子上,他一边给我擦鞋一边给我讲他的故事。我问他想不想去芝加哥,他说不,太冷了,他的祖先是在干燥的沙漠里,他的血里只有炙热的太阳,没有怒号的风雪。他很好看,笑起来露出雪白的牙齿,有一天,我给朋友的孩子买了辆玩具汽车,拿给他看。他说,他的小儿子5岁时死于白血病,最后手里攥了辆一模一样的车。

Friday, April 18, 2008

贝多芬



我一出生就被某种声音追逐
她们是林中的仙女
自天而降
我是牧童,躺在
三月的青草坡上
夕阳下吹着短笛

远方有无情的猎手
剑射入我的耳膜
血从眼底流出
我的愤怒是雷
咆哮是海洋
可波浪托住我
太阳在星空中闪亮

我爱过很多女人
乳房似花
腰肢似水
于是
歌声象鸽子飘来
又随叶子飘去

我知道我将死去
需要一个男孩
延续
我的姓氏
他却走进了
秋天的雾里

我还爱一种叫酒的东西
酒却姗姗来迟
和狂风暴雨一起
在最后的日子里
为我泼洒

我的来世,却甘甜无比
一双双美丽的手
热情地弹弄我
有月光的夜晚
情人们纠缠在一起
火热的身体起伏着
我成了春天的小溪
和风,享受着
世间的秘密

很多年后在东方
那个跑失的男孩
回来了,他爱我
用一连串奇怪的符号
把我挂在了墙上
我乱糟糟的红头发
变成了命运的蝴蝶
在他的岁月里飞来飞去

Thursday, April 17, 2008

Tuesday, April 15, 2008

买房子


这几天,全心全意地买这所房子。来得全不费工夫,碰上了。就在家门口,2400 square feet, 4 beds, 3.5 baths, 还有车库。原户主失了业,又出了车祸,房子被银行没收了。出价199,000, 估计最后185,000可成交。里面要大动,可10万块也够了,这样的房子在市场上是600,000左右,我就是500,000卖出去,也赚200,000万。天天想着如何re-model。 它前面有sun room, 后面是个封闭的7*20的凉台。

我最兴奋的是如何装修。今年两个房子要搞:北京的新房。

Sunday, April 13, 2008

酒神


c. 1596
Oil on canvas, 95 x 85 cm
Galleria degli Uffizi, Florence

罗马帝国时期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他是葡萄与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欢与放荡之神。在罗马宗教中,有为酒神巴克斯举行的酒神节(Bacchanalia)。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人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且只有女子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节日期间,信徒们除了狂饮外,还跳起狂欢的酒神节之舞。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186年发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有关巴克斯酒神的出生,在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古代浮雕上记录了与狄奥尼索斯类似的场景。从西姆莱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 Jupiter)将孩子置于大腿中三个月,从浮雕中可以看见巴克斯足月后正从父神的腿中降临出来。此时,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尔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备为幼神接生,而掌握生、死、命运的三位帕尔卡女神(Parques)则要为新生的幼神祷告。

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以他"无情的真实"表现手法创作了《年青的巴克斯》等多幅已克斯酒神形象。

古希臘狄奧尼索斯(Dionysus)

古希臘神話裡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與狂歡之神,也是古希臘的藝術之神。據最流行的傳說,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萊公主(Semele)所生的兒子。宙斯的妻子赫拉(Hera)是只醋壇子,凡是宙斯與別人相愛,她一定要作陷害性的報復。赫拉勸誘懷了孕的西姆萊公主請求宙斯現出本相,以證明愛情的神聖性。原來,宙斯與人間女子相愛時,都以化身出現。在西姆萊的請求下,宙斯表示同意。宙斯是希臘宗教和神話裡的主神,他的威力太大,西姆萊這個凡間女子無法承受,結果被雷霆擊死。宙斯從西姆萊的腹中取出未足月的胎兒,縫入自己的大腿。宙斯在這段時間裡成了瘸腿。兒子足月後出生,取名為『狄奧尼索斯』意思是『宙斯瘸腿』。這樣,狄奧尼索斯出生過兩次。

狄奧尼索斯的生死神奇傳說以及他同美女阿裡阿德涅的婚姻,使得他在有些地方,人們幾乎把他和太陽神阿波羅(Apollo)同等對待。酒神的表征是一個由常春藤、葡萄蔓和葡萄果穗纏繞而成的花環,一支杖端有松果形物的圖爾索斯杖和一只叫坎撤洛斯的雙柄大酒杯。在早期的繪畫藝術中,他被描繪成一個蓄須男子,但後來又變成了一個有女性味道的青年男子,並常由女祭司們陪伴和長笛演奏者們簇期著。希臘國家博物館的古幣館中陳列著一枚鑄有狄奧尼索斯頭像的古希臘錢幣。酒神面帶希臘眾神所共有的平靜表情,他的頭發用葡萄蔓結成發髻,葡萄葉裝飾著他的前額,猶如頭戴王冠。

早在公元前7 世紀,古希臘就有了『大酒神節』 (Great Dionysia) 。每年3月為表示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舉行這項活動。人們在筵席上為祭祝酒神狄奧尼索斯所唱的即興歌,稱為『酒神贊歌』 (Dithyramb) 。與比較莊重的『太陽神贊歌』相比,它以即興抒情合唱詩為特點,並有蘆笛伴奏,朗然起舞的酒神贊歌受到普遍的歡迎。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酒神贊歌開始負盛譽,並發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組成的合唱隊、在科林斯的狄奧尼索斯大賽會上表演競賽的綜合藝術形式。偉大的酒神贊歌時代也是偉大的希臘抒情合唱詩盛行的時代,井導致了古希臘戲劇、音樂藝術的發展。古希臘的悲劇、喜劇和羊人劇都源於『大酒神節』。

諾亞( Noah)醉酒

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有他們的葡萄酒神,希伯萊人則有自己的有關葡萄和葡萄酒的傳說。《聖經·舊約·創世記》是希伯萊民族關於宇宙和人類起源的創世神話。書中記載,上帝(God)在創造了宇宙、世界、光明與黑暗以後的第三天,開始在地球上創造有生命的植物,其中也包括葡萄。第五天則創造了各種動物;第六天,他用泥土創造了世上第一個男人——亞當( Adam) ,然後,取亞當的肋骨創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Eva) ,他們就是人類的祖先。

亞當與夏娃的子孫中,有一個名叫諾亞的男人,十分虔誠地信奉上帝,而且十分善良。當上帝發現世上出現了邪惡和貪婪後,決定要用洪水淹沒世界,但願意赦免諾亞一家。諾亞遵循上帝的旨意,挑選世上潔淨的植物和配對的動物,帶著他的三個兒子,登上了漆過松脂的柏木大船,即著名的諾亞方舟( Noah ' sark) 。上帝連降了四十晝夜的滂沱大雨,洪水泛濫,水位比大地上最高的山峰還高出七公尺。 150天以後,洪水漸漸退去,世上就剩下諾亞一家和方舟裡的動植物。

此後,諾亞開始耕作土地,開闢了一個葡萄園,並種下了第一株葡萄。後來,他又著手釀造葡萄酒。一天,他喝了園中的酒,赤身裸體地醉倒在帳蓬裡。他第二個兒子可汗( Coham)看見後,去告訴兄弟西姆(Sem)和雅弗(Japhet) ,後兩人拿著長袍,倒退著進帳篷背著面給父親蓋上,沒有看父親裸露的身體。諾亞酒醒後,就詛咒可汗,要神讓可汗的兒子迦南一族做雅弗家族的奴隸。自己酒後失禮,卻遷怒於兒子,更有甚者,還要罰自己的孫子為奴。「酒後無德』,看來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聖經》裡,隨處可見葡萄園與葡萄酒的記載。據法國食品協會( S0PEXA)的統計,《聖經》中至少有521次提到葡萄園及葡萄酒。

1872年,英國博物館的約翰·史密斯成功地解釋了巴黎盧浮富所藏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該篇文字被命名為『伊爾加美許敘事詩』,其中第九、十兩章記敘大洪水來臨之前,人們造方舟以便乘坐的故事。在敘事詩中,提到了僱主請造船工人飲用葡萄釀成的紅、白葡萄酒。

古埃及酒神俄賽裡斯(Osiris)

俄賽裡斯(Osiris)是古埃及主神之一,也是公認的葡萄樹(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他統治已故之人,並使萬物自陰間復生,如使植物萌芽,使尼羅河泛濫等。對俄賽裡斯的崇拜遍及埃及,而且往往與各地對豐產神和陰間諸神的崇拜相結合。在新王國時期( 公元前1567-前 1085)以前,俄賽裡斯的形象是一具乾屍,雙臂交叉在胸前,一手拿著彎仗,另一手拿著連枷,額下胡須編成辮,頭戴阿特夫冠,即上埃及白色王冠,兩側各飾一根紅色羽毛。

最早涉及葡萄酒的《漢穆拉比法典》( Code of Hammurabi )

就如同建在古巴比倫城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被徹底毀掉一樣,文明古國巴比倫的文獻大都湮滅了,卻留下了極有價值的《漢穆拉比法典》( Code of Hammurabi )。漢穆拉比(?-公元前175O)是巴比倫第一王朝的第6 代國王,自公元前1792-前 1750年統治巴比倫。他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並把首都巴比倫城( 位於伊拉克巴格達之南88公裡) 建成財富顯赫的商業和行政中心。漢穆拉比在位期間,提倡科學,獎勵學術,頒布了著名的《漢穆拉比法典》。法典被刻在巴比倫馬爾杜克神廟內一座閃長岩石柱上。這282條法律包括經濟條款、家庭法,以及刑法和民法。其中就有4 條是關於酒的買賣以及飲酒的規定。據專家們的意見,該法典中所指的酒就是葡萄酒。因此,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涉及葡萄酒的法典。

Wednesday, April 9, 2008

夜半钟声到客船(3)

听大人们讲,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河上有七座桥: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西山庙桥。明朝初立,朱元璋放心不下曾是张士诚大本营的苏州,特派刘伯温到苏州来视察。刘伯温在苏州东转转西转转,一转转到了山塘街。他看山塘河长贯卧伏在白堤前,状如巨龙,预感到天下要出圣贤天子了,就施法在每座石级拱桥的桥头设置了一只青石狸头,这七狸有千斤巨锁之功,能牢固地永久锁住龙身,朱明江山就可传至万世万万世了。现在,仅存的一只狸猫头在桐桥堍对面一家小烟纸杂货店门前。

那日是四月十四,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生日。神仙庙附近有庙会,正在轧神仙。吕纯阳被中医奉为祖师,每到生日,他要化身为褴褛的乞丐,混在庙中的人群里济世救人,住在苏州的人,尤其是有毛病的人这天都到庙里庙里烧香。街上摊肆林立,有卖米粉五色糕,名为神仙糕,帽铺制垂须钹帽出售,名为神仙帽,最多的是卖花草的,如“万年青”、“吉祥草”、“神仙花”、“龙爪芴”。我给阿婆买了个绿毛乌龟,象征延年益寿。突然间,吹吹打打的,一个花轿抬过来了,轿厢朱漆鎏金,镂刻石榴花边图,帷帐是大红龙凤缎子,还镶嵌珠宝,盖子是宝蓝色的织锦缎,原来是新娘子。那边说评弹的正唱到:“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侬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侬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迟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身子困乏了,且自隐几面眠。”

很多年过去了。我真的像英莲,离开了苏州,到过很多国家,住过很多城市。秋夜里,我总是做梦:我坐在一条船上,水面上雾气蒙蒙,沿岸是一片田野,开满了金黄的油菜花,一棵棵枫树,一座座石拱桥。。。
父亲为我写了一幅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父亲和家乡,在我的墙上。

Sunday, April 6, 2008

(一)夜半钟声到客船 (2)

一位氽粢饭、氽臭豆腐的人一头担一只桶,内装一块一块砌好的白色的粢饭糕和黑白相间的臭豆腐,另一头担一只生着了的煤炉与油锅,油锅的一边有铁丝做好的架子,他麻利地把这两样东西往烧热的油锅里一放,“吱啦”一声,氽熟后涂上红辣椒酱。对面做年糕片的作坊,几个人在揉打年糕,用匾摊开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待“爆”。点心店里的师傅在包馄饨,用细竹板舀肉馅的叫大馄饨,用筷子点点肉的叫小馄饨。我在小杂货家里买了一角钱的奶油话梅,那里的干果糖块都放在台子上的玻璃瓶里,买时就用旧报纸包成一个三角包。边上的老茶馆雾气袅袅,已经坐满了茶客,老板娘姓郭,满头白发,背稍驼,穿着青蓝布衣裳,用铁漏斗往灶口倒了一畚箕木屑花。

弯弯的石拱桥静静地横跨在山塘河上,梅花糕的小摊子在通贵桥旁边,那是我最爱吃的零食。做糕的陈老大先用刷子将祖传的紫铜模孔刷上油,再把装在紫铜水壶调好的稀面浆浇进模孔里大约一半深,加入豆沙馅,往上浇上一点面浆把豆沙罩住,最后撒些青丝玫瑰、黑芝麻、瓜子仁、核桃、红枣等物,每个梅花糕放一个金橘,就盖上铁盖开始烘烤。几分钟后,陈老大把铁盖子打开,洁白的糕上五颜六色,像朵朵梅花绽放。他娴熟地用竹签把一个梅花糕从模孔中挑出,放在一张小纸上递给我,叮嘱着:“慢慢咬,别烫着。”

Saturday, April 5, 2008

和桥有关的故事

(一)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时候,跟着祖父母住在苏州的老家。

老房子在义慈巷里,巷子铺的是磨滑了的青麻石条板,下面是水道,岁月如轮来回的碾压,路面坑坑洼洼,车子从上面经过时,发出“咯笃、咯笃”的响声。巷口植着梧桐树,秋风起时,黄叶越过围墙落在我家的庭院,空气薄的透明,像蝉的翼。一扇乌黑的木门,铜环的麒麟锁长年不用,早就锈迹斑驳了,阳光下,老宅静谧的毫无声响,大门却是敞开的,一副不设防的样子。

进了门,院子的角落有一口井,井台边长了绿茸茸的苔藓。这是个老宅子,还在吃井水,先把水吊上来倒进屋檐下的水缸里,加些明矾,让水中杂质沉淀, 缸沿上挂着一排葫芦舀子。有时夏天吃西瓜,先吊些水上来把瓜洗干净,再用网袋把瓜吊到井里去,隔一两个小时把瓜提上来,这种瓜好似今日放在冰箱里冷藏一会儿再吃一样,冰凉冰凉的。用一个编得很细的竹篮子盛米,先找一番米虫子,然后,再用井水冲,菜篮子接着流出来的水,米和菜就都洗就好了。我有时小手搞脏了或者是写毛笔字搞黑了桌子,就打些井水上来洗一洗。我吊水时,一桶水吊不动就吊半桶,半桶水吊不动,把吊水的绳子靠在井圈边拉。天长日久,就拉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

堂屋里有炉子,墙上挂着几个大竹匾子,是晒毛豆干和笋干用的。八仙桌的中央罩着一个竹笊篱,里面是头一顿吃剩的菜。旁边还有一个草窝,如果菜饭做好了,怕凉了,就把锅放在草窝里保暖。一个红木的碗柜,里面有阿嗲吃的黄酒,盛在一个蓝花坛子里。阿公是个历史反革命分子,坐了很多年的牢,才平反,总是默默地喝着闷酒,我为他剥毛豆,夹青辣椒。

后院有一座孤零零的二层小楼,和堂屋之间有过廊连接。小楼墙上白色的粉壁已处处剥落,露出里面青黑色的砖,园子里还有个依稀可辨的荷花池旁。楼梯是陡窄木楼梯,要小心翼翼扶着楼梯的扶手,在吱嘎吱嘎声中拾级而上,不敢太过用力。楼上共两只房间。西面大的一间是卧房,摆设非常简单,一张旧式方桌,两张靠背椅,一张苏式雕花双人床,还有一只雕花榉木大衣柜。墙上有一块桃花坞木刻版子, 上面刻着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还有一个挂钟,每过一小时, 就丁丁咚咚的敲,钟摆左摇右晃。东面一间小一些,推开镂花的木窗,正对着一堵高过窗台的女儿墙,一株野蔓春色如许地蜿蜒盘桓而上。几棵杨柳,数级石阶,水埠苔痕斑驳,拴船的石牛鼻孔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女人们蹲在河边抡着棒坠洗衣。一只乌篷船上有六只鸬鹚,有的仰着细长的脖子,有的把头放进翅膀里,一个赤脚的女孩子头上插了一朵茉莉花,粉墙黛瓦间,河流缓缓而过。

一个慵懒的下午,一个穿着毛蓝大褂的女人挑着两盒西山枇杷进了屋,对着阿婆喊:“恩娘啊!”我正在读《红楼梦》,第一回便写道:“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我突然想学英莲,趁着她们讲话的时候,一脚溜进了十里街。

Thursday, April 3, 2008

姑苏闺楼

在姑苏旧时的大户人家或者园林里,一般会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闺楼,或叫绣楼。也有叫小姐楼的,因为里面住着的是金枝玉叶的小姐。不过我认为还是叫闺楼的好,叫小姐楼现在有异议了。

对闺楼开始有深刻印象的,是在舅舅一家从苏北下放回城之后。他们在苏州一条小巷的一户老宅的最里边的古旧后院里,找了一间平房住下。那院内空荡荡的,静得有些冷漠,仿佛一块遗世的桃花坞木刻版子,没有一丝春色。

这个后院除了两间斑斑驳驳的旧平房外,还有一座孤零零的二层小楼,和两间平房之间有过廊连接。小楼墙上白色的粉壁已处处剥落,露出里面青黑色的砖,手指划过斑驳的墙壁,有一种沉重的沧桑感。在这院落里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应该见证过一个大家庭昨日的富贵荣华,可往日辉煌已如过眼烟云了无痕迹。听舅说,这二层小楼就是旧日小姐的闺楼。斑驳的平房和闺楼都建在依稀可辨的荷花池旁,这从地上露出的假山石可以看出。

闺楼是以前主人家女儿出嫁前的闺阁。苏州古时大户人家的女子,在待字闺中时是足不出户的,呆在闺楼上做女红或读诗书,很少下楼。据说当年的女子到了10岁就不可以再出门,到16岁左右嫁人这六年都要在家里,而且闺楼都建在后花园,那小女子就算临窗,也看不到外面热闹的街市,真是可怜。

这座闺楼当时是一位已退休的女教师居住的,但难得来住,老人家基本呆在上海儿子家。我扒在闺楼的木格子窗往里看去,那闺楼的楼梯是陡窄木楼梯,历经岁月的踩踏,上面有明显的磨损痕迹,我想旧日的小姐应该是别样的娇俏,袅袅娜娜的身姿在高窄的楼梯上轻挪着莲步……只是当年阁中佳人的三寸金莲不知道会不会步履艰难?

一次老教师正好回家,我就跟着舅妈上闺楼去玩玩。那楼梯上下还真有些不便,我小心翼翼扶着楼梯的扶手,在吱嘎吱嘎声中拾级而上,不敢太过用力,仿佛生怕惊扰了闺阁中正在绣花的佳人。那闺楼是全木结构,楼上共两只房间。西面大的一间为老教师的卧房,摆设非常简单,一张旧式方桌,两张靠背椅,一张苏式雕花双人床,还有一只雕花榉木大衣柜,桌上摆一壶清茶,墙头有几幅字画,简单中有几分淡雅,依稀能感觉到一丝旧时的温软气息。我在想,旧时的读书女子,大概就这样端坐于桌前,掌一盏青灯,捧一卷诗书,灯影婆娑中陶然自得。只是打开窗户,只能看见院落内的花树荷池。东面一间小一些,据说以前是丫鬟的卧房,推开镂花的木窗,正对着东面一堵高过窗台的女儿墙,一株野蔓正春色如许地沿着女儿墙蜿蜒盘桓而上。

这大户人家的小姐,又幸福又可怜。幸福的是闺楼盘踞着院内最美的观景点,可怜的是她们望不到院外的风景。于是她们就在闺楼里浪漫地瞎想。而那些古代文人编造的才子佳人的浪漫情事,也总是和闺楼有些瓜葛。什么私订终身后花园、绣球抛给穷书生,还有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春色如许,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

后来听说,舅舅居住过的那老宅后院闺楼,已经修复成了古时模样。但愿苏州的园林古宅,再也不深藏闺楼,她是苏州前人留给大家的财富,应该让大家来共同享受这份春色如许的文化遗产。

那些老宅子,那些人家

由于要写一篇关于砖雕的文章,我在那样一个上午走访了这座古城的几座老宅子。初秋的天气,空气薄薄的透明,像蝉的翼,让人微微的醉。

年份不同的老宅都静谧着,似乎毫无声响,大门却是敞开的,一切不设防的样子。但是那样的老宅就是有那样的震慑力,让你望而却步,只有壮起胆往前走。绕着老宅狭长的备弄往里走,慢慢地你会发现,这里早已不是以前花团锦簇、父父子子的一大家子,而是散落成了很多的寻常人家。来来往往的人明明看见了你,却并不搭理你,你似乎放松了很多,于是继续往前走。

印象很深的是东花桥巷的汪宅。里面一间有通往楼上的楼梯,木板却已经腐烂,于是楼梯不再具有功能上的意义,只是表示曾经的存在。墙壁上长着潮湿的斑点,地上堆放着杂物,朝南那边还东倒西歪着,甚至是破了一个洞,透出开在院子里的迎春花(说也奇怪,明明是秋天了,却开着迎春花。这个季节有些错乱,女人不知道怎么穿衣服,花儿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墙壁上的窗楞裸露着沧桑的骨架,努力与墙壁表示出经历过岁月的疏离感。就是这样的墙壁下,却是赫然摆着一个崭新的灶台,阳光在上面刺眼。

在这个老宅走了很多趟之后,终于发现了掩在背面的砖雕门楼,是在苏城很有名气的状元游街砖雕门楼。上面是五个不同的福,中间是状元游街图。两个老伯从老宅里出来,一左一右地和我们讲解这个门楼的故事,神采飞扬的样子。一个在烧饭的阿姨将头探出来说,电视台都来拍过很多次了,看来的确是个宝贝,文革的辰光将它裱糊起来真是对的。香味从厨房蔓延到整个院子,一个年轻人从老宅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把汽车钥匙,喊,姆妈,我走哉。

大石头巷的吴宅那个在修整树木的中老年男人似乎不那么友善,问你们是不是要买这个老宅子,一千万就卖给你们。我们说这房子是你们祖传的吗?你们祖上真是发达啊。他说要是祖上的就好了,早就卖了这房子住别墅了。才两句话就前后矛盾。在树影里,老宅的光线明显有些暗,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老式的双层竹编碗橱歪在墙角,那些翻天覆地的日子在这里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交谈的结果使他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和诚意,客气了很多,告诉我们里面是有个四时读书乐的门楼,要沿着备弄往里走,但是不一定能看得见,都是被不同的人家租住了去,不一定有人。

那个门楼我们后来是没能看见,倒是看见了老宅里的许多新人家。一个苏北的阿姨叉着腰站在天井里的老井旁,抱怨说自己在附近的一家饭店里打工,工资不高,这么破的房子还要收150元一个月,说着用手指着用报纸裱糊的矮矮平房的顶。仔细看,这一溜的房子已经不属于老宅子了,应该是后来砌起来的车库,现在却变成了生财的来源。有清脆的铃声从大宅的备弄里响起,一个打工模样的男人骑着自行车冲出来,腾云驾雾般的表情,享受得很。这个苏北阿姨居住的斗室旁边有一间大房子,里面传出很多男人的笑声,是劳动之后轻松和快乐,坦坦荡荡,踏踏实实,对得起生活的感觉,他们先期回“家”已经烧好了饭,也许就等他了。

在曹胡徐巷35号的郑举人宅真是产生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那个天井里,一个女人在给一个小孩洗澡。女人介于年轻和不年轻之间,肤色显出一些乡土气,眼神有些腼腆而退缩,表情却是安定而祥和的,不急于抗争或者改变,是在日子里泡过的女人。旁边一高一矮两个小女孩,她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玩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最忘不了的是那个在洗澡的小男孩的笑。也许他的身份将要被定义成民工子弟,却在那一个接近中午的时候,光着屁股,徜徉在老宅的阳光和水里,快乐地在澡盆里划泼着水,又快乐地将手指放在嘴里吮吸,在如此的反复中,将咯咯咯的笑声荡漾进水波和远处的天空。那样的神情是任何一个人在家里才会有的安全感,那是一种对家的绝对信赖,与生俱来。的确,这里对于他来说,就是生他养他的家啊,管他以前的主人是什么举人不举人。那个砖雕门楼上挂满了孩子们的衣服。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像一面面旗帜。

宅子老了,日子继续着。

梧桐摇落故园秋

记忆总是泛黄的,就象秋桐的叶,一片片地与季节、岁华和情怀同在风中摇落。我对于旧居的记忆总与巷口的几株梧桐牵扯在一起,挥之不去拂而又来,时间愈长,那几株老桐愈清晰地成了家的意象。

小巷在古城的东隅,巷口植着梧桐树,秋风起时,黄叶越过围墙落在我家的庭院。学校在巷尾,从家里走去不过十分钟的路,就在这条巷子里走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巷的中间是一座名园,整条巷子呈回字型绕在它的周围,那是我孩提时常去的地方。园林的管理员与我外公熟,对我向来是不收门票的,甚至有时带几个小朋友同去也无妨。园中的人文碑刻亭台楼阁对于孩子是毫无吸引力的,感兴趣的只是池中的红鲤,后院的假山和一步跨得过的石桥。听大人说,曾经有个画师在园中豢养过一头猛虎,唤作“虎儿”,月黑风高之时,园中仍依稀可闻虎啸之声,不禁有些悚然。事隔多年,我对园中草木建筑犹能不差分毫地画出,只是偶尔买了票进去,留意更多的却是郑燮的联对,还有何绍基的字了。外公每天清晨都要去园中喝茶,茶具茶叶是自带的,老茶客也就那么几个。临出门时,外婆拣两个青橄榄,用菜刀背在砧板上拍几下,放在外公杯中。即便是寻常的粗茶,冲泡出来清香四溢,甜甜的,涩涩的。

那时候,时光过得似乎很慢,一天一天周而复始。空气是那么的清新,周遭的一切如凝固了一般。银黄色的月光,透过浓绿桐叶的隙缝泻在院子里。一个孩子躺在竹榻上数着天上的星星,说着和星星一样多的傻话,他的外婆坐在身边慈爱地望着他,轻轻地挥着蒲扇,怕孩子热了,怕他给蚊子叮着……孩子央着外婆讲故事,那是个老得掉了牙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遍了,外婆笑吟吟地依了,娓娓地讲着,孩子静静地听着,可总是快讲到故事的结局,他已甜甜地进入了梦乡,睡得那么安详。这时只有风儿徐徐地吹,梧桐的叶子沙沙地应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了,再也不央着外婆讲故事,故事的结局他不再关心。外婆也老了,走不动了,精神好时请人搬个藤椅坐在巷口等着孙儿回家。深秋的梧桐开始落叶了,枯叶乏力地随风飘零,落在了外婆的旧藤椅上……故事的结局当你再想倾听时,已如一曲广陵散,弦断人去。后来每读诗,念至“缺月挂疏桐”,觉得天下清冷之景莫过于此!

出了小巷往南数步便是南园,菜畦蛙鸣豆棚瓜架,又是另一番田园景象了,这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所在。一帮顽童在南园上捉蟋蟀、捕蝌蚪、抓青蛙……然后将“猎物”投入邻桌小女生的书包里,一睹芳容失色尖声厉叫而后快。欢乐无忧的童年一去不返,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好笑,那帮恶作剧的家伙有的竟也已为人父。不过,那时的孩子似乎都带几分少年老成,也许是“少年不知愁,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南园玩累了,几个知心的便坐在巷口的梧桐树下,大言不惭指点江山,似乎个个天将降大任于其肩。如今岁月的尘埃落定,同学相聚,谈起梧桐树下的少年意气往往一笑而泯,笑得有些无奈,有些羞愧,又多了几许世故。然而,泯却的情怀却是最可贵的。等到我们老时,巷口的梧桐树下可能又会聚起几个闲话秋月春风的白头人。人生或许就是如此。

后来我读《浮生六记》,里面有一段提到了南园,沈三白诗意的描述,令人神往之。“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芸笑曰:‘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芸)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荫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神往之余,我已迁出了老巷,离开了南园。

三白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芸。林语堂先生称芸是中国文学所记女子中最可爱的一个,而我总感觉似曾相识。橹吟吴门轻灵绰约的船娘,人面桃花浣纱溪头的碧玉,独倚高楼对月嗟叹的玉人……,似乎都是芸娘的影子。是的,仅仅是影子,在心之深处,在水之中央,可无论你溯洄从之,抑或溯游从之,却总是觅之不得。远了,模糊了,能记起的只有那个淡淡的背影,一个在深秋巷口的梧桐树下采拾桐子的小姑娘。

她是我儿时的同学,也住在那条小巷。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个灵秀的小女孩,瘦瘦高高,梳着两条小辫儿,没事爱把辫梢放在嘴边磨蹭。李易安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觉得写的就是她。那时候,男孩和女孩是玩不到一块儿的,连话也不大说。由于她既是同学又是近邻,而且巷子里本就男孩多女孩少,所以她也就跟着我们玩,一起在南园上野,慢慢竟也引以为同类。她很乖巧,大家都很喜欢她。在我记忆里,往书包塞“猎物”的恶作剧,她是全班女生中唯一的幸免者。有段时间我曾与她同桌,上课时我总爱开小差,对着窗外“看野眼”,那座名园与学校比邻,园中有棵大树耸出了围墙,形状神似一头巨鹿。每当我望着那树,脑中跑开了野马,她便用肘轻轻捅我,悄悄地问我敢不敢爬上去,彼此相视一笑。她的父母很喜欢小孩子,我们这些小伙伴常去她家,她母亲总会捧出些糖果花生招待我们,一时间小屋里叽叽喳喳充满了孩子们的欢笑。临走时,她总用小手绢每样包一点塞在我的口袋里。秋天,巷口的梧桐叶子落了一地,她对我说,桐子炒熟了特别香。我问她吃过吗,她摇头笑着,是听她奶奶说的。于是,非拉我和她一起去采桐子。萧瑟的秋风中,两个孩子在巷口嬉笑着,一颗颗地拣拾着地上的桐子,直到夕阳西下。

桐子的滋味终于还是没有尝到,对于孩子的胡闹,大人是不屑理会的。但我至今深信不疑炒熟的桐子肯定是很香的。长大了,有时会想起那个女孩,听说她后来去了大洋彼岸。那段懵懵懂懂的感情,现在想来大概是“知慕少艾”的表现,可却是如此的纯洁和真实。我每次听到老狼那首歌“是谁把她的长发盘起,是谁为她做的嫁衣”,眼前总会浮现出她的影子――一个夕阳下俯拾桐子的女孩淡淡的背影。我似乎有好多话想对她说,巷口的梧桐还在……

是的,巷口梧桐依旧,而巷里的人呢?老宅已经拆迁了,那座园林也已改换门庭,正门修葺一新,每天送往迎来。黑漆漆的后门则紧紧地闭着,多年以前,这曾是园的入口,我怔怔地望着它……,突然,那门嘎吱一声打开了,外公、少年的我,还有那些小伙伴们走了进去,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外公喃喃地说,梧桐树好,梧桐令人清爽,不像桂花树香气太媚太俗,多闻了会得病的……一片桐叶落了下来,扣在了门环上,我蓦地惊醒。又是一个秋天。

Monday, March 24, 2008

意大利的马可尼

1894年的第一天,赫兹死了。

那一年的夏天,有一个20岁的意大利男孩子,和父母一起来到了阿尔皮斯山脚下的一个小镇避暑。有一天,他随便读着一本流行科学杂志,上面有一篇纪念赫兹的文章。他被赫兹的无线电理论吸引住了,一个清晰的念头出现了。赫兹几年前所做的实验清楚地表明了不可见的电磁波是存在的,这种电磁波以光速在空中传播。

从此,他走上了一条通向海洋和天空的不归途。“让电磁波带着信号飞过大海,地球上的距离不就缩小了吗?”他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波向远距离发送信号而又不需要线路,这就使电报完成不了的许多通信有了可能。例如利用这种手段可以把信息传送到海上航行的船只。

马可尼认真地钻研了麦克斯韦和赫兹的学说,他推想,假如加强电磁波的发射能力,也许能增大它的传播距离。他首先在菜园子里完成了几百米的无线电通讯。连续干了1年,终于在1895年完成了2000米的无线电通讯,他想出了用接地天线的方法来加强电磁波的发射能力。

马可尼的创造并没有得到意大利当局的理解。要实现无线电通讯,没有政府的资助是很困难的。

20多岁时马可尼到了英国。英国邮电局很重视他的发明,认为无线电通讯技术一旦成功,英国海军舰只之间便可以连成一体,便大力资助马可尼的研究。 马可尼立即成立了一个start up 的公司,1898年第一次发射了无线电。翌年他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穿过了英吉利海峡。虽然马可尼最重要的专利权是在1900年授予的,但是他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发明,从中获得了许多专利权。1901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从英格兰传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省。

马可尼经过反复实验,认为用调谐的方法来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可以加强信号的发射与接收。他还认为,提高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高度,就能扩大通讯范围。

马可尼创造出了调谐的办法,克服了一系列的难关,终于开始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实验。他带着一名助手从英国出发来到加拿大的圣约翰斯,首先安装起信号接收装置,然后用氢气球把天线高高吊起。谁知正在准备接受信号时,突然氢气球爆炸了。后来,马可尼急中生智用大风筝把天线升到了121米的高空。突然,耳机里传来了“嘀嗒”声,无线电报成功啦!

1909年共和国号汽船由于碰撞遭到毁坏而沉入海底,这时无线电信息起了作用,除六个人外所有的人员全部得救。同年马可尼因其发明而获得诺贝尔奖。翌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六千英里的距离,从爱尔兰传到阿根廷。

马可尼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的名次比亚历山大·格雷厄尔·贝尔排得高些,只是因为无线电通讯比电报的发明更为重要。把爱迪生排得比马可尼略高些,是因为他做出了很多项发明,尽管其中没有一项有无线电那样重要。既然无线电和电视只是迈克尔·法拉第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学说实际应用的一小部分,马可尼的名次落在这两位人物之后似乎不无道理。只有极少数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对世界的影响可以与马可尼相提并论,这一点似乎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马可尼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的名次是比较高的(注:排在100人中的第41位)。

Sunday, March 23, 2008

复活节

今天是复活节。复活节是最古老最有意义的基督教节日之一。它庆祝的是基督的复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每年都要举行庆祝。复活节还象征重生和希望。时间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每年在教堂庆祝的复活节指的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如果月圆那天刚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则推迟一星期。因而复活节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的任何一天。 往年是4月,今天早许多。我昨天买了很多巧克力。芝加哥还是很冷,不过,我要穿裙子 :-)

当年住在OH的一个小镇上,我的大落地窗却对着镇上最古老的墓地, 是在一个小山坡上,矮矮的石墙,苍凉的大树。夏天,浓稠的叶子遮住了天空,一片清凉幽深;冬天,老树枯藤,太阳光照在一个个斑驳的墓碑上,地上会布满一条条影子。 我念书累了会站在窗前看,墓园里很少有人, 只有几只鸟儿飞过。 我总觉得每一个墓碑都想一艘搁浅的船,在废弃的岸边,与水相隔,不再出航。

天气暖和,我也会到里面走走,一块块墓碑看过去,想象着每个人生前的样子。有一块墓碑上刻着天使,原来是个8岁的女孩;还有一家人都埋在这里,生也同在,死也同在。有时候,附近的孩子也会绕着墓碑捉密藏,园子里就明亮欢乐了,一个穿粉色连衣裙的女孩子摔了一跤,大哭起来。


一个复活节的早上,我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捧着一束鲜红的郁金香, 她的蓝色的围巾在风里飘扬,和天一样蓝。

墓园边上就是校车站,年轻的男孩女孩们在那里等车,叽叽喳喳地讲话,笑,我也总是背着大书包,最后一个冲上车。

Saturday, March 22, 2008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年2月22日-1894年1月1日)是德国物理学家,于1888年首先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赫兹出生在德国汉堡一个改信基督教的犹太家庭。父亲是ㄧ位律師和參議員,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他喜欢学习阿拉伯语和梵文。1880年赫兹获得博士学位,1885年他获得卡尔斯鲁厄大学正教授资格,并在那里发现电磁波。

麦克斯韦于1861年至1865年之間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它含有四个方程,不仅分别描述了电场和磁场的行为,也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麦克斯韦的四个方程分别表达了:电荷是如何产生电场的(高斯定理);验证了磁单极子的不存在(高斯磁场定律);电流和变化的电场是怎样产生磁场的(安培定律),以及变化的磁场是如何产生电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他因此创立了经典电动力学,并且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提出了光的电磁说。

赫兹在1886年至1888年间首先通过试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证明了无线电幅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赫兹改写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将新的发现纳入其中。通过实验,他证明电信号象麦克斯韦和法拉第预言的那样可以穿越空气,这一理论是发明无线电的基础。他注意到带电物体当被紫外光照射时会很快失去它的电荷,发现了光电效应(后来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予解释)。

1894年37岁的赫兹因为败血症在波恩英年早逝。

Thursday, March 20, 2008

A Love Story

在Alfred Hitchcock 的电影《Rope and Rear Window》里, 有这样的一个镜头:男主角望着街对面的阴森森的楼,说:这是一件可怕的事,你是如何下手去切割一个人的身体那?

Alfred Hitchcock 讲这个故事时,想着的是Dr. Crippen.

Wednesday, March 19, 2008

Erik Larson


这几天在看Erik Larson的《Thunderstruck》。

大概4年前,有一次忘了到那里出差,飞机晚点,也没带书,就在机场的书店转。那时,有一本书《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正被评为“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翻了翻,原来是讲芝加哥1893年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的故事,主要是讲博览会的总设计师著名建筑家Daniel Burnham的故事。 高中时,我曾经想学建筑,Burnham是我喜爱的建筑家,又是发生在芝加哥我居住的地方的故事,就买了书,读了一路,知道了Erik Larson。 而且对他推崇得很。

其实,算上他的新书《Thunderstruck》, 他也才出了五本书:

Isaac's Storm (1999), 讲的是国家气象局,得克萨斯的总气象师Isaac Monroe Cline在1900年Galveston, 得克萨斯的龙卷风预测中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结果,数以千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其中包括他怀孕的妻子,成为美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自然灾害。

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 Murder, Magic and Madness at the Fair that Changed America (2003),讲了两个著名男人在同一个时间,同一座城市做的事情,一个是Daniel Burnham, 另一个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杀人犯Dr. Henry Howard Holmes。

同样,Thunderstruck 也是两个著名男人的故事。一个是19世纪末的一个神童, 意大利的马可尼是如何用电磁波进行约2公里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实验,获得成功。1909年他与布劳恩一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个是Hawley Harvey Crippen, 杀了他的妻子,和情妇逃到船上,最后,依靠马可尼刚刚发明的无线电通讯技术,被抓获绞死。

Larson是学历史的,他的书严格地说,都是历史,而不是小说。可是,他擅长从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上找到必然的联系,而这些似乎随即发生的事情主导着人物的命运。他用巧妙的结构将事情一幕幕揭开,发展,开头互不关联,结果却九九归一。他的语言冷隽,诗意,细节真实。他用文学家的笔写历史,用历史学家的笔写小说。他很会讲故事,能把历史的真相用错综复杂的侦探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

Tom's Baby



Yes!! Born on March 4, 2008 at 9:36am. His name is Damen Thomas Gay. He was 9 lbs 4 ozs at birth and 21 inches long. Mom and baby are both doing great! (picture attached)

Tom

Sunday, March 16, 2008

今天,我的翻译似乎很成功。小浩很高兴,也很affectionate, 拉住我不放手,我有点吃惊, 当然,我和他是很相投。不过,连Roger都夸,看来是不错。

翻译中国人写的英文和翻译英国人写的英文,很不相同。我想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同,即便是英文,也是在用中文在思考。 今天,Dr.LaGrand的英文的却很难翻,我花了4个小时准备。

其实,我最近sad得要命,和人都断了联系。估计Tom的儿子出生了,怕他忙,也不想打搅。

又不能接受Andy的请求,过去了就无法回头。

Saturday, March 15, 2008

Palm Sunday


小浩让我明天做中文翻译,今天不得不花两个小时准备。这稿子写的不顺溜,勉强地读了一遍,还要细看。

到是学到了一点历史:棕榈枝象征着胜利来自于:

马加比家族(希伯来文:מכבים‎)是犹太教世袭祭司长的家族,曾于西元前2世纪领导犹太人夺回耶路撒冷的第二圣殿。

马加比家族起义
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其后由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接管。公元前186年,塞琉古四世在位时,开始强迫犹太人拜偶像、接受希腊文化、禁止割礼和守安息日等,导致不少犹太人殉道。安条克四世于公元前169年至168年入侵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因罗马干涉而被迫撤出。之后,安条克四世在返回叙利亚途中,镇压了犹太人的一次暴乱,并洗劫当时的耶路撒冷圣殿,一万多犹太人沦为奴隶。安条克四世企图把犹太人希腊化和将耶路撒冷圣殿用于祭祀宙斯,结果马加比家族领导犹太人发起了马加比家族起义(Maccabeans Revolt)。结果于公元前165年,成功以游击战夺回耶路撒冷圣殿和使犹太地区免于希腊化,并取得了相对独立,由非大卫家系的祭司兼作君王。

Monday, March 10, 2008

厌恶文字

大概前一段日子写多了,这些天不想写字。

不写就不写吧。

Wednesday, March 5, 2008

我不喜欢Hillary

昨天,风子给我讲了一件事,他说:

I just read the book excerpts from Making Waves and Riding The Currents in a recent issue of the ABA Journal. It's about "how one lawyer summoned the courage to leave BigLaw to pursue a career of conscience." The author, Charles Halpern, a Yale law graduate and an attorney with a big firm in DC at one time, founded the nation's first public interest law firm and became the first dean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chool of Law, created to train advocates for the poor and disadvantage.

我本来不是很讨厌希拉里,甚至同情她。可她在这次竟选中的表现,却让我失望无比。我只看到了一个女人对权力的近似疯狂,歇斯底里的追求。而看不到她真诚柔软的内心。也许她有哪种所谓政治家的品格,比如永不后退,坚持到底,可她却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Obama,却显示了他‘青色’后面的本色, 比她正直,有理想。至于她当不当总统我都无所谓,反正也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媒体吗,反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谁得势就得造点声势。So what?

真正的好总统,好律师其实都是人道主义者和诗人,像林肯, 我喜欢的律师 Clarence Darrow。 Clarence Darrow 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的最好的律师,根本是因为他以人道主义的心怀,做了别人不能做的事,而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更好的律师。(当然,在他中年的时候,他也一度只为钱,为富人服务,也绝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其实,Hillary不如Bill Clinton, Bill Clinton比她真诚。

读Obama的自传,或者Bill Clinton的自传,你都会看到他们对Public Service的热情,Obama 在芝家哥南部最贫困的黑人区作了几年社会工作, 每年的薪水是1万五千。Obama 和 Bill Clinton 都有才华。Obama 是哈佛法学院校报的第一个黑人主编。

读Hillary的自传,就看到她心心念念往上爬,削尖了头袋钻营,她也真没有太大的才华,连依利诺斯州的律师执照都没考过。她是哪种有野心,有毅力,厚脸皮的人。这种人我平时碰到了都躲着 :-)

真搞不懂还有人喜欢她:-)

Monday, March 3, 2008

我今天的午餐



我的办公室位于芝家哥的Merchandise Mart里,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大楼,一共有4.2 million square feet, 面对芝家哥河。一层二层全是各式商店和餐馆,我最喜欢的是一家小小的意大利店。

和在罗马街上的那种小商店一模一样,墙漆成了中国红,四周是直达房顶的物架,摆满了一瓶瓶酒,一进门是几张小桌子。它卖咖啡,沙拉和意大利式的三明治, 叫Panini,用的全是直接从意大利进口的各式火腿,香肠和奶酪,面包则是新鲜出炉的。食谱就直接写在了墙上的黑板上。

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贴满墙壁的广告画。一进门是一张红裙舞女,她高举酒瓶,棕色的头发上有一朵美丽的红花,她快乐地旋转着,空气里飘浮着苹果,飞旋的裙子也如花一般盛开。

那个矮壮的伙计认识我,每次我去,他都要多给我几片肉,还说我不会胖,只能越来越漂亮,我也就心安里得的吃一个脆脆的面饼,里面夹着香香的火腿和奶酪。

今天我要的是Jambons, 就是这幅画里的大胖猪的腿肉,那个做饼的伙计也像这个可爱的胖老头,做好了后用盘子为我端过来,夹了税后是7块钱。

Sunday, March 2, 2008

北岛

很多年前,我很小的时候,我的好朋友的哥哥,他曾是王小波人大的同学,从他的书架上给我找出了一本《今天》, 北岛从此走入了我的心灵。

时光冉荏,似水流年,物似而非,又是很多年。那一年,我在纽约见到了他,他已是大腹便便,秃头谢顶了,而王小波,也已经天各一方。

可是北岛,还是北岛,老了一些,更干瘦了。却仍然让我想起了那个闷热的夏日,我初次读他的震惊和忧伤,激动和惆怅。

去年,在旧金山最繁华的大街上的一家星巴克里,我和文取心谈到了北岛。他说:北岛的心里,有一种大爱。。。

我点头,那是我时时刻刻能从北岛的文字里感受到的。

日本浮世绘



“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即,此岸或秽土,即忧世或尘世。日本语言中自“浮世”一词出现开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艳事与放荡生活之意。因此浮世绘即描绘世间风情的画作。

浮世绘是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它的渊源虽然来自原有的"大和绘",但是它与"大和绘"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画面的着色,开始只有黑白两色,逐步发展为简单彩色,最后成为多色的"锦绘"。日本元禄时期的菱川师宣是浮世绘艺术的创始人。他不但创造了这种反映人民生活的版画,并且把印刷版画的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使印出的版画在质量上毫不逊色于绘画,并为日本绘画史打开了新的境界。浮世绘一经出世,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这种版画的构成,与我国古代版画的画印方法相同,由画师、雕师、拓师按顺序分工合作来完成。首先由画师作画,再由雕师刻版,最后由拓师按照画面不同的色彩分别拓印成画。这种在木板平面上刻出复杂而又精致的线条,再彩拓成画的高超技术,曾被西方画家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技艺。随着浮世绘艺术的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画师,除了创始人菱川师宣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揭开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帷幕的铃木春信;美人绘大师鸟居清长与喜多川歌吕:戏剧绘巨匠东洲斋写乐:还有写实派大师葛饰北斋,以及将风景绘技巧推向顶峰的一立斋广重等名师。以上六人被称为"六大浮世绘师"。浮世绘艺术占据日本画坛二百六十余年,直至明治维新拉开序幕前逐渐消退。这颗跨越三个世纪的东洋艺术明珠,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它光辉的一页。
-----------------------------------------------------------------------
江户时代,描写风景及百姓的风俗人情,主要是多彩的版画被称为“浮世绘”。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描绘“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风俗。1670年菱川 师宣将单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画卖出,故被称为“浮世绘”的创始人。浮世绘的特点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产,价钱廉宜,并易于购买。起初,市场上仅有单一墨色印的画(墨折绘),但不久出现了[赤版],以红为主色,再加印黄和绿,在日本绘画史上打开了新的境界。

18世纪中叶,由于歌舞伎的繁盛、木版技术的进步以及浮世画深受人们欢迎,铃木春信创造出彩色印刷的浮世绘——锦绘。于是以画美女而闻名的大师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和喜多川歌磨先后出现。他们都能绘画出非常雅致而美丽的日本女性,但是他们的作品没有个性、缺乏活力,而且往往暗示出那是个颓废的社会。

东洲斋写乐也是一位有名的绘画家,他以高度的艺术性描绘出歌舞伎演员的 表情变化乃至内在的性格,但他的作品在他自己的时代并不太受欢迎。 正当人物和风俗的主体已近枯竭时,葛饰北斋和安藤广重为浮世绘带来了新的风格——风景画。葛饰北斋受到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立志风景画的创作,他在《富岳三十六景》,采用大胆的构图和色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此后描写了各地的名胜系列画。安藤广重在《东海道五十三次》的系列里,以叙情的笔调丰富地描绘了日本的自然的旅行者,他的名望甚至超过了北斋。以后又创作了《木曾路六十九》等以日本各地为题材的系列画。

浮世绘虽具有高度的艺术风格,但因当时的日本人视之为宣传单或海报,不加以重视,遂于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后半),大量流传到海外。有些甚至被当为磁器的包装纸运送至海外。

莫内、梵谷、马奈、雷诺瓦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梵谷个人的珍藏品中就有大量的日本歌川派浮世绘。梵谷湛蓝的天与金黄的太阳花,可说是取材自日本的浮世绘。

所谓的“浮世”,语源出自佛教用语,十五世纪以后被解释为“尘世”,“俗世”,十六世纪以后则意谓妓院、歌舞伎等所有享乐的世界。

浮世绘的魅力当然在于其高度的艺术价值上,又因是当时的通俗绘画,题材多取自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日常景象,再加上独特的色彩与创意,每幅皆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也反映当时的日本文化背景。

一幅浮世绘通常须要画师、雕刻师、刷版师三者合力制成。画师先将原画完成,再由雕刻师将原画雕刻在二十至三十个樱花木图版上,最后是刷版师在各个图版上涂上不同水彩颜色后,再将图案印刷在纸上。一个版通常可印两百张左右。颜色越多,图版也就越多,过程亦越复杂。或许,我们可以说,画原图的是画家,雕刻师与刷版师则是技术家。

歌川广重(1797-1858)

歌川派是江户时代浮世绘界中最大派系。日本浮世绘界自1700年代直至今日,均深受歌川派的影向。始祖是歌川丰春(1735-1814),生于神奈川县伊势原市歌川村,故取名为歌川。

丰春的门生人材辈出,初代袭名的丰国、第二代丰广均留下不少永垂不朽的杰作,丰广的门生又出现后期给予欧洲印象派画家很大影向的歌川广重,丰国的门生则有国政、国贞(后袭名三代丰国)、国芳等留名后世的人材。

自国贞袭名三代丰国后,歌川派逐渐形成庞大集团,门生最多时高达二百数十名。

当时的执政者是德川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家齐不但赏赐家徽给歌川派,并给予能自由出入日本全国各藩(诸侯领土)的特权,此外,又将瓦版印刷品之类的出版权交给歌川派主导,因此歌川派不受官吏或镇公所之类的公家机关管辖。

歌川派可说是江户时代的传媒机关,门生们不仅是画图刷版而已,他们的海报与宣传画单,题材均取自当时的文娱界、演艺界中最风行的主题,再藉之讽刺政治或社会风气,或报导市井新闻、镇上的各种活动等等,相当于现代的周刊月刊杂志,有时还藉着背后的权力操作信息,势力非常庞大。

歌川广重最有名的作品是‘江户名胜百景’,共有一一八幅。‘夕立’是其中一幅。所谓‘夕立’意指夏天傍晚时分的骤雨。倾盆大雨通常突如地来,突如地去。广重以俯瞰的角度,生动地捕捉住桥上被大雨困住的路人狼狈相。

溪斋英泉初期的作品以安祥恬静的美人画为主,日后独自创作出艳丽绝色的美人画,表现出幕府时代末期的颓废美。

所谓的“花魁”(OIRAN),意指当时吉原内最高级的艺妓。16世纪时,江户城(现东京)还是个新兴都市,许多男人为了梦想一攫千金,纷纷从各地聚集到江户,花街柳巷也应时而生。1617年,这些散落在城内的小规模妓院区,被集中到吉原这个本是偏僻的湿地,由于当时被禁止夜间营业,游客都是武士。日后逐渐被开发成江户的中心地区。

吉原与现今的花街柳巷迥然不同,虽然说穿了也是个妓院区,但可说是江户当时的社交场所。“茶馆”(妓院)相当于现代高级饭店的社交会场,或高官大贾商议秘事时利用的高级料亭(日式餐馆)。初期的游客不是诸侯便是有政治靠山的富商,一般平民不得而入。

后来江户时代的阶级制度逐渐在吉原不通用,变成一般居民的社交场所,江户遂形成一股“武士庸俗,商户雅致”的潮流。直至明治维新之前,吉原一直是江户的文化中心,小说、锦绘、戏剧、赏花与一切流传至今的地域性活动,均在此源生。

花魁是吉原所有妓女中最高级的艺妓。长相当然很重要,但又要具有和歌、能乐、围棋、象棋、茶道、华道(插花艺术)、香道、绘画、书法、话术等修养。据记载,1846年时吉原总共有7197个“游女”(妓女),花魁即是这众多妓女中的佼佼者。

吉原虽是妓区,但也有ㄧ般茶屋、商店、市场、剧院等,据说一天流动的银子相当于现今的一亿日圆左右(台币约两千五百万)。每年都会举行赏花活动,四月樱花、五月菖蒲、七月玉菊灯笼等,最受欢迎的活动是“花魁道中”,亦即花魁露脸让一般居民瞻仰。(说瞻仰可能会有人嘲笑,不过这是事实,因为当时的花魁不是ㄧ般人可以亲近的)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08


有一个春天,我在旧金山。

我的墙上挂着莫奈的“阿尔让特依的帆船”,那是他在1874-78年间在阿尔让特依画的。那段时间,他很穷,他给马奈写道:从前天起,已身无分文,肉铺和面包房都不再赊帐。你能够寄给我20法郎吗?在写给左拉的信中又说:家中无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钱。如果明晚我付不出6百法郎,我们将被赶到街上。

可是,这幅画却让我眼花缭乱。他描绘的河水、天空、房屋,树木和帆船都洋溢着非同寻常的生命感,似乎他的内心满怀着难以遏止的激动,光线渗入每一层颜色,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这幅图里中间调子代替了色彩对比,黑色已不再出现于画家的调色板,剩下的只是造成明与暗的光谱色彩,它们形成了形的实体。远景和近景,物体、水和天空浑然一片。紫色和黄色的调子同河水和天空的蔚蓝色交织在一起,一条大帆船静静地停在一片灰色的半阴影之中。在这烟雾缭绕、夕阳西下、一片忧郁的气氛之中,莫奈仿佛就是那光的生命,直接参与着它的逐渐熄灭。

那一天,我站在我的旧金山30层的旅馆的窗户前,海天一色的浪潮和云朵扑向我,一艘鲜红色的邮轮从海面驶过,一轮太阳正冉冉上升,明亮的海鸟飞翔着。蓝天里有一道道紫白色的阳光,天和海洋在地平线的尽头相连,而天和海洋就在我的面前,仿佛我们一起站在世界的尽头。有一个人,从远方给我寄来了很多照片,一片水湾上有许多帆船,他说有一天他会带我去那个地方。

旧金山狭窄弯曲的街道,高高低低的陡坡,五颜六色的矮矮的房子,沿街的杂货店,小饭馆灶头上的汤锅冒着白花花的热气,蒙蒙细雨里无花果和蜂蜜的香气萦绕,一只燕子在暮色里飞过。傍晚,风吹来海水的腥气,几条渔轮静卧在水坞里,码头上有一只青铜铸的印迹斑斓钟铃,金门大桥在雾里轻藏隐现,像一把绯红的竖琴。那个春天很美,却也很短。

在这里,我爱你,地平线隐去你的身影是如此随意;  
在这些冰冷的事物里,我依然爱你,  
有时我的吻乘着载重的船只飘洋过海永不再归来,  
我看到自己就像那些陈旧的海锚被人遗弃。  
午后的光阴在那里凝固,码头悲伤不止;  
我的生命变得疲倦、饥渴,没有任何目的。  
我爱着我所不能拥有的。你是那么遥远,  
点点夕阳让我这般的为你纠缠,为你痴怨;  
暮色悄悄降临,星辰对着我歌唱不已。